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2021高二上·桂林期末)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河西走廊土壤盐渍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使盐分集聚于地表的主要环节是( )
A.人类灌溉 B.大气降水 C.毛管水 D.太阳辐射
2.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
A.水资源减少 B.农作物减产 C.水土流失 D.风化作用强
3.能够有效预防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是( )
A.引淡淋盐 B.种植耐盐作物
C.生物覆盖 D.客土置换
4.(2020高二上·榆树期中)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B.降雨量小,持续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D.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5.(2020高二上·贵阳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严重的活动有( )
A.工矿建设和用水不当 B.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和用水不当 D.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2)治理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宜采取的措施( )
A.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 B.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
C.改变新疆地区的气候类型 D.因地制宜调整农牧林用地
6.(20120高二上·昌平期末)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2)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
7.(2018高二下·西藏期末)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 B.青海 C.陕西 D.新疆
(2)下列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 )
A.封沙育草 B.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D.设置沙障工程
8.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截至2014年只剩3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淼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2014年9月2日,湖北发布首批308个湖泊保护名录。据此完成问题。
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冰雪融水量不足
C.引河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
D.围湖造田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9.图示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气候变暖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破坏
10.图示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人口激增 C.土壤贫瘠 D.植被破坏
某科学研究小组对黄土高原区黄土峁坡地进行大台田、隔坡梯田、大鱼鳞坑三种模式的改造试验。下图为同一黄土峁坡地治理工程完成后第10天,各不同处理区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图示大台田治理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 B.地形垂直坡面大,水分流失快
C.土层厚度小,储水空间有限 D.植被覆盖面积广,水分吸收多
12.一次降水过后,不同处理模式表层土壤平均含水率较高的最可能是( )
A.大鱼鳞坑 B.隔坡梯田 C.大台田 D.原始黄土坡
二、综合题
13.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14.(2017高二上·遵义月考)下面图甲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图”,图乙是图甲中“A区域的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该地区荒漠化发展较快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2)图甲中箭头表示荒漠化区的扩展方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扩展趋势?
(3)判断乙图中南部河流的主要流向,分析该地区河流多流程短小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3.C
【知识点】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与治理
【解析】【点评】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防御盐渍化措施: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用某一种防治措施并不能达到改良的最佳效果。近年来,干旱、半干旱地区多使用淋洗脱盐、深翻松耕及广泛栽植耐盐植物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
1.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盐碱化的过程判断,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主要是蒸发,在加上大水漫灌。在该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灌溉水源不足,人类主要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灌溉的过程中,使得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着带到土壤的表层,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 蒸发量越大,地表和土壤中盐分含量越高,最终导致土壤盐碱化现象。就图中而言,是由于蒸发使得盐分聚集在土壤表层,蒸发的强弱与太阳辐射有关,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D。
2.土壤盐渍化使士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B正确;水资源的变化主要与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程度有关,A错误;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渍化无关 , D错;风化作用的强弱与盐碱化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B。
3.考查盐碱化的治理措施,结合材料,该地区位于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针对土壤盐渍化的现象,采取引淡淋盐不切实际,该地区水资源短缺,A错误;种植耐盐作物是适应盐碱化而是预防盐碱化,B错误;采取客土置换,只是在一段时间或者一定程度上,减缓盐碱化,且成本高,D错误;而采取生物覆盖措施,可以通过部分生物对土壤中的盐分进行吸收进而起到预防盐碱化的效果,C正确,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地表疏松物质基础、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等自然因素是导致荒漠化的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快了荒漠化过程的发展。因此人类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常常起决定作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其形成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引起的,大风天多、地表松散物多、水资源不足、植被稀少等,自然原因是诱因;人为原因是主因,主要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
5.【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读图,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构成中,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占比最大,是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人类活动,故答案为:B。(2)新疆气候干旱,大规模植树造林会加大水资源的紧张,且林木不易成活;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不现实;气候类型不会被人类改变;可以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规划农牧林用地。故答案为:D。
【点评】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6.【答案】(1)B
(2)A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集中,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垦、采矿、砍伐等活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问题,B正确;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地区,A错误;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C错误;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的问题,D错误,故答案为:B。(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质特性(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特点四个方面;人为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破坏了地表的植被。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A正确;黄土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是水土流失潜在的自然原因,B错误;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及干旱和大风现象是荒漠化的成因,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有利的构造条件对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相当重要的。壶口到孟门一带,基岩的产状近于水平、约以3—5度的倾角,微向西北缓倾。另外,秦晋峡谷本身就是断层,节理比较发育的软弱地带,易遭受流水侵蚀切割。因而,黄河流过这里,往往形成河床陡坎,也可以发展成瀑布。
