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第一节 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第1课时)课件+教学设计+评价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二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第一节 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第1课时)课件+教学设计+评价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二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7 12:00:40

文档简介

【大单元整体教学】 高中地理学科人教版(2019)必修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第1课时) 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
优 良 中 一般
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
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
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
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
评教人:(共37张PPT)
第一节 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
人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册
第1课时
内容总览
课标要求
01
学习目标
02
探究新知
03
课堂检测
04
课堂总结
05
课后作业
06
目录
2020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素养要求与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素养要求:
1.区域认知:
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2.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内部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3.地理实践力:
运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原理,分析现实城镇功能分区的现象。
4.人地协调观:
结合实例,说明城乡空间的合理规划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情境导入
观察图片,乡村和城镇有什么区别?何为乡村?何为城镇?
情境导入
聚落类型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生产方式
城镇
乡村
便利
密集
密集
多高层
工业、
服务业为主
不发达
稀疏
分散
低层建筑
农业
为主
乡村与城镇的区别


聚落规模
新知讲解
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一
人类的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叫聚落。分为乡村和城镇
1.聚落与乡村的概念
什么是聚落?什么是乡村?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新知讲解
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一
2.农业用地分类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耕地
Cultivated
林地
Woodland
草地
Grassland
水域
Water area
渔业
林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新知讲解
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一
3.乡村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我国川西平原的某村落局部景观
新知讲解
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一
3.乡村空间结构
(2)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新知讲解
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一
3.乡村空间结构
乡村功能区 特点
居住区 规模___ 点缀在_________之间
农业生产区 规模______,遍布整个乡村
公共用地区 规模较小
商业用地 规模较小,_______
较小
生产区
较大
等级较低
思考:根据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完成表格.
案例分析1
探究山村的发展
分组讨论
云南省永胜县东山村现有41户,152人。隶属该行政村的三个傈僳族村寨,地处横断山脉高海拔地区,村寨内部基础设施差。
1.简要分析东山村三个傈僳族村寨群众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生产方面:耕地分散且面积小,耕种不便。
生活方面:交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不便于村民的出行以及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开发。
(12户,41人)
(4户,19人)
(3户,12人)
图2-1-4东山村三个傈僳族村寨及其分布示意
案例分析1
探究山村的发展
分组讨论
(12户,41人)
(4户,19人)
(3户,12人)
图2-1-4东山村三个傈僳族村寨及其分布示意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文化底蕴厚重,但传承不够
缺乏体现原生态产品价值的渠道
耕地分散且面积小,耕种不便
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
交通不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
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村寨分布分散,不利于管理
科学合理规划利用乡村空间
保护和宣传传统文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特色农业
2.完成下表,并运用所学知识为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促进山村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1.城镇的概念
包括城市和镇,通常是指以非从事农业的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城 市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1)城 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
空间
集聚
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2)各个功能区及其特点
住宅区
在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背向发展
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可占城市用地比例的40%-60%,位于商业区周围。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住宅区
(2)各个功能区及其特点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住宅区
(2)各个功能区及其特点
案例分析2
探究香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分组讨论
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山峰海拔多为300~400米,平原仅占香港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多地少。
思考:香港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是如何分布的?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高级居住区分布在岛屿南部的半山区及山顶,高级居住区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地和风景区相联系;
普通居住区多与低地和工业区相联系;
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出现背向发展的趋势。
组成:商业街、各种商场(高级百货商店、各类专业商店)、金融中心等
分布: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中小城市商业区多在城市中心区内,大的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特点: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区
(2)各个功能区及其特点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区
上海陆家嘴 CBD
广州天河区 CBD
重庆江北嘴 CBD
商业区-中心商务区(CBD)
组成:市区最繁忙的街区及街道
分布:大城市市中心
功能: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具备金融、贸易、 服务、展览、咨询等高端服务功能
特点:经济活动最繁忙;交通和通信发达最发达;人流最集中,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建筑最密集;地价最昂贵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工业区
(2)各个功能区及其特点
是工业集聚的区域
分布特征: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不断向城镇外缘移动,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原因:
外缘地带租金低,降低工业成本;
远离市区,减少对市区的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市区交通拥堵。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2)各个功能区及其特点
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3.功能区的界定
(1)城市各功能区有明显界限吗?
