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5:22:57

文档简介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读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降水比现代丰富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2.从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1.D
2.C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主萎表现地强位置差异自然条件V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
(2)区域的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关联的影响
1.据图可知,宋元前期冬小麦种植北界比现代靠北,说明当时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可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泛;当时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图中没有反映降水变化。 故答案为:D。
2.读图可知,图中亚热带北界与纬线不平行,故A项错误;中世纪亚热带北界比现代偏北,因而中世纪亚热带的部分地区在秦岭以北,故B项错误;中世纪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比现代偏北,故C项正确;现代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某地区与众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经常被其他地区的人们称为“怪”,陕西和云南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云南十八怪:四季服装同穿戴,鲜花四季开不败,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十八怪:面条似裤带,房子半边盖,手帕头上戴,秦腔不唱吼起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在传统的民居中,陕西的房子“半边盖”,而云南却出现底层空置的竹楼,对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陕西的煤炭资源丰富,废弃的煤井便成了居民的房子
B.云南竹子多,且竹子可以驱蚊防虫
C.陕西人多地少,云南人少地多
D.陕西气候干燥,黄土具有直立性,适宜建窑洞
4.出现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面条似裤带”的主要原因是(  )
A.云南盛产小麦,陕西盛产玉米
B.云南降水丰富,陕西气候干燥
C.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
D.云南水蚀严重,陕西风沙危害严重
【答案】3.D
4.C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确把握不同类型的区域及特点
区域类型 特点 典例
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体现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 黄土高原区、东部季风区
按人文特征划分 体现显著的人类活动及现象 汉语北方方言区、居住区
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 反映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充分反映人文活动特点 中国主题功能区
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分的区域 主要体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 行政区、自然保护区
客观存在、经人类长期实践认知的区域 为人类研究、认知、开发自然提供依据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3.陕西气候干燥,黄土直立性强;云南当地竹子多,适合建竹楼,气候湿热,人住上层,通风凉爽。 故答案为:D。
4.出现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面条似裤带”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 故答案为:C。
徽派建筑是我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徽派民居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代表性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徽派建筑群落中,民居普遍楼层较高且楼间距较近,其原因可能是(  )
①建筑用地少 ②人口较多 ③方便生活起居 ④经济实力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徽派建筑群落中户与户之间有高高的马头墙隔开,设计马头墙的主要目的是(  )
A.防风 B.防沙 C.防火 D.防盗
7.徽派建筑中,天井的现实作用是(  )
①增强采光效果 ②加快排水速度 ③节省建筑成本④通风降低湿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5.C
6.C
7.D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区域的发展要求
①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②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5.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当地地形多山,建筑用地少,①正确;人口较多,楼层高、楼间距近,利于节约土地,②正确;公共空间小,生活起居不方便,③错误;经济实力强,资金充足,④正确。 故答案为:C。
6.古代房屋之间太密,一旦失火,顺风而起,大火容易顺着房柱向上蔓延。所以把墙建得高一点是为了防火。 故答案为:C。
7.徽派建筑中,建筑整体封闭性很强,而天井是建筑院落空间中唯一可以与外界自然相交接的通道。天井的现实作用有采光、通风、调温等,①④正确。 故答案为:D。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无坝引水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分水堤构筑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是4∶6,同时如果水量超过宝瓶口,水就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读都江堰示意图,完成第下列小题。
8.夏季洪水中只有约20%的泥沙通过宝瓶口由灌溉渠道进入成都平原,主要是因为(  )
A.凸岸泥沙沉积,凹岸流速快,进入宝瓶口泥沙少
B.内江从飞沙堰排出的河水流速快,泥沙含量大
C.外江江面比内江宽,水流速度比内江快
D.随洪水而来的泥沙大部分随表层水流流向外江
9.岷江是长江流域水量较大的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段。下列有关岷江中下游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侧支流比东侧支流流速慢 B.东侧支流水能资源更丰富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 D.雨水是唯一的补给水源
【答案】8.A
9.C
【知识点】河流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受惯性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8.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为4∶6,则大部分泥沙流入外江;在鱼嘴分流后,内江凹岸的洪水直接进入宝瓶口,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流速快,含沙量少,所以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少;底层水流流向凸岸,一部分泥沙在内江凸岸沉积,而随洪水而来的泥沙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内江从飞沙堰排出的河水流速慢,含沙量大;外江江面比内江宽,水流速度比内江慢。故答案为:A。
9.西侧支流比东侧支流流速快,主要是东侧支流发源于盆地,西侧支流发源于高原,所以西侧支流水能资源更丰富;岷江中下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岷江除雨水补给外,还有其他补给水源。故答案为:C。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提供(  )
A.工业原料和动力 B.生活水源
C.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D.丰富的水产品
11.目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口稠密,粮食商品率低