7.【答案】(1)D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数值选项中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新疆,超过40%,D对。其它三省荒漠化比例不超过20%,A、B、C错。(2)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设置沙障工程,D对。封沙育草属于生物措施,A错。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都属于生物措施,B、C错。
【点评】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一、 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原因):
1、 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 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 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 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 气候异常。
二、 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1、 过度放牧
2、 过度樵采
3、 过度开垦
4、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5、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8.【答案】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部地区的人口增多,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引河水灌溉量增加,并且蒸发、下渗增多是形成盐湖和干盐湖逐年增多的原因。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答案】9.C
10.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绿洲农业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等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枯竭,使得荒漠化发生发展。
9.从图中“农作物侵入牧区”造成的后果来看,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答案为:C。
10.据图分析可知,“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图示区域土地荒漠化的根源。故答案为:B。
【答案】11.A
12.C
【知识点】成土因素;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1.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治理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是其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A。
12.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治理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一次降水后,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故答案为:C。
13.【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 危害: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内蒙地区的人口增多,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14.【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2)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冬春季西北风强劲。
(3)由南向北;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流量急剧减小。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⑴从图甲可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荒漠化较快的人为原因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⑵结合图甲中箭头指向可知,荒漠化向南和向东扩展,原因是冬春季西北风强劲,该地区西部和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
⑶乙图中南部是昆仑山,河流由南部山地向北流;河流流程短小的原因是该地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较小,且向北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水流量急剧减小。
故答案为:(1)西北干旱、半干旱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2)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冬春季西北风强劲。(3)由南向北;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流量急剧减小。
【点评】以西北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相关问题。难度较小,荒漠化的扩张主要从源地向四周扩展,冬季风的方向为主要扩展方向。
1 / 1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2021高二上·桂林期末)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河西走廊土壤盐渍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使盐分集聚于地表的主要环节是( )
A.人类灌溉 B.大气降水 C.毛管水 D.太阳辐射
2.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
A.水资源减少 B.农作物减产 C.水土流失 D.风化作用强
3.能够有效预防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是( )
A.引淡淋盐 B.种植耐盐作物
C.生物覆盖 D.客土置换
【答案】1.D
2.B
3.C
【知识点】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与治理
【解析】【点评】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防御盐渍化措施: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用某一种防治措施并不能达到改良的最佳效果。近年来,干旱、半干旱地区多使用淋洗脱盐、深翻松耕及广泛栽植耐盐植物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
1.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盐碱化的过程判断,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主要是蒸发,在加上大水漫灌。在该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灌溉水源不足,人类主要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灌溉的过程中,使得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着带到土壤的表层,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 蒸发量越大,地表和土壤中盐分含量越高,最终导致土壤盐碱化现象。就图中而言,是由于蒸发使得盐分聚集在土壤表层,蒸发的强弱与太阳辐射有关,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D。
2.土壤盐渍化使士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B正确;水资源的变化主要与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程度有关,A错误;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渍化无关 , D错;风化作用的强弱与盐碱化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B。
3.考查盐碱化的治理措施,结合材料,该地区位于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针对土壤盐渍化的现象,采取引淡淋盐不切实际,该地区水资源短缺,A错误;种植耐盐作物是适应盐碱化而是预防盐碱化,B错误;采取客土置换,只是在一段时间或者一定程度上,减缓盐碱化,且成本高,D错误;而采取生物覆盖措施,可以通过部分生物对土壤中的盐分进行吸收进而起到预防盐碱化的效果,C正确,故答案为:C。
4.(2020高二上·榆树期中)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B.降雨量小,持续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D.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答案】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地表疏松物质基础、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等自然因素是导致荒漠化的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快了荒漠化过程的发展。因此人类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常常起决定作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其形成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引起的,大风天多、地表松散物多、水资源不足、植被稀少等,自然原因是诱因;人为原因是主因,主要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
5.(2020高二上·贵阳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严重的活动有( )
A.工矿建设和用水不当 B.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和用水不当 D.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2)治理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宜采取的措施( )
A.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 B.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
C.改变新疆地区的气候类型 D.因地制宜调整农牧林用地