(2)某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吗?
(3)哪些功能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也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界限
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香港的商业中心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新知讲解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二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沈阳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则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
案例分析3
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分组讨论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城市规划的思想。唐代长安城(现西安市)的规划是我国古都规划的一个典范,至今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设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东市靠近宫殿区和贵族高官府邸,多服务于达官贵人;西市是平民市场,也是国际贸易市场。
案例分析3
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分组讨论
读图,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
唐代长安城的宫城位于城市中轴线的最北端;
坊位于皇城东、西、南三侧,分布面积最广;
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皇城以南的东西两侧的中部,东市靠近宫殿区,西市位于平民坊内。
案例分析3
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分组讨论
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西市位于平民百姓聚集之地,消费量大;
靠近西侧城门,有大量来自西域和其他地域的客商,能就近接受来自丝绸之路的商货,成为国际化的商贸市场,所以西市比东市繁荣。
案例分析3
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分组讨论
讨论东市和西市的布局特点,领悟唐代长安城规划的思想。
唐长安城以东、西两市成为全城集中的经济活动中心;
西市距离西侧城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
这反映了唐代商业发展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也体现了唐代鼓励对外贸易,博大包容的文化特性。
课堂练习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
1. 该地早期形成城市的有利条件有 (    )
① 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C
课堂练习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合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图中布局不合理的设施有 (    )
A .工业区、批发市场
B .批发市场、普通公路
C .高速公路、工业区
D .高速公路、普通公路
B
C
课堂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1.聚落与乡村的概念
第一节 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
2.农业用地分类
3.乡村空间结构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的概念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3.功能区的界定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作业布置
第一节 乡村与城镇 同步作业6 1---10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知识性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通过材料分析,知道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2 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探究能力 1.通过案例分析,探究山村的发展。
2.通过读图分析,探究香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3.通过案例分析, 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大单元整体教学】 高中地理学科人教版(2019)必修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分课时设计
课题 第一节 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结合实例,解释城市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材先是概要说明乡村和城镇在差异基础上形成的共性,引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观点。 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乡村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初步建立起了功能区的概念,并从简单到复杂地了解了聚落的内部空间结构,为进一步分析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理解聚落空间合理规划的意义提供了前置知识。
2.学习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初中就学过聚落的概念,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分析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并注意与当地城乡的一些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影响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因素迁移应用到解释现实区域事象的分布,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1.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2.城镇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原理,分析现实城镇功能区的现象。
4.教学评价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观察图片
乡村和城镇有什么区别?何为乡村?何为城镇? 学生观看图片分析乡村与城镇的区别并完成表格。 让学生观察二者的差别引出乡村与城市的概念。
任务一: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聚落乡村的概念 什么是聚落?什么是乡村? 2.农业用地分类 3.乡村空间结构 思考:根据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完成表格。 【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 1.人类的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叫聚落。分为乡村和城镇。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生完成表格: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说明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影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认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性。提升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任务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的概念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1)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2)各个功能区及其特点 3.功能区的界定 (1)城市各功能区有明显界限吗? (2)某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吗? (3)哪些功能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也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1.包括城市和镇,通常是指以非从事农业的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2.(1)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2)功能区及其特点 住宅区: ①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②可占城市用地比例的40%-60%,位于商业区周围。 ③在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是工业集聚的区域。 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 行政区、文化区、生态区、旅游休闲区。 3.功能区的界定 (1)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界限 (2)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3)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4.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在了解城市的功能区基础上,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城镇内部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尝试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发展、变化的。
案例分析1:探究山村的发展
