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课文备课方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课文备课方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20:3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课方案
9 古诗三首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结构特点
《从军行》的大意是: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大意是: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表述,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是: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本诗开篇便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是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蓟北”则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接下来,诗人回头看到身边的妻儿也一扫愁容,自己不禁随意卷起书本,陷入这巨大的喜悦中。“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然后,诗人对“喜欲狂”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大白天便开始纵情饮酒高歌,想着正好能携着大好春光一同返乡。“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不仅如此,诗人甚至已经想象到了返乡的路上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即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又从襄阳到洛阳,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
3.写作特色
《从军行》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开篇对黄河和华山这两处景物的描写,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重对情感变化的描写,由惊喜转为喜极而泣再到狂喜之情。全诗感情汹涌澎湃,为后人所推崇。
4.插图说明
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第一幅图中,雪山连绵不断,层层浓云笼罩在山头,与诗中描述的环境相吻合;第二幅图中,一座简陋茅屋的篱笆门外,一位老人双手拄杖,头发、胡须已经斑白,他神情凝重,昂首远望,眼中流露出担忧与期盼,这是对诗人作诗场景的想象和描绘。
5.习题运用
课后第2题要求学生说出所列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色或事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在学生正确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通过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如“仞、涕”;结合地名识记,如“蓟、襄”。识记多音字“裳”时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词“衣裳”。“仞”字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不要漏写一点;“巫”字要注意两个“人”的位置,不要写得太大,而且捺要变成点。
2.阅读理解
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在学生正确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3.积累运用
三首古诗的背诵,可以和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也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在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类文迁移
在第二课时板块四中链接古诗《示儿》,通过抓住关键词“悲”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承接本课的学习重点。
备教学资源
1.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
2.地理环境
玉门关。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千米,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千米。此区域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巴峡,长江三峡之一。长江东流至湖北省巴东县西,巴山临江而峙,这一段的峡谷称为巴峡。位于巫峡之东、夷陵之西。水流湍急,险滩林立,尤以西边的黄牛滩最为惊险。
巫峡,在重庆巫山和湖北巴东两县境内,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巫峡全长42千米,山高入云,有巫山十二峰闻名天下。
3.创作背景
(1)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共两首。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60多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战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