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1 19:57:11

文档简介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
A. 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
C. 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D. 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不仅有仰韶文化,还有大汶口文化及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将东夷文化、南方苗蛮文化吸收和借鉴,即当时已出现区域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大河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大河村遗址中有陶器的出现,并不能表明“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排除C项;社会活动的组织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2.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确立察举制 B. 设立刺史 C. 推行郡县制 D. 建立中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其中,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所采取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中央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力度,设置刺史来监察地方,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推行全国是在秦朝,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C项;“建立中朝”的目的是加强皇权,与材料中的“监察地方”的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隋代的义仓置于乡社,由社司(主管社仓储粮的官吏)进行管理,一旦遇到灾荒年,粮食出现短缺时,则社司就将义仓的粮食赈给本乡百姓,以此来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年,从而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民变。”由此可知,隋朝设置义仓旨在( )
A.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B. 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C. 减少自然火害发生 D. 满足民众日常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一旦遇到灾荒年,粮食出现短缺时,则社司就将义仓的粮食赈给本乡百姓”“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可知,隋代义仓的重要作用是救济灾荒,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年,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并不是义仓的作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减少自然灾害发生”说法有误,排除C项;设置义仓是为了救济灾荒,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年,并非满足民众日常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
4.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戴叔伦在《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写道:“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主要体现了( )
A. 战争的残酷场面 B. 强烈的入仕意愿
C. 深厚的家国情怀 D. 对劳动者的同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描述的是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意思是作者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由此可见,这反映出了唐代边塞诗人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战争的残酷场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作者具有强烈入仕意愿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 隋唐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翻译和注解佛经的工作,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在僧侣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孝僧”“儒僧”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佛教呈现本土化特征 B. 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C. 儒道思想日益同质化 D. 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在僧侣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孝僧’‘儒僧’等等。”可知,隋唐时期的佛教融入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佛教吸收儒家思想文化,宣传中国伦理纲常,但是不能体现对礼乐制度的维护,排除B项;“同质化”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 “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针对社会经济与行政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新旧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所冲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 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B. 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 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 D. 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分裂也日益严重,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激化君臣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与北宋灭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影响,并未提及权力之间的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
7.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刘恕应诏试讲经,“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擢为第一”,这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贾边“舍注疏立异论”被黜的状况已大为不同。“断以己意”已受到了官方的公开肯定,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仁宗时期( )
A. 官员选拔取决于个人喜好 B. 注重对儒家经句的整理
C. 推崇标新立异的学术理论 D. 儒学复兴运动成效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刘恕应把儒学的相关理论内容放在首要地位,从而被宋仁宗选拔为第一;真宗朝的贾边因为舍弃了儒学注疏而被罢黜。由此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说明儒学复兴运动成效显著,D项正确;宋代的官员选拔有一定的标准,并不是取决于个人喜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仁宗朝对儒学的重视,而不是注重整理儒家经句,排除B项;“标新立异”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 金朝从1134年开始,“初改定制度,诏中外”,到1138年,实行“天眷新制”,在中央没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同年,又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改燕京枢密院行台尚书省,全面实行汉官制度,制定礼仪。这些举措( )
A. 照搬了中原传统政治体制 B. 消弥了女真和汉族间的矛盾
C. 推动了金朝政权封建化进程 D. 适应了不同民族的发展状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材料中金朝改革政治制度,实行汉官制度,制定礼仪,这些举措推动了金朝政权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照搬”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项中"消弥”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适应了女真族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9. 据宋濂《元史》记载“国家疆理之大,东渐西被。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这一现象反映了元朝( )
A. 中央集权的日渐衰微 B. 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C. 驿路交通网较为发达 D. 行政区划有重大的创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国家疆理之大,东渐西被。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及所学可知,元朝的驿站制度加强了中央和边疆的联系,这主要得益于发达的驿路交通网,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央集权日渐衰微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属于不平等的民族政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的相关信息,未涉及行省制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表是嘉靖时期关于东南沿海倭患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嘉靖时期( )
《献愚忠以图安攘事疏》 至于柘林等处之贼,名虽倭夷,而沿海奸民实居其半
《虔台倭纂》 倭夷……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
《皇明四夷考》 闽、浙、江南北、广东人皆从倭奴,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太平县志》 昔之为寇,一谓倭也。今之为寇……率闽浙贾人耳