1.简要分析东山村三个傈僳族村寨群众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完成下表,并运用所学知识为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促进山村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讨论交流】 1.生产方面:耕地分散且面积小,耕种不便。 生活方面:交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不便于村民的出行以及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开发。 2.完成表格: 1.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参与探究过程,激发探究欲望。 2.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案例分析2:探究香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思考:香港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是如何分布的?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小组讨论】【交流总结】 ①高级居住区分布在岛屿南部的半山区及山顶,高级居住区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地和风景区相联系; ②普通居住区多与低地和工业区相联系; ③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出现背向发展的趋势。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并验证探究得出的结论,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3: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1.读图,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 2.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3.讨论东市和西市的布局特点,领悟唐代长安城规划的思想。 【阅读材料】【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①唐代长安城的宫城位于城市中轴线的最北端; ②坊位于皇城东、西、南三侧,分布面积最广; ③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皇城以南的东西两侧的中部,东市靠近宫殿区,西市位于平民坊内。 学生回答: ①西市位于平民百姓聚集之地,消费量大; ②靠近西侧城门,有大量来自西域和其他地域的客商,能就近接受来自丝绸之路的商货,成为国际化的商贸市场,所以西市比东市繁荣。 学生回答: ①唐长安城以东、西两市成为全城集中的经济活动中心; ②西市距离西侧城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 ③这反映了唐代商业发展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也体现了唐代鼓励对外贸易,博大包容的文化特性。 1.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来。 2.对比古代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差异,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后作业 “城中村”是城市建成区内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的村庄。长沙市的黄鹤村地处岳麓山下、湘江之滨,附近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是典型的“城中村”。传统的“城中村”改造主要是拆迁重建或就地整改,该村首创了“迁而不拆、整体开发、综合整治”改造模式(下图),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城中村”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征收成本高 B.村民的收入低 C.保护生态环境 D.延续社会关系 2.推测黄鹤村改造过程中发展的主导产业是( ) A.城郊农业 B.文化旅游产业 C.建筑业 D.重工业 3.相比传统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黄鹤村模式的优势有( ) ①有利于保障农民收入 ②有利于保护村落文化 ③有利于解决产权问题 ④有利于减小财政压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下列有关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B.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功能区 C.一个城市只有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 D.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 5.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是( ) ①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经济活动频繁②高楼林立,地价便宜 ③建筑物高大密集④中心商务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外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半城市化是指城市核心建成区外围的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上逐渐向城市转变的过程。通过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年份的杭州中心八区半城市化地区进行研究,根据半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将半城市化街道单元划分为四种类型:新增型半城市化地区、持续型半城市化地区、波动型半城市化地区、减少型半城市化地区。据此完成6-7题。 6.最先转变为城市化地区的类型是( ) A.新增型半城市化地区 B.持续型半城市化地区 C.波动型半城市化地区 D.减少型半城市化地区 7.图中持续型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核心建成区建设用地不足 B.外围农村三大产业融合 C.核心建成区的产业空心化 D.外围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香港特区多低山、丘陵,平原仅占香港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图示为香港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示甲、乙功能区分别为( ) A.仓储区工业区 B.市政区生态区 C.商业区工业区 D.商业区市政区 9.香港岛高级住宅区向山顶和郊野公园方向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 ①生态环境优美 ②交通条件改善 ③市中心房价高 ④方便生产生活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地城乡规划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中,适合建高档住宅区的是 ,理由 。 (2)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根据该城市近期统计的人口年龄构成金字塔图,预测30年后该城市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2.B 3.A 4.B 5.A 6.D 7.B 8.C 9.A 17.(1)甲 靠近大学城;远离工业区,污染小,环境优美 (2)矿产资源丰富;沿河设城,水源充足;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任2点) (3)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国防兵员不足;老人精神孤独障不够(任2点) 拓展学习 乡村振兴五个方面 文化振兴?: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保障,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适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方式,深化中国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此外,还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包括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强调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经济繁荣。 生态振兴?:生态振兴关乎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其目标是构建绿色生产和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投入品的减少、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利用,以及农业资源的养护。同时,还涉及到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间?的理念,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通过多种政策和机制鼓励社会各类型人才投身乡村,特别是那些对乡村有希望、前景看好和愿意居住的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形成一个健康的乡村生态系统,确保乡村振兴的健康稳步推进。 组织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重点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它涉及构建一个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振兴过程中政策的全面实施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在设计之初,并没有深刻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甚至和设计原有知识体系有所冲突,通过研读课标,画思维导图,完成教材及教辅的练习,对教材内容和结构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个过程是教师备课的过程,也可以是孩子们学习新内容的一个过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课时的高潮部分出现在最后,孩子们看到区域景观的明显变化过程,惊讶万分,当最终发现是自己所熟悉的地方时,更是忍不住鼓掌,但限于时间,本案例反而没有时间展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是一大遗憾。另一方面也再一次感受到,努力挖掘孩子们身边的教学素材,并能合理呈现,是提升课堂魅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