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5:21:30

文档简介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2.图示区域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3.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法规
4.(2020高二下·大邱庄镇期中)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这两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上四句对联描写的分别是(  )
A.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 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
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 D.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
(2)上述四省区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地貌组合与①~④四省区相对应正确的是(  )
A.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
B.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
C.冲积平原、荒漠、海蚀崖、溶洞群
D.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
5.(2017高二上·毕节月考)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C.与自然河道一致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D.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技术 C.资金 D.市场
(2017高一下·厦门期末)位于北京市西北山区的北沟村,面积3.22knl,距北京市中心约50km,当地村民以售卖板朵、核桃等土特产品为生。2006年起,不少国际友人在此租赁房屋,带来异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规划中,北沟村和周边村庄联合打造国际元素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长城国际文化村”。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北沟村规划为“长城国际文化村”主要依托其独特的(  )
A.地域文化 B.发展机遇 C.生态环境 D.山地风光
7.制约北沟村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基础 B.人口规模 C.土地资源 D.国家政策
8.建成“长城国际文化村”后,吸引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是
A.种植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
(2023高二上·江苏月考)长时间连续膜下滴灌可以改变土壤储盐量及盐分分布。下图示意新疆某地膜下滴灌不同年限的棉田与荒地土壤盐分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传统滴灌技术相比,新疆棉田采用膜下滴灌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肥力 B.抑制杂草生长
C.提高水分利用率 D.减少病虫害
10.膜下滴灌使盐分减少最明显的土壤层是(  )
A.0-20cm B.40-60cm C.80-100cm D.160-180cm
11.随着膜下滴灌年限的增加,棉田土壤盐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外盐进入少 ②蒸发减弱,返盐少
③农作物吸收盐分多 ④受淋溶作用,盐分向下运移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2.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我国流传深远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恰当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材料二: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简析其原因。
(2)“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参见图中照片)。简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现象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4)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该时段古城衰落的原因。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思路如下所示。确定研究区域→收集资料,了解该区域特征→分析该区域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下图为某区域土地利用及气候资料图。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该区域种植业发展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3)为充分发挥该区域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区域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4)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该区域时,发现该区域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根据以上材料,试列举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A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矿产资源等。一般而言,地形平坦、地质稳定、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深厚肥沃、植被覆盖率较高、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其自然条件优越,区域发展水平较高。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当人类面临不利自然条件时,可改造自然,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1.由模式图可知,该地是立体农业,说明该地地势起伏较大,且种植有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应位于热带。
AD、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不适合发展立体农业,且两地分属亚热带和温带,不适合种植香蕉,AD错误;
B、四川盆地内地形起伏较大,但位于亚热带,不适合种植香蕉,B错误;
C、雷州半岛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热带,地势起伏较大,最可能出现图示的立体农业,C正确。
故答案为:C。
2.由图中的鱼塘和河堤可知,图示区域地表水丰富,通过河堤减弱河流对河堤内土地的影响,改造了水分;图示区域,地形平坦的区域种植水稻,地势起伏较为和缓的区域通过平整土地等种植蔬菜和香蕉,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坡和山顶种植经济林和用材林,改造了地形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综合上述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A、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热条件变差,故半山腰处的经济林以阔叶林为主,山顶的用材林以针叶林为主,A正确;
B、随海拔升高,山地地形变化较小,B错误;
C、随海拔升高,光照条件变好,因水分条件变差,湿度减小,但光照和湿度对图示区域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影响不大,C错误;
D、市场和政策法规不是自然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1)B
(2)B
(3)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且有水稻种植,①描述的是黑龙江;②描述的地区农业为典型的畜牧业,为内蒙古;“琼海”、“五指山”等信息表明③为海南省;石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在我国云贵地区最为典型,④为云南。故答案为:B。(2)海南地处热带,四季皆夏,云南所处纬度较低,地处云贵高原地区,四季变化不明显,③④正确;内蒙古和黑龙江夏季气温较高,冬季严寒,季节变化明显,①②错。故答案为:B。(3)黑龙江拥有三江平原等冲积平原,无三角洲和典型的冰川地貌;内蒙古气候干旱,拥有荒漠,蒙古包属于人文景观,不属于地貌;海南省地处沿海,拥有典型的海蚀地貌,风蚀洼地多位于干旱地区;云南省喀斯特地貌显著,拥有溶洞群。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
5.【答案】(1)B
(2)C
(3)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⑴秦岭-淮河线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限。淮河流入洪泽湖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因此A项错误,B项正确;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C项错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D项错误。
⑵江苏以长江为界划分苏南、苏北,实际两地大部分地区自然地理区域一致(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也不存在人文地理区域上的显著差异,因为长江在历史上成为阻断南北交往的主要障碍而划分了南北,故C项正确。
⑶苏南经济较苏北发达,两地之间存在市场、技术、资金甚至劳动力方面的合作,但从题干要求进一步分析:一是进入21世纪,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变化与材料中“自1999年,陆续建成多座长江大桥”相呼应;二是促使两地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着重理解“更加广泛”,意思是说市场、技术等合作在以前是存在的,只是交通运输的变化使合作更紧密了。故A项正确。
故答案为:(1)B.(2)C.(3)A.
