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12:22: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0张PPT)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东晋大文学家,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作者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桃 花 源 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yíng
yān
shū
ài
  
便舍船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屋舍俨然    阡陌      此中人语云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夹岸数百步      
间隔    及郡下 咸来问讯    
诣太守    刘子骥    率妻子邑人
 
 shě
  yǎn
  tiáo
jiàn
 yì
huò
qiānmò
yāo huán
jùn

字词积累
jīn

jiā
xián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
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刘禹锡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自学要求:
1.请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找出文言现象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做好批注。
3.划分文章结构,理清线索。
4.桃花源是古人理想的栖息之地,为什么?
活动一 知文意,梳文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
沿着,顺着
新鲜美好
尽,形作动,走完
惊异,诧异。形作动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疏通文意
落花。
繁多的样子
年间
中间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仅仅、只
又,再

田间小路
可以互相听到
全,都
指老人和小孩
舍弃、放弃
整齐的样子
形作动,完,消失
宽阔明亮
使动用法,使.......通过
交错相通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作劳动,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之)所从来。具答之。便要(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详细
全,都
同“邀”,邀请

告诉,名作动
不值得,不必
于是,就
妻子儿女
隔绝,不通音讯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更不必说
对、向
感叹
邀请
从......地方来
竟然,居然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作了回答。就有人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这里的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
沿着、顺着

做记号
打算,计划
名词,标志
先前的
拜访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问路。津,渡口。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其:这、那)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①忘路之远近
②渔人甚异之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的,助词)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代词,这件事)
文言知识
通假字
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部,详尽。)
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词句难点
一个意动用法:
两个借代:
同义词:
咸=悉=皆=并
异:
对……感到诧异。
黄发垂髫
老人
小孩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再寻桃源)
段落层次
本文线索是?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段落层次
本文线索渔人的游踪
桃花源是古人理想的栖息之地,为什么?
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
活动二 赏桃源,读“美”点
桃 花 源 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yíng
yān
shū
ài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理想栖息之地原因之一:景色优美
桃花盛开、花繁叶茂、一派生机的纯美景象
活动二 赏桃源,读“美”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然景色:
田园风光优美,土地富饶、资源丰富
生活情景:
宁静祥和、各得其乐
理想栖息之地原因之二:
活动二 赏桃源,读“美”点
便要(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人际关系:人性纯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人人平等、没有等级、没有剥削、不问世事、远离尘嚣、远离战乱
生活水平:生活富足
理想栖息之地原因之三:
活动二 赏桃源,读“美”点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又自称“五柳先生”,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不塑造“菊花源”或是“柳源”?
桃:从木,兆声,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预示。桃,表示预示之树。
桃:春天、爱情、长寿、美好生活、笛子、生生不息。
活动二 赏桃源,读“美”点
桃花源是古人理想的栖息之地?那你的理想栖息之地是什么?你的与古人的有何不同?产生的原因你认为有哪些?
理解主旨
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这样的景象和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理想社会的虚构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闪光理想的依托 黑暗现实的反衬
小组讨论
桃花源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呢?
活动三 探桃源,品“异”点
小组讨论
桃花源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呢?
活动三 探桃源,品“异”点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发现为意外,地点不详,景色奇异
“异”之原因一:
活动三 探桃源,品“异”点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再寻却迷失
1.体现现实中人与人猜忌、倾轧的现象普遍,是社会黑暗的缩影。
2.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美好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再次点明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暗示这不是一个人独有的追求。
2、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是虚构的,也表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虚幻与真实的交织
见渔人,乃大惊,问(之)所从来。
与世隔绝、百年不出
“异”之原因:
活动三 探桃源,品“异”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外界战乱频繁,源内和谐安宁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社会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为下文渔人“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不足为外人道也
活动三 探桃源,品“异”点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文章主题
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乐)、
与世隔绝 、 无人问津、鸡犬相闻、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阡陌交通
1.古今诗词咏桃源
(1)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2)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3)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2. 当代歌曲唱桃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作词: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辨水天哪最蓝。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花蝶戏流泉;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面对现实,追求理想,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也是人类应付目前并且向上发展的两个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