【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读图,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构成中,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占比最大,是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人类活动,故答案为:B。(2)新疆气候干旱,大规模植树造林会加大水资源的紧张,且林木不易成活;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不现实;气候类型不会被人类改变;可以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规划农牧林用地。故答案为:D。
【点评】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6.(20120高二上·昌平期末)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2)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
【答案】(1)B
(2)A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集中,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垦、采矿、砍伐等活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问题,B正确;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地区,A错误;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C错误;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的问题,D错误,故答案为:B。(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质特性(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特点四个方面;人为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破坏了地表的植被。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A正确;黄土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是水土流失潜在的自然原因,B错误;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及干旱和大风现象是荒漠化的成因,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有利的构造条件对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相当重要的。壶口到孟门一带,基岩的产状近于水平、约以3—5度的倾角,微向西北缓倾。另外,秦晋峡谷本身就是断层,节理比较发育的软弱地带,易遭受流水侵蚀切割。因而,黄河流过这里,往往形成河床陡坎,也可以发展成瀑布。
7.(2018高二下·西藏期末)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 B.青海 C.陕西 D.新疆
(2)下列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 )
A.封沙育草 B.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D.设置沙障工程
【答案】(1)D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数值选项中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新疆,超过40%,D对。其它三省荒漠化比例不超过20%,A、B、C错。(2)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设置沙障工程,D对。封沙育草属于生物措施,A错。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都属于生物措施,B、C错。
【点评】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一、 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原因):
1、 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 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 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 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 气候异常。
二、 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1、 过度放牧
2、 过度樵采
3、 过度开垦
4、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5、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8.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截至2014年只剩3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淼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2014年9月2日,湖北发布首批308个湖泊保护名录。据此完成问题。
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冰雪融水量不足
C.引河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
D.围湖造田
【答案】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部地区的人口增多,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引河水灌溉量增加,并且蒸发、下渗增多是形成盐湖和干盐湖逐年增多的原因。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9.图示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气候变暖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破坏
10.图示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人口激增 C.土壤贫瘠 D.植被破坏
【答案】9.C
10.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绿洲农业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等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枯竭,使得荒漠化发生发展。
9.从图中“农作物侵入牧区”造成的后果来看,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答案为:C。
10.据图分析可知,“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图示区域土地荒漠化的根源。故答案为:B。
某科学研究小组对黄土高原区黄土峁坡地进行大台田、隔坡梯田、大鱼鳞坑三种模式的改造试验。下图为同一黄土峁坡地治理工程完成后第10天,各不同处理区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图示大台田治理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 B.地形垂直坡面大,水分流失快
C.土层厚度小,储水空间有限 D.植被覆盖面积广,水分吸收多
12.一次降水过后,不同处理模式表层土壤平均含水率较高的最可能是( )
A.大鱼鳞坑 B.隔坡梯田 C.大台田 D.原始黄土坡
【答案】11.A
12.C
【知识点】成土因素;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1.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治理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是其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A。
12.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治理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一次降水后,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3.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 危害: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内蒙地区的人口增多,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14.(2017高二上·遵义月考)下面图甲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图”,图乙是图甲中“A区域的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该地区荒漠化发展较快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2)图甲中箭头表示荒漠化区的扩展方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扩展趋势?
(3)判断乙图中南部河流的主要流向,分析该地区河流多流程短小的原因?
【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2)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冬春季西北风强劲。
(3)由南向北;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流量急剧减小。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⑴从图甲可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荒漠化较快的人为原因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⑵结合图甲中箭头指向可知,荒漠化向南和向东扩展,原因是冬春季西北风强劲,该地区西部和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
⑶乙图中南部是昆仑山,河流由南部山地向北流;河流流程短小的原因是该地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较小,且向北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水流量急剧减小。
故答案为:(1)西北干旱、半干旱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2)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冬春季西北风强劲。(3)由南向北;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流量急剧减小。
【点评】以西北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相关问题。难度较小,荒漠化的扩张主要从源地向四周扩展,冬季风的方向为主要扩展方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