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教学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共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诗词曲五首(教学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共7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14:5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
文学常识
《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一部分为文人所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了解背景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少年出征的老兵回家后不见亲人的痛苦经历。
朗读诗歌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疏通诗意
(我)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我)问(他):“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疏通诗意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我)捋了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歌鉴赏
1.如何理解前两句诗中的“十五”“八十”?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揭露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诗歌鉴赏
2.用自己的话写出老兵回家时看到的荒凉景象,并说说这一景象揭示了什么。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布满井沿。这一景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残酷的战祸和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
诗歌鉴赏
3.请理解“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的含义。
  羹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再次表现了主人翁家园荒无人烟的景象,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诗歌鉴赏
4.《十五从军征》中有“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二句。作者看到家中荒凉的景象时已经知道亲人都已去世,为何还要“出门东向看”呢?
  从诗歌内容来分析,有如下原因:他出征前常常随亲人到村东农田劳动或在家门东望可见到耕作的亲人;另外一种原因是饭做好后,“不知贻阿谁”,心里伤悲,不由自主地走到门口,向东望,盼望见到亲人。这种虚无的想法更加突出了这个老兵的孤独与痛苦。
诗歌鉴赏
5.《十五从军征》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1.角度新颖。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2.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诗歌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作者感慨
家中惨景
荒冢累累
泪沾衣裳
十五从军
八十得归
对比
兔入狗窦
雉飞梁上
庭生旅谷
井生旅葵
征者
伤悲
抒情
1.《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      。
2.《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课堂检测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目标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本诗,领悟诗中描绘的奇特瑰丽的雪景。
感受诗歌的意境,把握主旨,品味艺术魅力,进而体会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
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记住作者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了解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边塞诗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朗读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席卷大地吹白草折,
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
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
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
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疏通诗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疏通诗意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歌鉴赏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下面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即”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炼字
诗歌鉴赏
2.鉴赏下面诗句的表达效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新颖贴切,把雪后银白的世界变幻成一片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忽”字不仅写出了边塞气象的变化无常,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奇的心声。“千树万树”: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炼句
诗歌鉴赏
3.下面两句诗写出怎样的景象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四句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意境
诗歌鉴赏
4.下面这句诗有何作用?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写法。为送别酝酿了“愁”的气氛。把边塞战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中,给人以奇异壮伟的感受。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地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承上启下。
作用
诗歌鉴赏
5.在饯别时,诗人为什么要写西域特色的音乐表演?
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情,寄寓了诗人久别家乡的感慨。
情感
诗歌鉴赏
6.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拟人、夸张,“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色彩: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动态: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表现出诗人为朋友在这样严寒的环境中赶路的深深担忧。
炼句
诗歌鉴赏
6.“去时雪满天山路”仅仅是写雪吗?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情感
诗歌鉴赏
7.赏析红色字。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不见”表现了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的情态。“空”既写出行人已远,内心的空落。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
情感
课堂小结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图
帐外
美妙雪景
帐内
雪花飘扬
奇冷无比
帐外——冰天雪地,愁云万里
送别图
临别饯行——中军置酒,声响热烈
临行氛围——暮雪纷纷,红旗不翻
分别情景
归客登程,雪满天山
雪地蹄印,令人惆怅
豪迈气概
壮烈胸怀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 , 。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       。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课堂检测
第二课时
岑参



·







怀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辛弃疾的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体会本词熔经铸史、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情。
记住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了解背景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朗读诗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疏通诗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疏通诗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诗歌鉴赏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落到金人之手,心中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出这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问。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4.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内容鉴赏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阕
望神州
北固楼
千古事
长江流
下阕
万兜鍪
战未休
谁敌手
孙仲谋
为国效力的信念
报国无门的感慨
一问一答——悲
二问二答——叹
三问三答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 , 。
2.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借以抒情言志。杜牧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 。 ”也曾有物是人非的嗟叹。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了解诗人的生平,理解诗句的具体含义。
把握主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感受诗人大义凛然的情操。
感悟诗人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记住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了解背景
本诗作于1279年。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抗击元军,兵败被俘。次年囚禁文天祥的船队经过零丁洋时,元军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朗读诗歌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疏通诗意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歌鉴赏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宣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内容鉴赏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回顾一生
颔联:
国破家亡
悲壮沉痛
颈联:
抚今追昔 悲愤忧惧
尾联:
以死明志 大义凛然
永垂青史
丹心映照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 , 。
2.《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课堂检测
山坡羊
·
潼关怀古



学习目标
把握本曲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反复诵读,品味本曲的艺术美;结合相关元曲做比较阅读,提高欣赏品位。
感受作者忧虑民生的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记住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了解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文体知识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二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朗读诗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疏通诗意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歌鉴赏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共写了三层。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的特点。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内容鉴赏
诗歌鉴赏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对秦汉各朝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内容鉴赏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视)
水:波涛如怒(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抒情
望:西都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议论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人民疾苦
忧虑国计民生
1.《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 。
2.张养浩在《山坡羊 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
, 。 , 。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
课堂检测
课后作业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十五从军征》改写为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