A. 海禁政策客观上助推了倭患 B. 人地矛盾导致了社会危机显现
C. 商人社会地位呈现降低趋势 D. 日本海盗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可知,明朝海禁政策导致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众生活来源被切断,使他们不得不从事劫掠活动,由此可见,海禁政策的推行客观上助推了倭患,A项正确;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倭患大部分是由中国人参与的,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人地位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倭患主要由中国人参与的,且得不出日本海盗问题是否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说: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据此可推知清朝前期( )
A. 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B. 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
C. 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D. 人地矛盾已充分显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初期人口快速增长,但耕地面积并未增加,说明人地矛盾已充分显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地矛盾,并非阶级矛盾,排除A项;清朝经济结构没有变化,依然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排除B项;材料反映清朝人地矛盾突出,未涉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明后期思想家李贽在批判和否定程朱理学“天理之公”与“圣人无我”的禁欲思想的同时,还重构了一套理欲观。他不仅强调穿衣吃饭这种人们的物质欲望就是“人伦物理”之“天理”,还提出“私欲即为公利”“正义即是谋利”的观点。李贽的这些思想( )
A.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治学特点 B. 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和发展
C. 导致了社会风气的逐渐堕落 D. 深受“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批判和否定程朱理学……禁欲思想”“不仅强调穿衣吃饭这种人们的物质欲望就是‘人伦物理’之‘天理’,还提出‘私欲即为公利’”及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的思想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表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儒学的内容,B项正确;经世致用是顾炎武提出,较李贽时间晚,排除A项;李贽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并没有产生巨大影响,没有导致社会风气的逐渐堕落,排除C项;材料中李贽的思想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表现,没有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对于伦敦政界来说,1840~1842年所发生的与中国的战争,并不是一场‘鸦片战争’,而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麻烦。英国为反对衰败不堪、腐败透顶的中国令人无法忍受的优越感而战。”这说明伦敦政界( )
A. 追求平等自由的外交地位 B. 强调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性
C. 否认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D. 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的窠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界并不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战争,而是一个小小的“麻烦”,是英国为反对腐败的中国和中国令人无法忍受的优越感而战的,这说明伦敦政界在否认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C项正确;伦敦政界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为反对衰败不堪、腐败透顶的中国令人无法忍受的优越感而战,而不是为了自由平等的外交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鸦片战争的偶然性,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华夷观念”是古代中国的,不是伦敦政界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洋务新政时期,冯桂芬对“师夷长技”唯在“技”有所发展。他在《制洋器议》中指出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力、军民不隔、名实相符“不如夷”的地方,但认为解决之道“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 由此可知,冯桂芬( )
A. 重视军事和民用工业的结合 B. 以自强求富为新政目标
C. 坚持向西方学习各方面知识 D. 没有摆脱其阶级的局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冯桂芬对“师夷长技”唯在“技”有所发展,但他认为解决之道是“惟皇上振刷纪纲”,由此可以看出,冯桂芬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但其根本上还是没有摆脱阶级的局限性,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冯桂芬主张的目的,无法得出其具体目标,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是各方面知识,“向西方学习各方面知识”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面是西方报刊于19世纪90年代刊登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的漫画。该漫画描绘了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女神则背靠机关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漫画描绘的战争( )
A. 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B. 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C.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 标志清朝宗藩体制开始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西方女神则背靠机关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可以推测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项正确;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条约是《南京条约》,排除A项;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B项;甲午战后,宗藩体制彻底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上呈了《突厥削弱记》指出,突厥(奥斯曼帝国)自明叶后势压全欧,然而三百年后,“欧人新世勃兴”,英、法、俄、德、意、奥“分割其要壤……内干预其政”,以致“国民愁怨咨嗟……革命四伏,人人思易朝逐君”。康有为这一举措意在( )
A. 介绍世界形势 B. 践行托古改制 C. 抨击列强侵略 D. 宣扬变法图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向光绪帝上呈《突厥削弱记》,描绘了奥斯曼帝国因循守旧,不思变通,最终由俯视欧洲沦为被欧洲瓜分的对象,甚至国内人心思变,这与当时晚清的状况相似,结合康有为属于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可知,康有为这一举措意在通过奥斯曼帝国的事实劝说光绪帝学习西方,实行维新变法,D项正确;介绍世界形势、抨击列强侵略都不是康有为向光绪帝呈书的首要目的,排除A、C项;奥斯曼帝国与晚清同属一个时代,这与托古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朝代 宰相职位名称
秦 丞相、相国
汉 相国、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隋 内史、纳言
唐 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中书令、侍中
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
元 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明初 中书左右丞相
——据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整理
材料二 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件。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肘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明太祖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矛盾仍然相继出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制。但是,事态的发展难以尽符主观愿望。首先是,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封建大帝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是极难做到的。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密勿论思,不可无人”,设置一定形式的辅政机关仍然有必要。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的原因,并评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立”与“废”。
【答案】(1)演变特征:相权日趋削弱直至废除;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