C.国家政策的调整 D.技术落后,被东北、华北超越
【答案】10.C
11.B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沪宁杭工业基地早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雄厚,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水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发展方向主要有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10.A、河流水一般不作为工业原料,该地区地形平坦,水能资源不丰富,A错误;
B、生活水源不属于对工业所产生的有利影响,B错误;
C、河流水可作为生产水源,该地区地形平坦,流速较慢,航运条件好,C正确;
D、丰富的水产品对工业的影响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11.A、全球气候变暖对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粮食生产影响较小,A错误;
B、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粮食消费量大,导致商品率低, “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B正确;
C、材料没有关于国家政策调整的信息,C错误;
D、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基础好,种植经验丰富,D错误。
故答案为:B。
读甲、乙两区域简图,完成下列小题。
12.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B.乙区域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两区域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
D.甲区域矿产资源贫乏,乙区域矿产资源丰富
13.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  )
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
B.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
C.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D.城市高度密集,城镇化速度快
【答案】12.D
13.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异同;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先根据图示的海陆轮廓和重要的城市分布判断出甲表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乙地区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然后根据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限制性条件即资源和能源不足。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
12.根据图示的海陆轮廓和重要的城市分布判断,甲表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表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受气候影响,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甲区域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条件为资源和能源不足,而乙区域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故答案为:D。
13.甲区域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条件充足;两区域都位于河流下游地区,且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利于区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限制性条件为资源和能源不足,故加工制造业主要为市场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两区域的城市高度密集,但乙区域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故答案为:B。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15.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答案】14.A
15.D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2)气候差异的形成
(3)地貌差异的形成
(4)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5)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
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
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
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城市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14.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示区城中有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根据團示可以看出,该区城中河流较多,所以部分地名含有“河”字,河流属于水文要素,故B、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根据所学可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为塬、墚、峁,所以与地名“梁"(墚)相关的自然要素是地貌。毛乌素沙地曾经荒漠化严重,植被稀少,多种植耐旱的沙柳等,沙柳等生长的地方水源条件较好,利于形成聚落,“柳”属于植被要素。故A正确,D错误。
15.本题考查据材料分析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图示区域大部分村名与自然要素和地理方位等有关。根据题干可知,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说明以前甲、乙两地区流水地貌发育。而根据图示可知乙地区目前河流分布较少,说明乙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会轻易改变,根据材料也无法得出该区城人口迁徙情况,A、C错误。土地利用结构是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情况,与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无关,B错误。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方式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维多利亚湖地处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为高原上的盆地地形,由图可知该湖只有北部通向尼罗河,故地形较封闭;尼罗河由南向北流,故维多利亚湖向北流入尼罗河,可推出维多利亚湖到尼罗河地势由高到低,结合图例可知尼罗河上游还有瀑布,阻挡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题中材料已告知“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可推出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由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是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可推出该鱼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点评】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7.读我国两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试比较图1、图2所示区域的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 图1 图2
地形     以平原、丘陵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矿产资源 丰富,以   为主 较少
(2)与图1所示区域相比,图2所示区域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
