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1 19:38:14

文档简介

烟台市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
1.C 2.D 3.C 4.B 5.C 6.A 7.B 8.D 9.B 10.D 11.C 12.A 13.B 14.A 15.B
16.(14分)
(1)乡绅在乡村社会具有特殊社会地位。一方面乡绅是通过官方考试获得特权地位,因而能够取得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政治权力,从而成为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另一方面在以宗族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中,基于血缘宗族、地缘关系,乡绅也会表达乡民的诉求,从而成为地方利益的代理人。(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乡绅参与乡村社会管理的表现:制定族规,协助政府维护治安;协助政府征收赋税;协调政府赈济灾民,帮助乡民减免赋税;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发展文化教育事业(4分)
明清时期,乡绅独特的社会角色,使国家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政府对乡村基层控制不断加强,有利于稳固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乡民的利益,有利于地方稳定;推动了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社会教化和凝聚乡村力量。(6分)
17.(15分)
清末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使得北京街道疏于治理,路况差,妨碍民生;中外对路权争夺激烈;西方近代化冲击中国社会;改革与守旧思想相互斗争。(4分)
在北京街道改造过程中,清政府设置内城工巡局及后来的民政部等专门机构管理;采用中式石路与西式马路型制相结合的形式;注重街道改造与治安、卫生、自来水等城市治理相结合;注重街道的实用性及民生。(6分)
北京街道改造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取得很大成效;改善了交通状况和城市面貌,便利了居民的生活;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治理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西学进一步传播。(5分)
18.(15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削减关税,打破贸易壁垒。(1分)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军事强国;冷战局面形成,美苏对抗加剧;关贸总协定的建立。(3分)这些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促进了欧日的经济复兴和政治稳定;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遏制苏联,推动了冷战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形成。(4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高关税并且针对欧日的优势产品实行贸易保护。(2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滞胀及美苏军备竞赛等影响,国家实力大幅下降;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日本70年代经济“起飞”,冲击美国市场。(2分)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国内市场,扩大了出口;对欧日经济发展造成破坏;对国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3分)
19.(11分)
方向:15-18世纪由欧洲迁往美洲、非洲和大洋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亚非拉美迁往欧洲。(2分)
15-18世纪人口迁移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3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迁移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欧洲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短缺;亚非拉经济相对落后。(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烟台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
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 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周天子在每个诸侯国封有几个监国的上卿大夫。这些上卿大夫世袭罔替,并从国君手里领取世袭采邑。上卿大夫拥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势力很大。可见,西周时期
A.地方治理呈现出民本化特征 B.周天子对地方集权统治加强
C.诸侯国君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D.政权与族权间权力实现分离
2.春秋时期,齐桓公主持葵丘会盟,盟国相约“无忘宾旅(保护过往的宾客和商旅)”“无遏乘(保障彼此之间的粮食买卖顺利进行)”;晋、楚弭兵之会,约定“同恤菑危,备救凶患(保障粮食供应,共渡危难)”。此类盟约
A.强化了“工商食官”制度 B.构建了全国性贸易网络
C.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落后 D.体现了政治统一的趋势
3.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明宣德皇帝令内阁大学士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帖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若内容有不当者,给事中则要求相应部门进行改正。其做法旨在
A.限制宰相权利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实现权力制衡
4.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实施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拥有者的姓名、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如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如图1)。由此可见这一制度
A.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B.体现了对土地所有权的确认
(
图1
)C.是国家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D.减轻了政府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5.图2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图2
A.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
B.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
D.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6.表1是鸦片战争前后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类型构成表,此表反映出晚清时期
表1
1840年前的构成 1840—1911年的构成
总数 同业者 % 同乡者 % 总数 同业者 % 同乡者 %
上海 21 15 70 6 30 71 69 97 2 3
汉口 20 10 50 10 50 71 67 94 4 6
(注:“同业者”指因同种行业关系组成的行会;“同乡者”指因乡谊关系组成的行会。)
A.工商业中近代化因素增长 B.民族资产阶级已走向成熟
C.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快 D.列强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7.1895年8月2日,光绪帝下诏:“中国原有局厂经营累岁,所费不赀,办理并无大效;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方不致有名无实。……一切仿照西例,商总其事,官为保护。若商力稍有不足,亦可借官款维持。”由此可知,光绪帝意在
A.引进西方的股份制度 B.变革官办企业的经营方式
C.加强对洋务企业控制 D.大力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
8.戊戌政变后,梁启超说:“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
A.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顽固势力太大导致变法失败
C.除旧与布新必须用力相等 D.变法中反封建主义力度欠缺
9.1946年11月26日,在“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其宣言中应当明确“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而是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部分。这
A.体现了自治政府的工作权限 B.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C.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 D.反映了中国民族政策的成熟
10.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B.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C.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D.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11.公元4至6世纪,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由此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A.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C.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促进了多种新族群的诞生
12.图3为西方某学者统计的英国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图3
A.技术革命的成因 B.圈地运动与劳动力转移
C.工人运动的影响 D.价格革命与物价的变化
13.1855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1870年,英国政府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英国政府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保证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B.维护政府统治稳定
C.维持政府机构分权制衡 D.缓和政党之间矛盾
14.1935年的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为建立联邦老年待遇,授权各州就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母亲和儿童福利、公共健康、失业补偿作出充分的法律保证,以及提供总的福利;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委员会;提高专项税收,以及其他目的,特制订本法。”该法律
A.是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产物 B.缓解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D.促进了美国就业率提高
15.表2是联合国1960—1974年通过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宣言(部分)。由此可知当时
表2
1960年 《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 庄严地宣布需要迅速和无条件地结束一切形式和表现的殖民主义
1965年 《不容干涉各国内政和保护各国独立和主权的宣言》 任何国家,不论为任何理由,均无权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外交。
1974年 《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这种秩序应当建立在一切国家待遇公平、主权平等、互相依存、共同受益以及协力合作的基础之上,而不问它们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如何。
A.民族独立意识开始逐渐觉醒 B.新兴民族国家推动国际法发展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D.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两极格局
第II卷 (非选择题 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4分,17题 15分,18题15 分,19题11 分,共55分。
16.(14分)有人认为,明清时期,乡绅具有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双重代理人”的身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空间结构示意图
(
注:
乡绅绝大部分是通过
参加国家选举人才的官方考试而获得自身的特权地位

