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单元导语是以明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单元选文的设置,将人文主题定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立为两个大方面: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写书信。
本课学习《出塞》和《凉州词》这两首古诗,《出塞》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全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能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和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融情入景想象画面,在阅读中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 认识“塞、秦”等 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 10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出塞》。
3.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结合诗中人物故事体味诗情。【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边塞诗导入课题: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句诗,谁想读?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两句诗都含有地名吗?→中国古代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人们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板书:“出塞”齐读课题!
2、干脆响亮,这个字也是本节课要求会写的字,要写好这个字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宝盖扁平略宽,三横等距,撇捺舒展。土字藏中间。上下各部沿中心对齐。自己在下面也写一个。谁来当小老师评价他这个字?根据他的提议再改写一个。
3、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二、触摸那一颗赤子之心
1.检查预习,通读释疑学习一首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明白。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了,回忆一下理解诗的意思都有哪些好方法?老师把大家说的都整理到了这个小锦囊里。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边读边思考,每句诗用现在的话该怎么说?同桌之间交流交流。想不想一起看看诗中的景象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沙画表演的视频。大家看看表演的是哪两句诗呢?你能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 聚焦人物事件,了解背景
那这三个朝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翻开历史的长卷,请看朝代变迁图历经千年雄关犹在。谁来读出这种悠长?
反馈交流:只要有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军,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那阴山在哪里呢?
请看唐朝疆域图。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战场中惨烈的景象么?
从家人对角度感悟:将士们在喋血沙场,那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孤苦无依的孩子,对着远方的父亲可能会想什么?万里之外的父亲何尝不在深深地思念你呢?或许他正在长叹...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他在等谁?他又会说些什么?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直至终老边关。还者十无二、三。”
(1)那李广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令匈奴闻风丧胆。)
从这两行诗中你读懂了诗人怎样的希望 (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师:如果你是王昌龄,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
三、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回忆咱们是怎么学习这首古诗的?刚刚我们运用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出塞》:同学们一定能运用这种方法读懂另外一首边塞诗《凉州词》师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A,自读诗歌.
B,结合注释,自己说说诗句意思.
C,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情感,并感情地朗读.哪个小组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所得?
四、升华
边塞诗中家国情怀像这样描写边关景色和军旅生活的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唐朝因为民族融合边事增多战火不断,涌现出很多边塞诗。比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了这些边塞诗,我们感受到诗中的景、诗中的人、诗中的情都有一种辽阔雄壮之感。自古边疆多战事,但依然有“龙城飞将”的赤子之心,依然有“几人回”的豪情满怀,正是因为他们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应该牢记心中。
全体起立:盛世雄风今犹在,托交尔等后来人。
五、随堂巩固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hái) 还(hái huán)来就菊花
但是龙城飞将在(jiàng jiāng) 将(jiāng jiàng)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iiào jiāo) 教(jiāojiào)课
二)、填空。
1.龙城飞将指的是( ),他是( )代名将,被世人成为( )
2.“阴山”指今天的( )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
3.这首诗中的( )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4.《出塞》作者王昌龄是( )代诗人。
5.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图。诗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句子是:(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选择。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飞将”指的是( )。
A.李广 B.岳飞 C.文天祥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度”的意思是()
A.度步 B.度过 C.越过
四、说说你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的理解。
苍凉征程壮士悲歌
—— 领略诗词之美 浸润诗意人生
《出塞》课后反思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几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全诗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这课堂亮点有三:
1.整合学科知识,跨界融合,打通课堂内外,开发课程资源。
2.活动设计别出心裁、顺势而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诗解诗、方法渗透、小结学诗历程——“一首诗、一位诗人、一派诗风、一个时代、一种文化”,课堂伴着书法欣赏和经典咏流传的歌声收束,让人回味无穷。
3.通过“以诗解诗”的方式进行课外延伸,拓展“明月”、“边关”、“龙城飞将”、“边塞诗派”等知识,由点及面,学生的思维密度很大;“诗言志”环节由“家国情怀”勾连出单元诗歌主题,将同一单元文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整合教学。这节课为我们打开了边塞之门,通过图片和以诗解诗让我们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学生的思绪被点燃。这节课的尝试为我打开了诗歌的大门。由一首诗走近一组组诗,由一个诗人走近一个个诗人,由一个时代走近一派诗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带领孩子浸入氛围;用丰富广博的知识积淀,让孩子感同身受,用层层推进的问题,将诗歌的画面、语言、情感高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