(3)图1中甲地附近多风蚀地貌,该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提高西瓜产量的途径,分两组进行实验种植,A组直接在田里种植,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层后再种植。实验结果发现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请帮助他们解释原因。
【答案】(1)以盆地、山地为主;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水量大;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
(2)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3)当地气候干旱、多风沙,蒸发旺盛。覆盖砾石层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积累;减少风对土壤的侵蚀。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1主要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故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新疆地处内陆,距海遥远,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河流少、水量小,矿产资源丰富,以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为主。图2是我国安徽省,位于长江、淮河中下游流域,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区域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河网密集,水量大。安徽省矿产资源较少。
(2)图1是我国新疆地区,纬度较高,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人口较少。图2是我国安徽省,地形较为平坦,以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与新疆相比,安徽省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因素有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精耕细作。
(3)西瓜单产高的原因可从砂砾层对当地气候、土壤、水分的改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当地气候干旱,多风沙,蒸发旺盛。覆盖砂砾层,可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砂砾层相较土壤,由于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且砂砾层覆盖地表,可减少风力对土壤的侵蚀,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使得覆盖砂砾层的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
【点评】(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土壤、植被等。地形特征包括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高低及起伏、特殊地貌、海岸线等。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及特征、气温、降水等。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河湖众多,多外流河(或河流少,为内流河),水文水系特征等。土壤特征包括土壤类型、厚度,酸碱,肥力,透水透气性,水土流失程度等。植被类型包括植被茂密(或稀少),植被类型等。
(2)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中包括气候(光照、热量、昼夜温差、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等。
(3)农产品品质好的原因,可结合该农产品的生长习性,从当地独特的或具有优势的自然环境和科技措施等因素进行分析。昼夜温差大,光热充足,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气温低的地区,作物生长周期长,养分积累多。气温低,病虫害少,灾害和气象灾害少,均有利于植物生长,品质较好。此外,土壤肥力高,水源充足,水质洁净,污染少等,均使得农产品品质较好。社会经济条件里面,主要是科技力量对良种的培育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以及种植历史经验丰富等。
1 / 1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读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降水比现代丰富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2.从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某地区与众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经常被其他地区的人们称为“怪”,陕西和云南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云南十八怪:四季服装同穿戴,鲜花四季开不败,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十八怪:面条似裤带,房子半边盖,手帕头上戴,秦腔不唱吼起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在传统的民居中,陕西的房子“半边盖”,而云南却出现底层空置的竹楼,对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陕西的煤炭资源丰富,废弃的煤井便成了居民的房子
B.云南竹子多,且竹子可以驱蚊防虫
C.陕西人多地少,云南人少地多
D.陕西气候干燥,黄土具有直立性,适宜建窑洞
4.出现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面条似裤带”的主要原因是(  )
A.云南盛产小麦,陕西盛产玉米
B.云南降水丰富,陕西气候干燥
C.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
D.云南水蚀严重,陕西风沙危害严重
徽派建筑是我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徽派民居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代表性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徽派建筑群落中,民居普遍楼层较高且楼间距较近,其原因可能是(  )
①建筑用地少 ②人口较多 ③方便生活起居 ④经济实力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徽派建筑群落中户与户之间有高高的马头墙隔开,设计马头墙的主要目的是(  )
A.防风 B.防沙 C.防火 D.防盗
7.徽派建筑中,天井的现实作用是(  )
①增强采光效果 ②加快排水速度 ③节省建筑成本④通风降低湿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无坝引水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分水堤构筑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是4∶6,同时如果水量超过宝瓶口,水就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读都江堰示意图,完成第下列小题。
8.夏季洪水中只有约20%的泥沙通过宝瓶口由灌溉渠道进入成都平原,主要是因为(  )
A.凸岸泥沙沉积,凹岸流速快,进入宝瓶口泥沙少
B.内江从飞沙堰排出的河水流速快,泥沙含量大
C.外江江面比内江宽,水流速度比内江快
D.随洪水而来的泥沙大部分随表层水流流向外江
9.岷江是长江流域水量较大的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段。下列有关岷江中下游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侧支流比东侧支流流速慢 B.东侧支流水能资源更丰富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 D.雨水是唯一的补给水源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提供(  )
A.工业原料和动力 B.生活水源
C.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D.丰富的水产品
11.目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口稠密,粮食商品率低
C.国家政策的调整 D.技术落后,被东北、华北超越
读甲、乙两区域简图,完成下列小题。
12.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B.乙区域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两区域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
