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2024年春季开学季
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
开
一
第
学
课
CONTENTS
01
02
03
04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任务及教材地位
高一历史学习现状
应对策略
教材单元阶段特征
目录
05
构建知识框架
PART 01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任务及教材地位
高一下学期教学任务
《中外史纲要》下册共九单元;主要讲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其中世界古代史2单元;世界近代史4单元;世界现代史3单元。
《中外史纲要》下书影
中外史纲要再高中教材中的地位
《中外史纲要》下书影
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
PART 02
高一历史学习现状
高一历史目前学习状况
01 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到位
02 时空混乱
03 学习兴趣不高
04 学习上依赖性强
05 未建立知识框架
06 基本的素养能力尚未培养起来
上学期课时紧张,经常赶课!
课程多,分配时间不够
认为学好历史难度大
老师咋讲咋来,不会独立思考
没有时间
很大一部分同学要选学物理,不想在历史学科话费过多精力
暴露问题
基本学情
目前高一、高二学生大都是在疫情背景下上着“网课”长大的。在上“网课”时管理时空,自我约束力差的同学开始“放飞自我”,除了荒废学业,最重要的是养成了一些坏毛病,如:不服管理、“懒”字当头、抄袭作业、上课嗜睡……这些坏习惯严重影响了高一的教学,课堂管理难度大、作业落实不到位、不提前预习,课后也不复习巩固。
目前课程设置是高一两学期上完《中外史纲要》上、下册通史,通史在初中是上三年;原来就教材必修三本,上一年半,时间紧、任务重,老师同学都很忙疲惫,因为整天忙着赶进度了,什么教学质量、素养提升、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全抛脑后去了,半年下来,学生啥也没学到,知识碎片化,结果匆匆忙忙刚赶完课还没顾上构建框架,结果放假时间到了!那么,试问,上面这样做课程设置是真的重视历史了吗?是为学生“减负”了吗?一团“糟”啊!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没有把历史核心素养很好的渗透到教学中。
2.就教材讲教材,没有扩展。
3.内容乱又多。时间紧,任务重,课程容量大,进度有些紧张,教材没有研究透彻,教材整合不到位没有时间处理练习题,学生掌握不扎实。
4.对于教材重难点把握不充分,对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点、史料取舍不到位。
5、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没时间检查。
PART 03
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
1、针对高一学段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首先老师要转变教材观念,历史教材不是历史的全部,而是一种主要的教学资源,没有必要被束缚手脚 ,可以重新组合教材,适当地取舍。这样即可节约时间,还可以提高效率。
2、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探究的组织者。
3、教学中要注意时空观念的落实,构建初步的知识框架体系,克服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出出现的时空混乱。
4、教材内容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使用教材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知识掌握的不到位。
5.认真钻研和把握课标和学科素养的要求。把素养教学渗入日常教学。
6.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自主整理重难点,由被动学习转向自助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学生的依赖性。
7.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的能力以及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8、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发现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不足,让他们谈谈自己今后的打算,谈谈自己的理想,问他们目前为理想做了那些努力!“背叛理想就是背叛自我”,让每个同学在学习上增加动力。
其次,改变学习上的懒惰,培养自我管理的努力。自我管理就是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规矩”中去成就“方圆”。一遇到小的进步,要多鼓励,少批评。树立班级“自我管理”之星。
PART 04
下册教材单元阶段特征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地区性帝国的产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古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采集渔猎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过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逐渐有了剩余产品,这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进入文明时代的古代大河流域以农耕生活为主,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海外贸易发达。
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古代印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古希腊的文学与哲学成就突出。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扩展,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阶级、国家和文字产生,人类迈入文明时代。古代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张,它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农耕文明区。
时代趋势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推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专制、城市自治和教会神权统治并存,拜占庭和俄罗斯两大帝国文明得以发展,《查士丁尼法典》名噪一时。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东亚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步入封建时代,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朝鲜半岛则先后出现了新罗、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东非出现了阿克苏姆王国和其他一系列国家;西非地区,加纳、马里、桑海先后崛起;南非的津巴布韦一度兴盛。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是三大著名的印第安文明。
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盛行,城市工商业日益繁荣。拜占庭帝国工商业繁荣,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农耕经济繁荣,东亚的日本和高丽均实行土地国有。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但农业总体落后,东非和西非的一些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美洲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大学得以发展,但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的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为文化交流中心。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逐渐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则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古代非洲的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美洲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古时期的世界,一方面,明显呈现出文明多元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些文明成就对当时的世界文明交流及后来文明的发展均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时代趋势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15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权,强大的王室成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政治保障。此后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荷兰和英国分别于17、18世纪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对金银的狂热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因素,而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一方面促进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促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及传播基督教的热情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而新航路的开辟进一步促进了西欧人文主义的发展与成熟,并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一方面,西欧通过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逐渐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由彼此分散孤立开始日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时代趋势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英、美、法三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了共和制,法国确立了共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是其典型表现,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扩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也随之得以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14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14-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简单协作时期;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期,欧美等国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近代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推动,一方面,启蒙思想逐渐成为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强大理论武器;另一方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时代趋势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诞生
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日益成为两大对立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为主要表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美、德等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面貌和世界历史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理论;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开放性特征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弊端凸显,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时代趋势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的激化,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席卷了亚非拉广大地区。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时代趋势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一系列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获得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日益成为两大对立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诉求从争取独立发展为建立民族独立的民主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时代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时代趋势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同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社会信息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时代趋势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时代趋势
PART 05
学习构建知识框架
世界史分期
1、世界古代史
2、世界近代史
3、世界现代史
构建时间轴(例:世界近代经济史)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
20世纪50年代
雅尔塔体系
“冷战”形成
“冷战”加剧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多极化趋势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欧共体的建立
日本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
中国的振兴
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多极化趋势出现
20世纪末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
两极格局瓦解
构建思维导图(例: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人就是这样,无论什么时候,你的心里得有个念想儿,你得为自己的梦想去奔,即便是到头来真的只是个梦想,至少你美丽了整个追逐的过程。所以我不会放弃我的梦,哪怕是再多的苦难,我一样渴望体会,乐意承受!
励志语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