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大自然的语言
事理说明文的内在逻辑
大自然的语言
秉科学之心,书文艺之笔
作家作品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事理说明文】
定义: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说明文要掌握的六个知识点:
1、说明文的分类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3、说明的方法
4、说明的顺序
5、说明文的结构
6、说明文的语言
活动一:秉科学之心
步步为营说“事理” 条分缕析理顺序
活动二:书文艺之笔
声声连韵出华章 生动准确写“言语”
教学设计
活动一:秉科学之心
步步为营说“事理”
条分缕析理顺序
教学设计
1、本文是哪一类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谁?
活动一
类别:(科学性)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物候及物候学
活动一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活动一
第一部分(第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条分缕析理顺序
现象
本质
逻辑顺序
(层层深入结构精巧)
描述现象
推究解释
探究原因
阐明意义
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符合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引出说明对象——物候及物候学做了铺垫。
第2段,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
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
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
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
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首先”“对于安排……,确定……”
“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
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活动二:书文艺之笔
声声连韵出华章
生动准确写“言语”
教学设计
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比喻,拟人,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的情态,把物候现象说得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文艺之一:标题
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的前两段,看看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大自然的语言”?
(1)典雅词:
萌发 次第 翩然 簌簌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2)拟人修辞:
苏醒、销声匿迹、传语、暗示、唱歌。
文艺之二:美词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a的大张嘴韵脚,传递出一种希望与活力的气息,四字+四字+七字,宛如诗词一般典雅。)
B.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段首、段尾四字词总结,生动、简练、典雅)
C.杏花开了,就好像……传语……;桃花开了,又好像……暗示……。布谷鸟开始唱歌……(顺承连句,拟人修辞,值得模仿)
正是有了这些典雅的词汇以及拟人修辞和规整的句式,让一二段变得生动、简练、典雅起来。而这些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大自然语言,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物候学。
文艺之三:美句
大自然的语言
秉科学之心,书文艺之笔
思考探究第三题:
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一样,本文也使用了许多说明方法,比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互相从文章找例子,说说其作用。
课后习题四,比较这两段文字的不同,并说说理由。
第1段文字偏文学性,生动形象;它在文章的开头,讲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谚语,不用数字和抽象概念,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有亲切感,吸引读者往下读。
第2段文字运用了引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比较科学、准确。它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所举例子一定要精确,才有说服力。同时古今的变化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才能清晰的展现结论。
说明语言的运用,是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和文段的写作目的来决定的。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知识的事理说明文。作者竺可桢运用生动典雅又准确严谨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按照逻辑顺序来布局材料,将物候学介绍的清晰完整又不显得乏味。同时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与研究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③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成都曲》(张籍)
大自然里藏着许多秘密,正如上面这几句诗对应着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海拔高下、纬度、高下的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的来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我们今天不仅学习了物候学和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手法,更要学习竺可桢老前辈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