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春 桃
夏 荷
秋 叶
冬 雪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呢!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来去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01
知识备查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1.熟记 “翩”“谚”“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学习目标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字藕舫,浙江上虞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背景资料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萌发 次第 翩然( )
孕育( ) 农谚( ) 海棠( )
悬殊( ) 销声匿迹( )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 融化( )
簌簌( ) 载途( ) 短促( )
衰草连天
读读写写
piān
yùn
yàn
tánɡ
shū
nì
zhǎnɡ
强调排列的先后顺序,所以是“第几”的“第”。
字词清单
左边为“钅”,注意与“消逝”的“消”区分开。
rónɡ
sù
zài
cù
多音字
( )风雪载途
( )记载
载
zài
zǎi
“载”在意为“年”“记在书报上”时读“zǎi”,如“一年半载”“转载”;其余时候读“zài”。
【串句记忆法】春寒料峭,小区里的连翘( )已经盛开了,翘( )起的花瓣像是小姑娘的裙摆。
qiáo
qiào
形近字
簌( )簌簌籁( )天籁
sù
lài
候( )候鸟
侯( )王侯
hòu
hóu
销( )销声匿迹
硝( )硝烟
消( )消失
xiāo
【串句记忆法】 秋雨潇潇,百虫哀(āi)鸣,衰(shuāi)草连天,他披着蓑(suō)衣离开了故乡。
xiāo
xiāo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悬殊
反义词:出头露面
每年都像这样。
相差很远。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形容江南暮春时的美丽景色。
花儿飘香,鸟儿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词语集注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前面不能加“很”“十分”等词。
融化:用于冰、雪、霜等。
溶化:一般用于固体,指在水等液体中溶解。
熔化:用于固体,指受热化为液体或胶体状态。
萌发:可用于具体事物的发生。用于抽象事物产生时,一般用于正面的事物。
萌生:多用于抽象事物的产生。既可用于正面的事物,又可用于反面的事物。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1—3)以四季为序,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侯、什么是物侯学等问题。
(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三部分
(6—10)说明决定物侯现象的四个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四部分
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的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
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3.本文讲了哪些内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
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阅读第一部分(1—3),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说明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物候学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阅读第二部分第4段,说一说中“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什么。
“这里”具体指代物候观测的手段复杂灵敏,物候观测的数据综合性强,应用到农事活动中简单而易掌握。
3.阅读第三部分(6—10),回答下面的问题。
过渡。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
(1)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7—10段说明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纬度
经度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3)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调换顺序。
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差异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条理清晰。
4.阅读第四部分(11—12),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分析说明方法
品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精读课文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具体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举例子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 生动形象,突出了生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
打比方
作比较
用生物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特点——灵活多变,复杂多样。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引用北京的物候记录,将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与1961年和1960年的作比较,为下文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活动有重大作用做铺垫。
列数字
举例子
引用
4.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5.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将济南的苹果开花时间与烟台的进行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
作比较
6.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是逆温层,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下定义
7.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引用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引用记录,并进行比较,直观生动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
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赏析。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沉睡”“苏醒”两个词将大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状态。
生动形象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采用拟人手法,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生动形象
3.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准确严密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例如,课文的第1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展现了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短语形成对偶,再加上后面一个稍长的短语,勾画出一派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另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3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表示数量时,是对范围的限制,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语言生动、准确、严谨。
写作特色
大自然的语言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主要
结构梳理
列举丰富的物候现象
引出物候、物候学概念
现象
本质
性质
作用
次要
介绍物候学
促进大丰收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
节气 初候 二候 三候
立春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陟①负冰
雨水 獭祭鱼 候雁北 草木萌动
惊蛰 桃始华 鸧鹒鸣 鹰化为鸠
春分 玄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
清明 桐始华 田鼠化为鴽② 虹始见
谷雨 萍始生 鸣鸠拂其羽 戴胜降于桑
[注释] ①陟:登,上。②鴽:鹌鹑之类的小鸟。
拓展延伸
zhì
cānɡ ɡēnɡ
rú
节气 初候 二候 三候
立夏 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
小满 苦菜秀 靡草死 麦秋至
芒种 螳螂生 鵙③始鸣 乌鸫寂
夏至 鹿角解 蜩始鸣 半夏生
小暑 温风至 蟋蟀居壁 鹰始挚
大暑 腐草为萤 土润溽暑④ 大雨时行
(续表)
[注释] ③鵙:伯劳鸟。④溽暑:夏天潮湿而闷热的气候。
jú
dōnɡ
rù
节气 初候 二候 三候
立秋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处暑 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⑤
白露 鸿雁来 玄鸟归 群鸟养羞⑥
秋分 雷始收声 蛰虫坯户⑦ 水始涸
寒露 鸿雁来宾 雀入大水 菊有黄花
霜降 豺乃祭兽 草木黄落 蛰虫咸伏
(续表)
[注释] ⑤登:谷物成熟。⑥养羞:储藏食物。⑦坯户:昆虫在地里封塞巢穴。
节气 初候 二候 三候
立冬 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水
小雪 虹藏不见 天气上升, 地气下降 闭塞成冬
大雪 鹖旦⑧不鸣 虎始交 荔挺出
冬至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小寒 雁北乡 鹊始巢 雉雊⑨
大寒 鸡乳⑩ 征鸟厉疾 水泽腹坚
(续表)
[注释] ⑧鹖旦:鸟名,寒号虫。 ⑨雊:野鸡鸣叫。⑩乳:哺乳。
hé
ɡòu
教材习题讲解
1.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教材习题讲解
2.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 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教材习题讲解
(2)第7—10 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本文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作者运用逻辑顺序,使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教材习题讲解
3.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举例子,如:“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意义,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作比较,如:“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活的仪器”的复杂性、灵敏性。
教材习题讲解
列数字,如:“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真实、准确地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引用,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教材习题讲解
4.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教材习题讲解
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教材习题讲解
5.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示例: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八月就大雪纷飞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边塞便大雪纷飞了。
探究其他决定因素略。
点拨: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的在于激发大家对物候现象的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