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习目标
掌握人类文明的特点
了解两河流域文明
认识古希腊文明
基础巩固
知识点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
(1)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2)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3)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2农业和手工业分工: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3.私有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 外,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4.国家: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 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知识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早期文明区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成,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两河流域文明
(1)域市国家: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2)统一;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 立君主专制制度。
(3)《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袁主的利益和权威。
(4)文化: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占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 的史诗;苏是尔人发明了60进制。
3.尼罗河流域文明
(1)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2)统治:在埃及,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
的权力。作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
(3)文化:发明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的建造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4.古代印度文明
(1)形成国家: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2)种姓制度
①内容: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②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3)文化:佛救;《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5.古代希腊文明
(1)城邦:公元前8一前6世纪,城邦连渐发展起来。城邦的特征是小国家民,公民 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
(2)城邦政治;斯巴达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推典是多款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①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②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3)文化
①古代希腊的种话、悲剧、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②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苏格社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习题巩固
1.有学者认为,文明分为原生文明和次生文明。原生文明指独立起源发展的文明,一般都是农业文明;次生文明指吸收原生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获得发展成就的文明。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希腊文明是由周边的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共同哺育的一个次生文明。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农业文明的封闭性 B.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C.希腊文明的先进性 D.人类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2.有学者认为:农业产生后才开始进行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状态,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地改造自然,从自然的奴隶发展为自然的主人。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此,该学者强调了( )
A.社会生产促进了农业发展
B.人类改造自然的必要性
C.农业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D.农业发展推动国家产生
3.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 )
A.经济发展繁荣 B.文化礼制产生
C.手工技艺高超 D.阶级分化明显
4.《汉谟拉比法典》序言宣称,巴比伦王国是由苏美尔土地之神安努那克之王、天神安努、苏美尔最高之神恩利尔、苏美尔众水之神埃亚之长子、众神之王马都克等所有众神护佑的、万方最强大的、其根基与天地共始终的不朽王国。这一叙述旨在( )
A.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B.宣扬君权神授的理论
C.强化法律至上的理念 D.神化王国以巩固统治
5.两河流域的亚述人按照苏美尔的模式建造神庙和塔庙,但他们的建筑重心转移到了帝国宫殿上。这些宫殿渐渐形成了史无前例的规模。亚述人的做法,意在( )
A.表现王室的影响和主宰地位
B.宣扬亚述人政教合一的政体
C.完整保存苏美尔的世俗文化
D.展现神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6.位于两河流域下游的苏美尔地区盛产芦苇和黏土,正是黏土制成的泥板和芦苇笔的巧妙组合,造就了“楔形”的形体,成就了“楔形文字”的神韵。这表明( )
A.大河是文明出现的前提
B.人类文明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C.苏美尔人开创西亚文明
D.西亚文明以楔形文字为标志
7.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
B.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
C.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