【点评】考查区域的概念及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答案】6.A
7.C
8.D
【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地理特点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结合地区的特色可以分析影响地区发展的因素。难度较小。
6.北京市西北山区的北沟村,当地村民售卖板朵、核桃等土特产品。国际友人在此租赁房屋,带来异域文化。二者结合带来国际文化特色,所以北沟村规划为“长城国际文化村”主要依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选择A。
7.北沟村面积狭小,进一步发展受土地资源的限制,C对;产业基础、人口规模不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AB错;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其发展,D错。
8.建成“长城国际文化村”后,主要产业为旅游业,主要从事接待服务工作,吸引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是服务业。选择D。
【答案】9.C
10.A
11.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新疆地处内陆,降水少,水资源的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滴灌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水分利用率。
9.新疆位于内陆,水资源缺乏,棉田采用膜下滴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水分利用率,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0.读图分析,荒地滴灌导致0-20cm范围内的膜下滴灌使盐分减少最明显,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随着膜下滴灌年限的增加,棉田土壤盐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蒸发减弱,返盐少;受淋溶作用,盐分向下运移,②④正确,①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1)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
(2)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人们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3)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新鲜蔬菜不易储存,过去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现在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4)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因泥沙淤积,通航能力下降);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减弱。
【知识点】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 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的原因,主要从云南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民族构成等方面分析。 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
(2) 长江三角洲地区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主要从河流对聚落区位选择的作用和地形方面考虑。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人们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3) 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新鲜蔬菜不易储存,过去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现在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4)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衰落的原因,主要从交通条件的变化、区域主要输出产品类型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因泥沙淤积,通航能力下降);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减弱。
【点评】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
(1)在古代,北方以陆路(马车)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在现代,聚落多沿铁路和公路线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2)聚落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3)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运行,带来了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的兴旺发达。而当运河严重淤塞,京沪线建成,这些城市迅速衰落。铁路沿线的城市常能迅速发展壮大(如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格尔木),并逐渐形成由若干城市构成的经济中枢地带(如陇海一兰新沿线经济地带、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地带、京广铁路沿线经济地带)。
13.【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水量大,季节变化明显,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土壤为红壤。
(2)优势: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农耕历史悠久。不足:人均耕地少,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3)以水稻、水果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4)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用能问题(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图中等高线数值均在500米以下,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季节变化明显,地形起伏大,落差较大,河流侵蚀作用强、含沙量较大;高温多雨的气候形成的土壤为红壤。
(2)我国南方地区,纬度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区,农耕历史悠久;但人口密度大,平原面积小,人均耕地少,规模小,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人均产量低,商品率低。
(3)从图中的图例可以看出,结合以上分析,该地有耕地种植水稻,果木林种植水果,可以以水稻、水果为原料,发展食品加T工业;有用材林,木材丰富,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南方地区河湖较多,可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工业。
