备课方案
5 草船借箭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草船借箭》是根据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在长江北岸集结兵力,准备统一全国。孙权手下大将周瑜驻守在长江南岸,刘备派诸葛亮前去联吴抗曹。“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为难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盘落了空,周瑜自叹不如。
2.结构特点
本文情节紧凑,充满悬念,扣人心弦。全文结构清晰,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
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想借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诸葛亮定罪,但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并叮嘱鲁肃不要告诉周瑜。
草船借箭的经过:第三天凌晨,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在大雾漫天时把二十条布满草把子的船开向曹军水寨,由于大雾天气,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很快二十条船的草把子上就插满了箭。
草船借箭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3.写作特色
课文主要通过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比如,第2自然段基本由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构成,从中可以看出周瑜故意试探,一步步设下陷害诸葛亮的圈套;而诸葛亮则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再如,从第3自然段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妒才忌能、用心险恶。又如,第4自然段写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并特地嘱咐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可见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而第5自然段写鲁肃见到周瑜时“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可见此人忠厚老实、信守承诺。文中着重写了草船借箭的过程,诸葛亮作的各项部署、在船上和鲁肃的对话,都突出地表现了他的神机妙算、胆略过人。
语言特色。本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改写成的现代文,学生阅读起来没有难度,能根据以往阅读经验,读懂课文内容。
4.插图说明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江上箭如雨下,船一侧的草把子上已经插满了箭,舱内的诸葛亮却镇定自若,与鲁肃谈笑风生。插图生动地再现了故事的重要情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5.习题运用
课后练习第1题、第2题的设计,明确地提示了“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在本课具体落实的要求与方法。学生能在读文中明确文章的结构及写作顺序,并通过阅读、思考人物言行来了解人物的特点。两道练习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在阅读古典名著时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瑜”“督”等字,可以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并结合故事中的人物姓名、身份加强记忆;“丞”可与“蒸”对比识记;“忌”“幔”“寨”“擂”“呐”“弩”等字,除了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插图深化理解;“寨”还可以与“赛”“塞”对比识记。
“忌”“曹”“鲁”“惑”等上下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注意其上下两部分所占的比例。“遮”字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庶”不要写得太大,尤其四点底不要写得太宽,既要被广字旁盖住,也要能被走之托住。“插”字右半部分的笔顺易错,注意提示学生最长的竖笔不要最后才写。
本课中的“军令状、水寨”等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插图来理解,因为这些词语现在不常用,所以只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即可。对常用的词语,如“妒忌、委托”等,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并积累运用。
2.阅读理解
本课作为第二单元第一课,是一篇根据名著改写的现代文,重在学习围绕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之初,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围绕“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可以适当补充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而引导学生围绕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3.类文迁移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加入课后的“阅读链接”内容,让学生通过与课文相对应的自然段进行对比,感受现代文与原著的语言上的不同,从而鼓励学生阅读名著。
备教学资源
1.原著介绍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描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人物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开国皇帝刘备评价他: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唐代诗人杜甫作《蜀相》赞颂诸葛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周瑜:字公瑾,庐江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宋代词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