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10: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2.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3.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
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李自成的政策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创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做了总结。
李自成为什么要起义呢?他有何历史功绩呢?
二、新课教学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基本情况。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PPT进行讲解: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补充事例: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1620年8月),明朝第13位皇帝,1572年,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神宗执政后期荒于政事,有20年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明神宗执政晚期,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动荡
师: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导致朝政混乱,社会动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其具体表现。
(学生阅读,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
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①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师:除此之外,明政府还遇到了哪些情况呢?
3.小组合作探究:材料中显示了明朝末年出现了什么情况?
材料一:(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燐,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材料二: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面对严重的旱灾,官府、地主照催逼租税,造成大范围饥荒。饥民吃光了草根树皮,及至用泥土、石块果腹。这时明朝统治已经危机四伏,摇摇欲坠。我国北方天灾不断,崇祯帝刚继位,陕西北部就爆发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政府赈灾不力,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结合刚才所学,指出起义爆发的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补充史料:
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4月进入北京,推翻明朝。后被清军所败,在湖北九宫山遇伏身亡。
2.提出问题: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如何呢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
教师讲解:
学生组内相互讲解起义过程。
教师补充:
小组合作探究: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和减免赋税,要求平等平均的迫切愿望,因此大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李自成的政策与明政府政治的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朝政府腐败,还不断征收各种赋税,民心尽失,这是根本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明朝封建统治;“均田免赋”反映了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标志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
3.提出问题: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根本原因: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②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④后金的崛起,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2)直接原因:陕西连年大旱,爆发农民起义,李自成的队伍成为主力军,最终攻陷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师:正当明朝面临巨大危机之时,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悄然崛起了,这就是女真族。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满洲的兴起的基本情况。)
教师结合PPT讲解: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补充史料:
清太祖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年),女真族人。他创立了“八旗制度”,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努尔哈赤在反明战争中为火炮击伤而死,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30里处的东陵)。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故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1643年),太祖第八子。生于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1626年即汗位。1635年,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建国号为清。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措施,为灭明和建立大清帝国奠定了基础。
师:清军是如何入主中原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补充史料: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4月13日,亲率大军十万号称二十万,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提出问题:清统治者入主中原是偶然的吗?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合作交流,并谈谈看法。)
教师总结:是必然的。明朝后期的腐朽不堪以及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都注定了他们的失败,满洲贵族的清政权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充满了生机,不断发展。(或者回答:是偶然的。吴三桂为了个人利益而投降,打开山海关让清军入了关)
三、总结提升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它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战争一样,仍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 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