主要由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人物构成。
)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绅对乡村社会的管理
兴办学校书院、创办义学、培养人才、编修方志等事务;
协助地方政府办理税赋、治安等社会事务,在灾荒之年,为维护乡族利益,在自动出资救济乡民的同时,要求政府拿出举措——以减代赈、减免赋税;
担负组织祭祀、制定族规等宗族内部活动,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经常对地方诉讼、争斗事件进行公断和防护,维护乡村地区治安。
——摘编自解亚珠《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乡绅形象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乡绅能够成为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双重代理人”的原因。(4分)
(2)概括材料一、二中乡绅参与乡村社会管理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10分)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北京街道受战乱及财政状况恶化影响,长期失于修治,路况脏乱不平,不少人批评道:“道路之污秽不洁、倾仄难行者,以京师为最。”1898年,各国公使知照总理衙门,希望“将京城道路仿照西式,一律修整”,并声称如不办理,将“自立公会,张议代修,自设巡捕,自收路税。”为避免路权旁落,变法期间,光绪帝谕令征集改造意见,主张西法者认为西式马路是富强的根基,主张古法者担心仿西法改造会扰乱礼制,有违伦理,最终皇帝采取中式石路与租界马路型制相结合。1902年清政府成立内城工巡局,“先修路,后巡捕及公共卫生”。1906年,工巡局合并至民政部下,路政进一步专责化并兼自来水、医院等公共工程。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修成后时人称道:“城中街道宽广,马路喧闻。近年建筑马路,四方通达,交通之具,旧惟肩舆骡车,近则马车、人力车咸备。文武衙署、大小学堂及王公府地、各国公使馆,错置其间,而市廛亦甚繁盛。”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理解。(15分)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美国政府提出《哈瓦那宪章》,依据其精神成立了关贸总协定,明确要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推行贸易自由化。1947年到1951年的“马歇尔计划”以后,美国和西欧打造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共同市场。同时,为避免日本因经济困难转向共产主义,美国向日本开放本国市场。1955年,美国帮助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
材料二 1974年,美国出台《1974年贸易改革法》,确定对进口物品一律征收10%的附加税合法。随后美国对欧洲航空、农产品等领域实行许可证制度、配额制度等手段进行制裁和限制,引发欧洲报复性关税措施。对日本钢铁业、彩电业、汽车业电子产品行业实施贸易保护。
——摘编自《千年贸易战争史——贸易冲突与大国兴衰》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不同时期的贸易政策加以阐释。(15分)
19.(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8世纪欧洲人口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1960年-1974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迁入欧洲的人口(万人)
迁入地区迁出地区 西欧和北欧发达国家
1960年 1974年 移民主要类型
亚洲 40.0 202.5 劳工移民
非洲 47.5 170.0 劳工移民
拉丁美洲 22.5 45.0 劳工移民
——联合国《1950年以来国际移民的趋向和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