(4)南方地区,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易造成水土流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各地的优势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用能问题如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点评】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因素,若要求分析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罗列出影响其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该种人类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新疆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西藏河谷农业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城郊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等。
(3)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各种气象灾害等也都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4)区位条件对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
1 / 1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2.图示区域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3.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法规
【答案】1.C
2.B
3.A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矿产资源等。一般而言,地形平坦、地质稳定、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深厚肥沃、植被覆盖率较高、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其自然条件优越,区域发展水平较高。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当人类面临不利自然条件时,可改造自然,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1.由模式图可知,该地是立体农业,说明该地地势起伏较大,且种植有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应位于热带。
AD、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不适合发展立体农业,且两地分属亚热带和温带,不适合种植香蕉,AD错误;
B、四川盆地内地形起伏较大,但位于亚热带,不适合种植香蕉,B错误;
C、雷州半岛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热带,地势起伏较大,最可能出现图示的立体农业,C正确。
故答案为:C。
2.由图中的鱼塘和河堤可知,图示区域地表水丰富,通过河堤减弱河流对河堤内土地的影响,改造了水分;图示区域,地形平坦的区域种植水稻,地势起伏较为和缓的区域通过平整土地等种植蔬菜和香蕉,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坡和山顶种植经济林和用材林,改造了地形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综合上述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A、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热条件变差,故半山腰处的经济林以阔叶林为主,山顶的用材林以针叶林为主,A正确;
B、随海拔升高,山地地形变化较小,B错误;
C、随海拔升高,光照条件变好,因水分条件变差,湿度减小,但光照和湿度对图示区域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影响不大,C错误;
D、市场和政策法规不是自然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A。
4.(2020高二下·大邱庄镇期中)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这两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上四句对联描写的分别是(  )
A.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 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
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 D.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
(2)上述四省区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地貌组合与①~④四省区相对应正确的是(  )
A.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
B.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
C.冲积平原、荒漠、海蚀崖、溶洞群
D.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
【答案】(1)B
(2)B
(3)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且有水稻种植,①描述的是黑龙江;②描述的地区农业为典型的畜牧业,为内蒙古;“琼海”、“五指山”等信息表明③为海南省;石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在我国云贵地区最为典型,④为云南。故答案为:B。(2)海南地处热带,四季皆夏,云南所处纬度较低,地处云贵高原地区,四季变化不明显,③④正确;内蒙古和黑龙江夏季气温较高,冬季严寒,季节变化明显,①②错。故答案为:B。(3)黑龙江拥有三江平原等冲积平原,无三角洲和典型的冰川地貌;内蒙古气候干旱,拥有荒漠,蒙古包属于人文景观,不属于地貌;海南省地处沿海,拥有典型的海蚀地貌,风蚀洼地多位于干旱地区;云南省喀斯特地貌显著,拥有溶洞群。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
5.(2017高二上·毕节月考)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C.与自然河道一致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D.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技术 C.资金 D.市场
【答案】(1)B
(2)C
(3)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⑴秦岭-淮河线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限。淮河流入洪泽湖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因此A项错误,B项正确;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C项错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D项错误。
⑵江苏以长江为界划分苏南、苏北,实际两地大部分地区自然地理区域一致(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也不存在人文地理区域上的显著差异,因为长江在历史上成为阻断南北交往的主要障碍而划分了南北,故C项正确。
⑶苏南经济较苏北发达,两地之间存在市场、技术、资金甚至劳动力方面的合作,但从题干要求进一步分析:一是进入21世纪,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变化与材料中“自1999年,陆续建成多座长江大桥”相呼应;二是促使两地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着重理解“更加广泛”,意思是说市场、技术等合作在以前是存在的,只是交通运输的变化使合作更紧密了。故A项正确。
故答案为:(1)B.(2)C.(3)A.