(2)原因:宰相制度妨碍君主专制统治;胡惟庸擅权,成为导火索。评析: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皇帝独操权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专制统治;但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设宰相称丞相或相国,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成为外朝机构,被排斥出决策机构,成为执行机构;西汉末,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司,宰相权力变小。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实行多相制削弱宰相权力;宋朝时期,通过分化宰相的权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朝时,废除丞相制度,体现出中国古代相权日趋削弱直至废除、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特点。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二“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肘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可得出宰相制度妨碍君主专制统治;据材料二“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件”,可得出胡惟庸擅权,成为导火索。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宰相制度建立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说明宰相制度存在的有点,如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从宰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制约角度,说明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也有利有弊,利处是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皇帝独操权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专制统治;但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化、弘治年间,徽州“民鲜力田,而多货殖”,如:“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黄崇德,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赀齐东……三晋关中人,推公为纲”“黄义刚,休宁人……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折色法”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并通过“捐纳”的方式攫取官位,以跻身士绅行列。此外,徽商多为弃学从商,推崇“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经商之余也积极延师课子,在徽州兴办或者是修建书院,以至明清“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全世界融为一体的市场格局日渐形成。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刘灿华《近代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衰落原因。
【答案】18. 特点:活动区域广;经营种类丰富;官商结合;贾而好儒;资本雄厚。
19. 原因:封建王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近代中国江淮地区战乱的影响;徽商经营方式的保守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可知活动区域广;根据材料一“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可知经营种类丰富;根据材料一“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可知官商结合;根据材料一“见利思义,以义为利”可知贾而好儒;结合所学可知资本雄厚。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知封建王朝的衰落;根据材料二“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知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根据材料二“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江淮地区战乱的影响;徽商经营方式的保守性。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 评价
瓦德西 (八国联军统帅)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更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装备不良之故
李大钊 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周恩来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王致中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愚昧、仇外的运动,义和团的勇敢精神和纪律,是靠封建迷信来维持的
柯文 他们(义和团)面对着19世纪末华北平原出现的多重危机,其反应方式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不是独特现象,而且与世界其他地区或其他时代的其他人相比,也非绝无仅有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义和团运动”运动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
【答案】
论题:评价义和团运动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入侵加剧,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也在中华大地逐渐传播,与本土文明产生剧烈冲突。在民族矛盾与文明冲突的双重背景下,19世纪末,华北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该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展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厚的力量,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它对中华文明的坚守,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但该运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以“扶清灭洋”为旗帜,对腐朽的封建满清王朝仍抱幻想;它以封建迷信思想为纽带,对先进工业文明盲目排斥和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总之,对于义和团运动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认识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要肯定它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革命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义和团运动”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据材料“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可知,义和团运动体现了反帝爱国主义精神。据材料“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和“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愚昧、仇外的运动,义和团的勇敢精神和纪律,是靠封建迷信来维持的”可知,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综合两种评价可概括论点:评价义和团运动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在进行阐述中主要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对义和团反帝爱国主义和盲目排外分别进行说明。结合所学可进行阐述如下: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入侵加剧,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也在中华大地逐渐传播,与本土文明产生剧烈冲突。在民族矛盾与文明冲突的双重背景下,19世纪末,华北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该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展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厚的力量,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它对中华文明的坚守,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但该运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以“扶清灭洋”为旗帜,对腐朽的封建满清王朝仍抱幻想;它以封建迷信思想为纽带,对先进工业文明盲目排斥和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即对于义和团运动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认识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要肯定它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革命发展的积极作用。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
A. 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
C. 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D. 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
2.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确立察举制 B. 设立刺史 C. 推行郡县制 D. 建立中朝
3. “隋代的义仓置于乡社,由社司(主管社仓储粮的官吏)进行管理,一旦遇到灾荒年,粮食出现短缺时,则社司就将义仓的粮食赈给本乡百姓,以此来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年,从而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民变。”由此可知,隋朝设置义仓旨在( )
A.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B. 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C. 减少自然火害发生 D. 满足民众日常生活
4.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戴叔伦在《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写道:“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主要体现了( )
A. 战争的残酷场面 B. 强烈的入仕意愿
C. 深厚的家国情怀 D. 对劳动者的同情
