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三个子目“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与“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的内容可以分为友好交往和对外冲突两个板块内容。这说明明朝政府在发展对外友好交流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在对外关系上态度主动积极,实行开放外交,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明朝对外交往的盛世局面。而在世界史上,16、17世纪的欧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的发展,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很大冲击。随着明朝中期国力衰弱,海防松弛,我国东南沿海遭到倭寇侵扰,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的战争在所难免,于是就引出戚继光抗倭。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求知欲较强,对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针对这些特点教者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用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活动,增强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感性认识。
三、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结合微课,圈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范围等。
2.阅读课本,结合视频资料,圈画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3.阅读课本,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4.小组合作,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的性质。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整体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意义。
五、教法与学法
采取多媒体教学,微课、视频,辅以图片及史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点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分为两个篇章:
“篇章一 海之和平----郑和下西洋”
“篇章二 海之冲突----1.戚继光抗倭
2.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7月11日成为中国“航海日”的生日。引出:郑和下西洋,导入。
(PPT出示“中国航海日”图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篇章一 海之和平----郑和下西洋
1.PPT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问: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哪里?
引出:西洋的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含义有所不同。
2.历史的追问:为什么要去呢?PPT漫画《明成祖大国风度》。展示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
问:结合课本与材料,学生合作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引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主要目的);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3.播放教师课前录制好的《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微课,要求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基础上,结合课本内容,完成时间、次数、范围等内容的表格。
4.当郑和遇上西方航海家。PPT展示郑和与哥伦布、麦哲伦等西方航海家比较的表格。通过比较,教师引导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早、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地位: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史论结合,探寻探究——郑和能够成功下西洋的条件。
PPT出示:材料一:洪武末年“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材料三:明成祖即位后,眼光开始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郑和及船员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成功的条件:①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②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运用(技术条件)。
③明成祖的支持和郑和个人的才能(主观因素)
教师语过渡: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明政府开始下令“寸板不得入海”,加强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篇章二 海之冲突----戚继光抗倭
教师语: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倭寇与中国商人、海盗相勾结。
1.展示:《倭寇图卷》与《明朝倭患图》,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设问:倭寇的含义;倭患形成的危害?
引出:明代,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倭患的危害:倭寇的武装抢劫烧杀活动,威胁到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威胁到国家海防安全。
2.播放视频《戚继光抗倭》,学生通过视频,结合课本和抗倭形势图,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和结果。
3.展示:戚继光的图像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材料。
设问: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战争?
引出: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教师语过渡:然而来自海上的威胁没有停止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1.展示世界地图、澳门大三巴的图片,了解澳门被攫取居住权的史实。
(三)情感升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PPT出示近代中国遭到侵略和当今中国边疆问题的图片。
教师语:自1840年至1940年的一百年间,据史家不完全统计,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到84次,入侵船队达1860多搜,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
引习近平主席的话:“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
2.PPT出示我国海军阅兵,海军力量装备的相关图片。
结语: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像郑和一样坚韧毅勇,像戚继光一样立志报国,刻苦读书,认识海洋,关心海洋,经略海洋。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我们的祖国才会更有希望。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四)小结(板书设计)。
学生代表或师生互动,结合知识点小结。(PP:本课知识结构
(五)当堂达标
七、课后探寻
历史的追问:郑和之后,航海为什么戛然而止,没有再出现8次、9次、10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