【点评】考查区域的概念及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2017高一下·厦门期末)位于北京市西北山区的北沟村,面积3.22knl,距北京市中心约50km,当地村民以售卖板朵、核桃等土特产品为生。2006年起,不少国际友人在此租赁房屋,带来异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规划中,北沟村和周边村庄联合打造国际元素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长城国际文化村”。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北沟村规划为“长城国际文化村”主要依托其独特的(  )
A.地域文化 B.发展机遇 C.生态环境 D.山地风光
7.制约北沟村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基础 B.人口规模 C.土地资源 D.国家政策
8.建成“长城国际文化村”后,吸引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是
A.种植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
【答案】6.A
7.C
8.D
【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地理特点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结合地区的特色可以分析影响地区发展的因素。难度较小。
6.北京市西北山区的北沟村,当地村民售卖板朵、核桃等土特产品。国际友人在此租赁房屋,带来异域文化。二者结合带来国际文化特色,所以北沟村规划为“长城国际文化村”主要依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选择A。
7.北沟村面积狭小,进一步发展受土地资源的限制,C对;产业基础、人口规模不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AB错;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其发展,D错。
8.建成“长城国际文化村”后,主要产业为旅游业,主要从事接待服务工作,吸引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是服务业。选择D。
(2023高二上·江苏月考)长时间连续膜下滴灌可以改变土壤储盐量及盐分分布。下图示意新疆某地膜下滴灌不同年限的棉田与荒地土壤盐分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传统滴灌技术相比,新疆棉田采用膜下滴灌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肥力 B.抑制杂草生长
C.提高水分利用率 D.减少病虫害
10.膜下滴灌使盐分减少最明显的土壤层是(  )
A.0-20cm B.40-60cm C.80-100cm D.160-180cm
11.随着膜下滴灌年限的增加,棉田土壤盐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外盐进入少 ②蒸发减弱,返盐少
③农作物吸收盐分多 ④受淋溶作用,盐分向下运移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9.C
10.A
11.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新疆地处内陆,降水少,水资源的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滴灌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水分利用率。
9.新疆位于内陆,水资源缺乏,棉田采用膜下滴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水分利用率,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0.读图分析,荒地滴灌导致0-20cm范围内的膜下滴灌使盐分减少最明显,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随着膜下滴灌年限的增加,棉田土壤盐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蒸发减弱,返盐少;受淋溶作用,盐分向下运移,②④正确,①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2.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我国流传深远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恰当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材料二: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简析其原因。
(2)“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参见图中照片)。简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现象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4)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该时段古城衰落的原因。
【答案】(1)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
(2)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人们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3)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新鲜蔬菜不易储存,过去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现在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4)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因泥沙淤积,通航能力下降);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减弱。
【知识点】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 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的原因,主要从云南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民族构成等方面分析。 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
(2) 长江三角洲地区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主要从河流对聚落区位选择的作用和地形方面考虑。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人们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3) 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新鲜蔬菜不易储存,过去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现在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4)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衰落的原因,主要从交通条件的变化、区域主要输出产品类型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因泥沙淤积,通航能力下降);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减弱。
【点评】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
(1)在古代,北方以陆路(马车)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在现代,聚落多沿铁路和公路线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2)聚落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3)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运行,带来了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的兴旺发达。而当运河严重淤塞,京沪线建成,这些城市迅速衰落。铁路沿线的城市常能迅速发展壮大(如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格尔木),并逐渐形成由若干城市构成的经济中枢地带(如陇海一兰新沿线经济地带、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地带、京广铁路沿线经济地带)。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思路如下所示。确定研究区域→收集资料,了解该区域特征→分析该区域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下图为某区域土地利用及气候资料图。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该区域种植业发展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3)为充分发挥该区域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区域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4)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该区域时,发现该区域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根据以上材料,试列举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水量大,季节变化明显,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土壤为红壤。
(2)优势: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农耕历史悠久。不足:人均耕地少,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3)以水稻、水果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4)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用能问题(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图中等高线数值均在500米以下,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季节变化明显,地形起伏大,落差较大,河流侵蚀作用强、含沙量较大;高温多雨的气候形成的土壤为红壤。
(2)我国南方地区,纬度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区,农耕历史悠久;但人口密度大,平原面积小,人均耕地少,规模小,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人均产量低,商品率低。
(3)从图中的图例可以看出,结合以上分析,该地有耕地种植水稻,果木林种植水果,可以以水稻、水果为原料,发展食品加T工业;有用材林,木材丰富,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南方地区河湖较多,可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工业。
(4)南方地区,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易造成水土流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各地的优势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用能问题如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点评】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因素,若要求分析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罗列出影响其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该种人类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新疆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西藏河谷农业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城郊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等。
(3)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各种气象灾害等也都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4)区位条件对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