D.甲区域矿产资源贫乏,乙区域矿产资源丰富
13.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  )
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
B.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
C.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D.城市高度密集,城镇化速度快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15.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17.读我国两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试比较图1、图2所示区域的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 图1 图2
地形     以平原、丘陵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矿产资源 丰富,以   为主 较少
(2)与图1所示区域相比,图2所示区域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
(3)图1中甲地附近多风蚀地貌,该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提高西瓜产量的途径,分两组进行实验种植,A组直接在田里种植,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层后再种植。实验结果发现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请帮助他们解释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主萎表现地强位置差异自然条件V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
(2)区域的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关联的影响
1.据图可知,宋元前期冬小麦种植北界比现代靠北,说明当时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可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泛;当时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图中没有反映降水变化。 故答案为:D。
2.读图可知,图中亚热带北界与纬线不平行,故A项错误;中世纪亚热带北界比现代偏北,因而中世纪亚热带的部分地区在秦岭以北,故B项错误;中世纪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比现代偏北,故C项正确;现代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3.D
4.C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确把握不同类型的区域及特点
区域类型 特点 典例
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体现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 黄土高原区、东部季风区
按人文特征划分 体现显著的人类活动及现象 汉语北方方言区、居住区
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 反映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充分反映人文活动特点 中国主题功能区
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分的区域 主要体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 行政区、自然保护区
客观存在、经人类长期实践认知的区域 为人类研究、认知、开发自然提供依据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3.陕西气候干燥,黄土直立性强;云南当地竹子多,适合建竹楼,气候湿热,人住上层,通风凉爽。 故答案为:D。
4.出现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面条似裤带”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 故答案为:C。
【答案】5.C
6.C
7.D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区域的发展要求
①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②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5.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当地地形多山,建筑用地少,①正确;人口较多,楼层高、楼间距近,利于节约土地,②正确;公共空间小,生活起居不方便,③错误;经济实力强,资金充足,④正确。 故答案为:C。
6.古代房屋之间太密,一旦失火,顺风而起,大火容易顺着房柱向上蔓延。所以把墙建得高一点是为了防火。 故答案为:C。
7.徽派建筑中,建筑整体封闭性很强,而天井是建筑院落空间中唯一可以与外界自然相交接的通道。天井的现实作用有采光、通风、调温等,①④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8.A
9.C
【知识点】河流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受惯性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8.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为4∶6,则大部分泥沙流入外江;在鱼嘴分流后,内江凹岸的洪水直接进入宝瓶口,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流速快,含沙量少,所以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少;底层水流流向凸岸,一部分泥沙在内江凸岸沉积,而随洪水而来的泥沙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内江从飞沙堰排出的河水流速慢,含沙量大;外江江面比内江宽,水流速度比内江慢。故答案为:A。
9.西侧支流比东侧支流流速快,主要是东侧支流发源于盆地,西侧支流发源于高原,所以西侧支流水能资源更丰富;岷江中下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岷江除雨水补给外,还有其他补给水源。故答案为:C。
【答案】10.C
11.B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沪宁杭工业基地早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雄厚,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水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发展方向主要有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10.A、河流水一般不作为工业原料,该地区地形平坦,水能资源不丰富,A错误;
B、生活水源不属于对工业所产生的有利影响,B错误;
C、河流水可作为生产水源,该地区地形平坦,流速较慢,航运条件好,C正确;
D、丰富的水产品对工业的影响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11.A、全球气候变暖对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粮食生产影响较小,A错误;
B、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粮食消费量大,导致商品率低, “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B正确;
C、材料没有关于国家政策调整的信息,C错误;
D、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基础好,种植经验丰富,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D
13.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异同;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先根据图示的海陆轮廓和重要的城市分布判断出甲表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乙地区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然后根据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限制性条件即资源和能源不足。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
