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5:41:37

文档简介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2021高二上·毕节期末)虛拟水指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水量。在区城间投入一产出的经济量值基础上,将经济数据转換成相应的用水相关数据,即区域间的虚拟水转移。下图为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市)三大产业虚拟水的输入量与输出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北上广地区三大产业虚拟水的转移反映出(  )
A.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地区互补性强
B.第一产业发展最快,产值效益最高
C.虚拟水输入量大,经济效益较低
D.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消耗量大
2.图示省(区、市)第三产业的虚拟水转移量最小,其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  )
A.发展速度最慢 B.消耗的资源量较小
C.服务范围较小 D.产生的经济效益低
【答案】1.D
2.B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产业合理的表现: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高,且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上、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消耗量大,在自然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对虚拟水输入量大,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C错误,D正确;由图示省市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虚拟水转移情况,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虚拟水输入量大地区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AB错误。故答案为:D。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产业虚拟水转移总体量值相对较小,主要由第三产业多为服务性行业和新兴行业,资源消耗量小,B正确;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服务范围、经济效益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特征是(  )
①以旅游业为主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以出口加工业为主 ④以金融、服务业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②轻工业和③出口加工业为主;故选B。
【点评】考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家电等为主的企业群和产业群。
4.(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
A.资源 B.交通 C.政策 D.技术
【答案】A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如石油等,但长三角地区却缺乏;故选A。
【点评】考查两地区区位因素的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水陆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特点,但是资源匮乏。
5.(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加速了(  )
①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②人口向城市集中
③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④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播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工业化改变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④的说法不对;故选D。
【点评】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6.(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料指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A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的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故选A。
【点评】考查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早期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面前,开始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7.(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面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
①占用大量耕地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④城镇和工业密度过低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应注意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的问题,而不是密度过低,所以④错误;故选D。
【点评】考查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问题;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问题表现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和重复建设突出。
8.(人教版地理选修四第一章第2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训练)针对城市出现的交通污染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限制城市汽车数量 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C.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D.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答案】C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针对城市出现的交通污染问题,应A控制城市车辆数量;D发展卫星城市和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居住条件与交通污染无关。
9.(人教版地理选修四第一章第2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训练)“没有最堵,只有更堵”,北京、武汉等城市因交通拥堵而被称为“堵城”。以下关于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
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答案】C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没有红绿灯,交通秩序紊乱,容易加剧城市拥堵问题;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此题考查交通拥堵的解决措施,较为简单。
1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同步练习)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汽配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下图是“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的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可看出,汽车零部件厂集聚在整车厂附近,这样分布的好处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便于整车厂与零部件厂的协作
B.降低运费,节约成本
C.便于零部件厂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D.集聚节约工厂用地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汽车带来的污染很严重,为治理污染广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不可取的措施是(  )。
A.提倡乘坐公共汽车 B.杜绝使用方便袋购物
C.使用清洁能源 D.提高技术,减少尾气排放
【答案】(1)D
(2)B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1)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厂集聚在一起会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但不会节约各自工厂用地。(2)题目中治理的是汽车多带来的环境污染,不用或少用方便袋的确能减轻环境污染,但与题目不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工业化中的产业集聚及其环境问题的措施。牢记产业集聚的优点;环境问题就结合到日常生活经验来作答。
目前,印度挖掘机工厂本地化程度已经接近40%,包括所有的配件、轮胎、轮辋、软管、液压件等,仅动力系统、车轴、电子控制系统从中国进口。印度工厂不断推动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目前本地化挖掘机销量已经超越欧英老牌同类产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印度机械制造企业推动挖掘机本地化制造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当地就业 B.获得最大利润
C.保证产品质量 D.降低配件运费
12.印度工厂生产的挖掘机能够迅速占领本国市场,主要依赖于(  )
A.性价比高 B.容易操作 C.款式新颖 D.生产量大
【答案】11.B
12.A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11.挖掘机本地化制造能够增加当地的就业,降低配件运费,但这些不是印度机械制造企业推动挖掘机本地化制造的根本目的;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增加销量,获取最大的利润。故答案为:B。
12.容易操作和款式新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销售量,但这些不是销售量大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C两项。生产量大不等于销售量大,排除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印度生产的挖掘机不仅本土化程度高,而且制造技术在不断升级,说明印度工厂生产的挖掘机不仅经济适用,而且性能优良,即性价比高。故答案为:A。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附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湾区。目前,四大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湾区经济发展快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交通 B.资源 C.气候 D.文化
14.影响湾区外向型产业大量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接近原料产地或市场 B.地形平坦、气候适宜
C.政策和税收优惠 D.科技发达、人才众多
【答案】13.A
14.A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13.由材料“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附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可知,湾区经济发展快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交通,水陆交通便利,故答案为:A。
