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12:3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传文第五章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01
知识备查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重点)
2.理清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难点)
3.理解演讲中的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
4.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素养)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背景资料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瞭望( ) 缅怀( )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 埋没( ) 一帆风顺
liào
miǎn
pánɡ huánɡ
cuò
读读写写
字词学习
注意区别于“犯错”的“错”。

多音字

( )埋没
( )没有

méi
【记少余多法】
“埋”除了在“埋怨”中读作“mán”外,其余一律读作“mái”。
形近字
缅( )缅怀
腼( )腼腆
湎( )沉湎
miǎn
miǎn
miǎn
儒( )儒家
懦( )懦弱

nuò
【口诀记忆法】
用“目”来瞭( )望,张“口”音嘹( )亮,如“丝”云缭( )绕。
liào
liáo
liáo
措( )不知所措
错( )错误
cuò
cuò
袖( )袖手旁观
柚( )柚子
xiù
yòu
徨( )彷徨
惶( )惶恐
huánɡ
huánɡ
词语集注
探索:探听侦察,察看。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探查:深入检查,查看。
格,推究。致,获得。
含贬义。
常用作对即将远行的人表示祝愿的话。
彷徨:侧重于指看不到出路、方向,有内心苦闷、惶惑的意味。
徘徊:侧重于指反复考虑,不知如何是好。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第二部分
(1-2)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3-12)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13)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新一代提出殷切希望。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行文脉络
1
提出观点
2
3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1.什么叫“格物致知”?根据课文作出解释。
品味第一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段是此次演讲的开场白,作者首先表达了对被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引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作者在文中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
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等同
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
论证
品味第二部分
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原因
2.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我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4.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在演讲中“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
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品味第三部分
2.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3.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成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中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有什么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先以“不是……而是……”的句式,鲜明地提出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调换。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需要靠“眼光”寻找正确的目标;然后靠“勇气”开展实
验;实验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这三个词语存在先后逻辑关系,因此不能调换。
3.第11段中“大都”“往往”“常常”这几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包括特殊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性。“大都”指存在普遍现象;
“往往”“常常”突出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的能力低,从反面论证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4.“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
5.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
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下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在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写作特色
多种论证方法有机结合。
(1)引用论证。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
(2)举例论证。如列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后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3)对比论证。如本文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经验说明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
结构梳理
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致力于药物研究。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有关书籍八百余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
拓展延伸
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完成了约190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极为丰富,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是中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李时珍因此被后世尊为“药圣”。
顾诵芬:冲天鹏翅阔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在北平时,目睹日军飞机轰炸城市,便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他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
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2022年3月,顾诵芬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颁奖词: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这首诗是陆游在庆元五年(1199)于山阴写给小儿子陆子聿的。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告诫自己的孩子对待学业应不遗余力,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实践的重要性,旨在勉励儿子不要只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检验,通过亲身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B )
A.站在瞭.(liáo)望台上,你可俯视小镇全貌:哥特式的建 筑高耸入云,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让人目炫.(xuàn)神迷。
B.在环境激.(jī)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 书里说的格物致.(zhì)知的真正意义。
课堂演练
C.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湎.(miàn)怀先烈, 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
D.这份荣誉是对我们数十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心 无旁骛攻主业的最大煲.(bāo)奖;是对我们数十年来 探.(tàn)求进取,坚持不懈搞科研攻关的巨大肯定。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D )
A.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格.物.致.知.精 神,努力去探求真理。
B.中国航天为探.求.未知宇宙提供强劲动力,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C.身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不文明现象,我们应该挺身而 出,不应袖.手.旁.观.。
D.在强手如林的“学党史,感党恩”演讲比赛中,李勇同 学超常发挥获得了第一名,高兴得不.知.所.措.。
D
点拨:“不知所措”的意思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 窘或发急,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
3.下面的文字是一段开场白,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读一点儿好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思维,还可以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少年 正是读书时,让我们一起坚持阅读,一起享受阅读吧!
··
A.选段中加点词语“和”“开阔”“少年”依次是连词、 形容词、名词。
B.选段中画横线的词语“良好”是褒义词,它的近义词是 “优良”。
C.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书籍的重要性,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D.开场白应尽量调动大家的热情,所以朗读画双横线的句 子时语气应当有激情。
点拨:选段中,“开阔”是动词。
【答案】A
4.[2023·长沙中考]下面是某同学摘录的介绍围棋的文字,排 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围棋有“三得”,即“得好友、得人和、得心语”。
②围棋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 要地位。
③不仅如此,围棋还常被人们称作“头脑体操”,能使头 脑得到锻炼,促进健康,可“得天寿”。
④也就是说,围棋可以使人们广交朋友,教人与人和谐相 处,让人们能够进行心灵的沟通,同时,对人们的健康长 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⑤因此,围棋也成了一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A. ②①④③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②④⑤③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