12.根据图示的海陆轮廓和重要的城市分布判断,甲表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表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受气候影响,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甲区域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条件为资源和能源不足,而乙区域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故答案为:D。
13.甲区域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条件充足;两区域都位于河流下游地区,且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利于区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限制性条件为资源和能源不足,故加工制造业主要为市场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两区域的城市高度密集,但乙区域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故答案为:B。
【答案】14.A
15.D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2)气候差异的形成
(3)地貌差异的形成
(4)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5)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
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
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
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城市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14.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示区城中有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根据團示可以看出,该区城中河流较多,所以部分地名含有“河”字,河流属于水文要素,故B、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根据所学可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为塬、墚、峁,所以与地名“梁"(墚)相关的自然要素是地貌。毛乌素沙地曾经荒漠化严重,植被稀少,多种植耐旱的沙柳等,沙柳等生长的地方水源条件较好,利于形成聚落,“柳”属于植被要素。故A正确,D错误。
15.本题考查据材料分析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图示区域大部分村名与自然要素和地理方位等有关。根据题干可知,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说明以前甲、乙两地区流水地貌发育。而根据图示可知乙地区目前河流分布较少,说明乙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会轻易改变,根据材料也无法得出该区城人口迁徙情况,A、C错误。土地利用结构是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情况,与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无关,B错误。
16.【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方式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维多利亚湖地处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为高原上的盆地地形,由图可知该湖只有北部通向尼罗河,故地形较封闭;尼罗河由南向北流,故维多利亚湖向北流入尼罗河,可推出维多利亚湖到尼罗河地势由高到低,结合图例可知尼罗河上游还有瀑布,阻挡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题中材料已告知“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可推出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由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是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可推出该鱼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点评】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7.【答案】(1)以盆地、山地为主;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水量大;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
(2)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3)当地气候干旱、多风沙,蒸发旺盛。覆盖砾石层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积累;减少风对土壤的侵蚀。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1主要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故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新疆地处内陆,距海遥远,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河流少、水量小,矿产资源丰富,以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为主。图2是我国安徽省,位于长江、淮河中下游流域,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区域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河网密集,水量大。安徽省矿产资源较少。
(2)图1是我国新疆地区,纬度较高,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人口较少。图2是我国安徽省,地形较为平坦,以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与新疆相比,安徽省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因素有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精耕细作。
(3)西瓜单产高的原因可从砂砾层对当地气候、土壤、水分的改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当地气候干旱,多风沙,蒸发旺盛。覆盖砂砾层,可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砂砾层相较土壤,由于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且砂砾层覆盖地表,可减少风力对土壤的侵蚀,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使得覆盖砂砾层的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
【点评】(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土壤、植被等。地形特征包括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高低及起伏、特殊地貌、海岸线等。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及特征、气温、降水等。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河湖众多,多外流河(或河流少,为内流河),水文水系特征等。土壤特征包括土壤类型、厚度,酸碱,肥力,透水透气性,水土流失程度等。植被类型包括植被茂密(或稀少),植被类型等。
(2)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中包括气候(光照、热量、昼夜温差、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等。
(3)农产品品质好的原因,可结合该农产品的生长习性,从当地独特的或具有优势的自然环境和科技措施等因素进行分析。昼夜温差大,光热充足,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气温低的地区,作物生长周期长,养分积累多。气温低,病虫害少,灾害和气象灾害少,均有利于植物生长,品质较好。此外,土壤肥力高,水源充足,水质洁净,污染少等,均使得农产品品质较好。社会经济条件里面,主要是科技力量对良种的培育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以及种植历史经验丰富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