14.外向型产业需要进口原料,加工后的产品要大量出口到市场,而湾区位于沿海,便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故大量外向型产业集聚在这里,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5.(2020高一下·泸县期中)下图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流向(占总量比重),读下面的图和表,完成问题。
(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从产业结构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或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
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对迁入地: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交通压力、环境问题加剧等负面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换取资金和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可能会出现土地撂荒等问题。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直接分析可得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图中看,从产业结构看,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分析其原因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故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由表可直接分析得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由经济欠发达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省区,内陆省区流向沿海省区,促使这种迁移特征的原因在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应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对迁入地来说产业转入可以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但同时带来交通压力、环境问题加剧等负面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换取资金和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但也带来不利影响,如可能会出现土地撂荒等问题。
【点评】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①劳动力因素②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④国家政策的调整⑤原生产地用地紧张⑥地价昂贵⑦环境污染⑧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16.(人教版地理选修四第一章第2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训练)据下表分析回答问题。
城市 面积(km2) 1990年人口数(万人) 人口密度(人/km2) 道路密度(km/km2) 人均道路长度(m/人) 人均道面积路(m2/人)
上海 0.6万 1 350 2 025 6.66 0.22 2.38
北京 1.68万 1 106 647 7.04 0.49 4.22
天津 1.1万 916 776 8.75 0.64 6.18
(1)上海、北京、天津三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现象,最严重的是   ,判断依据是什么?   
(2)造成该城市交通堵塞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3)该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答案】(1)上海市;人口密度上海最高,道路密度、人均道路面积和长度上海最低
(2)上海市面积最小而人口密度最高;上海市经济发展最快,经济规模扩大迅速,并因此导致的人口增长和用地规模扩大最迅速
(3)建设城市新区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交通堵塞现象最严重的城市应从表中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人均道路长度和面积上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2)回答造成的原因应从城市面积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与人口、用地规模的扩大等方面作答。(3)回答该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问题应从不能再在原地发展去找答案。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需要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回答本题,难度不大。
1 / 1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2021高二上·毕节期末)虛拟水指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水量。在区城间投入一产出的经济量值基础上,将经济数据转換成相应的用水相关数据,即区域间的虚拟水转移。下图为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市)三大产业虚拟水的输入量与输出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北上广地区三大产业虚拟水的转移反映出(  )
A.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地区互补性强
B.第一产业发展最快,产值效益最高
C.虚拟水输入量大,经济效益较低
D.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消耗量大
2.图示省(区、市)第三产业的虚拟水转移量最小,其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  )
A.发展速度最慢 B.消耗的资源量较小
C.服务范围较小 D.产生的经济效益低
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特征是(  )
①以旅游业为主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以出口加工业为主 ④以金融、服务业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
A.资源 B.交通 C.政策 D.技术
5.(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加速了(  )
①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②人口向城市集中
③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④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播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料指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7.(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面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
①占用大量耕地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④城镇和工业密度过低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人教版地理选修四第一章第2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训练)针对城市出现的交通污染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限制城市汽车数量 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C.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D.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9.(人教版地理选修四第一章第2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训练)“没有最堵,只有更堵”,北京、武汉等城市因交通拥堵而被称为“堵城”。以下关于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
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1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同步练习)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汽配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下图是“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的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可看出,汽车零部件厂集聚在整车厂附近,这样分布的好处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便于整车厂与零部件厂的协作
B.降低运费,节约成本
C.便于零部件厂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D.集聚节约工厂用地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汽车带来的污染很严重,为治理污染广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不可取的措施是(  )。
A.提倡乘坐公共汽车 B.杜绝使用方便袋购物
C.使用清洁能源 D.提高技术,减少尾气排放
目前,印度挖掘机工厂本地化程度已经接近40%,包括所有的配件、轮胎、轮辋、软管、液压件等,仅动力系统、车轴、电子控制系统从中国进口。印度工厂不断推动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目前本地化挖掘机销量已经超越欧英老牌同类产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印度机械制造企业推动挖掘机本地化制造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当地就业 B.获得最大利润
C.保证产品质量 D.降低配件运费
12.印度工厂生产的挖掘机能够迅速占领本国市场,主要依赖于(  )
A.性价比高 B.容易操作 C.款式新颖 D.生产量大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附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湾区。目前,四大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湾区经济发展快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交通 B.资源 C.气候 D.文化
14.影响湾区外向型产业大量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接近原料产地或市场 B.地形平坦、气候适宜
C.政策和税收优惠 D.科技发达、人才众多
二、综合题
15.(2020高一下·泸县期中)下图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流向(占总量比重),读下面的图和表,完成问题。
(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6.(人教版地理选修四第一章第2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训练)据下表分析回答问题。
城市 面积(km2) 1990年人口数(万人) 人口密度(人/km2) 道路密度(km/km2) 人均道路长度(m/人) 人均道面积路(m2/人)
上海 0.6万 1 350 2 025 6.66 0.22 2.38
北京 1.68万 1 106 647 7.04 0.49 4.22
天津 1.1万 916 776 8.75 0.64 6.18
(1)上海、北京、天津三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现象,最严重的是   ,判断依据是什么?   