5. 隋唐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翻译和注解佛经的工作,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在僧侣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孝僧”“儒僧”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佛教呈现本土化特征 B. 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C. 儒道思想日益同质化 D. 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
6. “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针对社会经济与行政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新旧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所冲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 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B. 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 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 D. 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
7.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刘恕应诏试讲经,“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擢为第一”,这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贾边“舍注疏立异论”被黜的状况已大为不同。“断以己意”已受到了官方的公开肯定,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仁宗时期( )
A. 官员选拔取决于个人喜好 B. 注重对儒家经句的整理
C. 推崇标新立异的学术理论 D. 儒学复兴运动成效显著
8. 金朝从1134年开始,“初改定制度,诏中外”,到1138年,实行“天眷新制”,在中央没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同年,又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全面实行汉官制度,制定礼仪。这些举措( )
A. 照搬了中原的传统政治体制 B. 消弥了女真和汉族间的矛盾
C. 推动了金朝政权封建化进程 D. 适应了不同民族发展状况
9. 据宋濂《元史》记载“国家疆理之大,东渐西被。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这一现象反映了元朝( )
A. 中央集权日渐衰微 B. 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C. 驿路交通网较为发达 D. 行政区划有重大的创新
10. 下表是嘉靖时期关于东南沿海倭患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嘉靖时期( )
《献愚忠以图安攘事疏》 至于柘林等处之贼,名虽倭夷,而沿海奸民实居其半
《虔台倭纂》 倭夷……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
《皇明四夷考》 闽、浙、江南北、广东人皆从倭奴,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太平县志》 昔之为寇,一谓倭也。今之为寇……率闽浙贾人耳
A. 海禁政策客观上助推了倭患 B. 人地矛盾导致了社会危机显现
C. 商人社会地位呈现降低趋势 D. 日本海盗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11. 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说: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据此可推知清朝前期( )
A. 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B. 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
C. 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D. 人地矛盾已充分显现
12. 明后期思想家李贽在批判和否定程朱理学“天理之公”与“圣人无我”的禁欲思想的同时,还重构了一套理欲观。他不仅强调穿衣吃饭这种人们的物质欲望就是“人伦物理”之“天理”,还提出“私欲即为公利”“正义即是谋利”的观点。李贽的这些思想( )
A.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治学特点 B. 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和发展
C. 导致了社会风气的逐渐堕落 D. 深受“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
13. “对于伦敦政界来说,1840~1842年所发生的与中国的战争,并不是一场‘鸦片战争’,而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麻烦。英国为反对衰败不堪、腐败透顶的中国令人无法忍受的优越感而战。”这说明伦敦政界( )
A. 追求平等自由的外交地位 B. 强调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性
C. 否认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D. 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的窠臼
14. 洋务新政时期,冯桂芬对“师夷长技”唯在“技”有所发展。他在《制洋器议》中指出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力、军民不隔、名实相符“不如夷”的地方,但认为解决之道“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 由此可知,冯桂芬( )
A. 重视军事和民用工业的结合 B. 以自强求富为新政目标
C. 坚持向西方学习各方面知识 D. 没有摆脱其阶级的局限
15. 下面是西方报刊于19世纪90年代刊登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的漫画。该漫画描绘了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女神则背靠机关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漫画描绘的战争( )
A. 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B. 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C.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 标志清朝宗藩体制开始瓦解
16.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上呈了《突厥削弱记》指出,突厥(奥斯曼帝国)自明叶后势压全欧,然而三百年后,“欧人新世勃兴”,英、法、俄、德、意、奥“分割其要壤……内干预其政”,以致“国民愁怨咨嗟……革命四伏,人人思易朝逐君”。康有为这一举措意在( )
A. 介绍世界形势 B. 践行托古改制 C. 抨击列强侵略 D. 宣扬变法图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朝代 宰相职位名称
秦 丞相、相国
汉 相国、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隋 内史、纳言
唐 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中书令、侍中
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
元 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明初 中书左右丞相
——据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整理
材料二 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件。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肘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明太祖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矛盾仍然相继出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制。但是,事态的发展难以尽符主观愿望。首先是,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封建大帝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是极难做到的。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密勿论思,不可无人”,设置一定形式的辅政机关仍然有必要。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的原因,并评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立”与“废”。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化、弘治年间,徽州“民鲜力田,而多货殖”,如:“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黄崇德,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赀齐东……三晋关中人,推公为纲”“黄义刚,休宁人……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折色法”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并通过“捐纳”的方式攫取官位,以跻身士绅行列。此外,徽商多为弃学从商,推崇“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经商之余也积极延师课子,在徽州兴办或者是修建书院,以至明清“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全世界融为一体的市场格局日渐形成。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刘灿华《近代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衰落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 评价
瓦德西 (八国联军统帅)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更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装备不良之故
李大钊 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周恩来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王致中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愚昧、仇外的运动,义和团的勇敢精神和纪律,是靠封建迷信来维持的
柯文 他们(义和团)面对着19世纪末华北平原出现的多重危机,其反应方式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不是独特现象,而且与世界其他地区或其他时代的其他人相比,也非绝无仅有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义和团运动”运动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