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了解作者
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
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
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了解背景
《经典常谈》一书,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于1942年出版。当时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它的写作,是由当时负责统筹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编写工作的杨振声建议的。编写这类普及传统经典知识的书籍,其思想来源应该是胡适于1923年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这本小册子分十三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可见书中提及的“经典”,并不仅仅限于儒家的“十三经”,而是取其广义,包括了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和一些集部。尤其能够表现作者独到眼光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小学”的代表性著作《说文解字》。
了解辞赋第十一
辞赋第十一
辞
-屈原因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鱼汨罗江,以身殉楚国。《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的时候所作。《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所作,大约汉时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
-从《诗经》二南到《离骚》,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渐变多。弟子宋玉创作《九辫》,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汉武帝时最盛。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
赋
-苟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葡赋和屈辞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苟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苟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杂赋”十二家是总集;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陆贾以下二十一家,近于纵横家言;苟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叙物明理之作。
-东汉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作《三都赋》。这种赋,是陆贾、苟卿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整炼起来,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讽谏。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
诗第十二
发展历程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乐府诗集》: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
-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氏父子三人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词,尤其在五言诗上下功夫。真正奠定五言诗的基础的则是魏代的阮籍,他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陶渊明、谢灵运应时而出。齐武帝明年间,“声律说”大盛。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永的境界更狭窄了。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
-这时候七言的乐歌渐渐发展。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王禹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散文化到苏轼便发展到了极致,南宋的三大诗家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都是从苏轼的江西诗派变化出来的。
论诗
-向来论诗推尊唐以前的五言古诗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诗,虽有变化可还是诗。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于唐代,只以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画,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韵的文,不是诗。但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诗歌发展各朝各代均有优点和缺点,只要求新、求变,便都是进步。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厉公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文第十三
起源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
发展历程
①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
命”或“辞今”。②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
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辩。③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
此也便有了第一种私家的著作《论语》。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
及后学者所记,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雅言”便成
了凝定的文体了。后世大体采用,言文渐渐分离。④伴随着议论
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
》进一步描写人。⑤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骈文”或“骈体
”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⑥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
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
作“文”。⑦后来出现两种新文体,佛典的翻译与群经的义疏。
不过没有人将这些当作“文”的。“文”只用来称“沉思翰藻”
的作品。北周的苏绰是首先提倡复古,李谔等纷纷响应,唐初陈
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
散文”。⑧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
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
一个大进步。⑨明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声名大振。清末,梁
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
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课堂延伸
了解南宋三大诗派
南宋三大诗派是指江西派、四灵派和江湖派。
江西派的创始人是黄庭坚,诗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主张熔铸故实,“脱胎换骨”、“点铁成金” 而出以新意,反对陈辞熟滥。其诗喜用僻典奇字,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风格生新瘦硬,气象森严,谨严缜密,自成一家,遂于北宋末年蔚为一大流派,影响所及,直至晚清。此派皆宗法黄庭坚,因黄是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南宋末方回倡 “一祖三宗” 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四灵派是南宋中叶永嘉人徐照 (字灵晖)、徐玑 (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 所创,因其诗风一致,其字号中都有一“灵”字,故时人称“永嘉四灵”。其诗以唐人贾岛、姚合为宗,追求清新刻露之词,以写野逸清瘦之趣,内容多为山水田园、应酬唱和,形式上孜孜于较量平仄、锻炼字句,刻意苦吟。专工近体,尤喜作五律,意趣狭窄,终不免破碎尖酸之病,然可纠正江西派以文字才学为诗之习气。
江湖派是南宋理宗时临安书贾陈起集当时百余家之诗,刊为《江湖集》、《江湖续集》、《江湖后集》,江湖派即以此而得名。江湖派中诗人风气习尚相似,而流品芜杂,多为浪迹江湖之落第文士,除刘克庄等少数人外,大都以 “山人”、“名士” 自居,或高谈阔论以博时名猎取利禄,或以诗文干谒公卿,游食豪门,对诗并无一致主张,诗格卑下猥杂,故此派人虽多,而可观者少,唯刘克庄、戴复古、刘过诸人较有成就。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