(2)造成该城市交通堵塞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3)该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产业合理的表现: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高,且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上、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消耗量大,在自然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对虚拟水输入量大,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C错误,D正确;由图示省市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虚拟水转移情况,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虚拟水输入量大地区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AB错误。故答案为:D。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产业虚拟水转移总体量值相对较小,主要由第三产业多为服务性行业和新兴行业,资源消耗量小,B正确;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服务范围、经济效益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②轻工业和③出口加工业为主;故选B。
【点评】考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家电等为主的企业群和产业群。
4.【答案】A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如石油等,但长三角地区却缺乏;故选A。
【点评】考查两地区区位因素的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水陆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特点,但是资源匮乏。
5.【答案】D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工业化改变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④的说法不对;故选D。
【点评】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6.【答案】A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的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故选A。
【点评】考查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早期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面前,开始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7.【答案】D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应注意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的问题,而不是密度过低,所以④错误;故选D。
【点评】考查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问题;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问题表现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和重复建设突出。
8.【答案】C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针对城市出现的交通污染问题,应A控制城市车辆数量;D发展卫星城市和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居住条件与交通污染无关。
9.【答案】C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没有红绿灯,交通秩序紊乱,容易加剧城市拥堵问题;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此题考查交通拥堵的解决措施,较为简单。
10.【答案】(1)D
(2)B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1)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厂集聚在一起会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但不会节约各自工厂用地。(2)题目中治理的是汽车多带来的环境污染,不用或少用方便袋的确能减轻环境污染,但与题目不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工业化中的产业集聚及其环境问题的措施。牢记产业集聚的优点;环境问题就结合到日常生活经验来作答。
【答案】11.B
12.A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11.挖掘机本地化制造能够增加当地的就业,降低配件运费,但这些不是印度机械制造企业推动挖掘机本地化制造的根本目的;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增加销量,获取最大的利润。故答案为:B。
12.容易操作和款式新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销售量,但这些不是销售量大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C两项。生产量大不等于销售量大,排除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印度生产的挖掘机不仅本土化程度高,而且制造技术在不断升级,说明印度工厂生产的挖掘机不仅经济适用,而且性能优良,即性价比高。故答案为:A。
【答案】13.A
14.A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13.由材料“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附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可知,湾区经济发展快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交通,水陆交通便利,故答案为:A。
14.外向型产业需要进口原料,加工后的产品要大量出口到市场,而湾区位于沿海,便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故大量外向型产业集聚在这里,故答案为:A。
15.【答案】(1)从产业结构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或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
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对迁入地: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交通压力、环境问题加剧等负面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换取资金和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可能会出现土地撂荒等问题。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直接分析可得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图中看,从产业结构看,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分析其原因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故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由表可直接分析得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由经济欠发达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省区,内陆省区流向沿海省区,促使这种迁移特征的原因在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应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对迁入地来说产业转入可以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但同时带来交通压力、环境问题加剧等负面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换取资金和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但也带来不利影响,如可能会出现土地撂荒等问题。
【点评】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①劳动力因素②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④国家政策的调整⑤原生产地用地紧张⑥地价昂贵⑦环境污染⑧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16.【答案】(1)上海市;人口密度上海最高,道路密度、人均道路面积和长度上海最低
(2)上海市面积最小而人口密度最高;上海市经济发展最快,经济规模扩大迅速,并因此导致的人口增长和用地规模扩大最迅速
(3)建设城市新区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交通堵塞现象最严重的城市应从表中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人均道路长度和面积上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2)回答造成的原因应从城市面积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与人口、用地规模的扩大等方面作答。(3)回答该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问题应从不能再在原地发展去找答案。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需要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回答本题,难度不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