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1 15:5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重点
清初加强君主专制、经略边疆的史实。
难点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基础梳理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 总体特点:康雍亁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 奏折制度
(1)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2)特点:迅速、机密。
(3)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 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
(1)军机处
①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
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2)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 文字狱
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
1. 总体特点: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
2.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设置
(1)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 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台湾府设置: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3.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 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 与蒙古族的关系
(1)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2)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 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3)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5. 与新疆维吾尔族的关系
(1)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2)1762 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6. 与西藏的关系
(1)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2)从1727 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4)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7. 清朝的疆域
(1)清朝疆域四至: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管理
①内地:分立18 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②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 总体趋势: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2. 表现
(1)国内危机
①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
③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外部危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3)闭关自守政策
①表现: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内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
③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习题巩固
1.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根本目的是( )
A. 加强君主专制 B. 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
C. 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 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
2.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从中可看出清廷军机处的廷寄制度( )
A. 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 B. 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
C. 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D. 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
3.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
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 驱逐了西方殖民残余势力
4.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清朝积极反抗外来侵略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民族政权走向对立与对抗
5.18世纪后期起,不少士人建议朝廷将内地过剩人口组织起来,迁往西部从事开发。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 西部开发引起士大夫关注 B. 人口膨胀已成为社会问题
C. 有识之士警觉英国的扩张 D. 清朝的行省制进一步完善
6.1683年,康熙帝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帝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
A. 清政府始终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清政府一度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7.自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起,在台湾岛、四川多山地区、广西农村、湖南贵州交界、闽粤山区等地,频繁发生当地土著居民和流入迁徙民众(客民)的乡村宗族械斗,有些械斗甚至发展成反抗官府的大规模起义。这反映了当时( )
A. 人口增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B. 中央集权强化激化官民矛盾
C. 土地兼并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D. 经济重心南移诱发资源争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