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第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史料分为多种类型,可以用于研究商代历史实物史料是( )
A. 黄帝的传说 B. 殷商青铜器 C. 《资治通鉴》 D. 唐敦煌壁画
2. 其同学手绘了有关汉武帝开疆拓上的明信片,内容包含卫青、霍去病、西域都护府,还可以添加的是( )
A. 焚书坑儒 B. 张骞通西域 C. 开元盛世 D. 王安石变法
3. 下表列举了部分朝代赋税制度相关内容。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唐初 租庸调制 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
唐后期 两税法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纳税。
据此可推知,赋税征收( )
A. 皆以财产为主要标准 B. 随社会发展进行调整
C. 强化对农民人身控制 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4.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多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材料说明唐朝( )
A. 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B.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 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D. 选官制度渐趋完善
5. 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统治基础的扩大
C. 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 D. 中央集权的弱化
6. 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A. 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 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 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 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7.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宜慰司管理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表明元朝( )
A 加强边疆治理 B. 重视对外贸易 C. 实现民族平等 D. 强化行省制度
8. 明清时期,某一举措使皇帝直接处理地方事务,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生产生活和吏治状况,便于皇帝做出决策。该举措是( )
A 废除丞相 B. 成立内阁 C. 确立奏折制度 D. 设立军机处
9. 若运用如图研究清朝历史,可反映出当时( )
A. 社会剧烈动荡 B. 人地矛盾尖锐 C. 种植结构调整 D. 重农抑商强化
10. 如果把“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世致用思想提出”、“书画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最符合这一学习内容的主题是( )
A. 中华帝国日趋繁荣强盛 B. 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C. 中华帝国近代化的先声 D. 中华帝国的衰落与转型
11.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 1896年李鸿章作为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出访英国。期间英国陪同人员和媒体发现,李鸿章喜欢发问,从年龄到收入,无一不问。但李鸿章在参观英国议会时,却只与人礼貌应酬,发问甚少,更无评论。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B. 清朝政治变革的艰难
C. 英国议会不允许外人妄加评论 D. 统治者转向学习英美
13. 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的关于中国近代的文献。据此可知,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 天朝上国的彻底崩溃 B. 新兴力量的日益崛起
C. 政治民主的积极尝试 D. 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
14. 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发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使人民购买国货的热情高涨。这有力地推动了( )
A. 社会生活新气象的出现 B. 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5. 清末新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破产农民和城市游民;二是小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清政府在编练新军时,要求应募士兵“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文理”,对于有文化的人在薪饷上给予优待。新军的这一状况( )
A. 使革命动员具备可能 B. 表明清廷重视文教
C. 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 D. 动摇政权统治基础
16. 它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它是指( )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护国战争 D. 五四运动
17.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该会战( )
A.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 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18.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广大知识青年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说明( )
A. 中共代表全民族利益 B.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C.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载 D. 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
19.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1946年7月的127万人,增加到1948年11月的310万人。这一变化( )
A. 是美国扶持的结果 B. 是和平建国的体现
C. 得益于人民的支持 D. 受到抗美援朝影响
20. 在新中国,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以“人民”来定义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政府叫“人民政府”,军队叫“人民解放军”,警察也叫“人民警察”。归根到底,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
A.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 保障了工人阶级权利
C. 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 D. 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贡献的科技成就是( )
A 探月工程 B. 两弹一星 C. 高铁技术 D. 杂交水稻
22. 1980~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7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9273亿元(人民币),世界排名由第26位上升到第7位。这主要得益于(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 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3. 1981年5月,沈阳市皇姑区3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反映了当时( )
A. 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 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24. 下表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展现了我国( )
国内生产总值 脱贫攻坚 全社会科研经费 经济结构 基础设施
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 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5% 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以上 高铁运营里程增加到4. 2万千米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C. 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D.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二、材料题(本题包括3小题,25题20分,26题18分,27题14分,共52分)
25. 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永葆生机和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五代以来,领节施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多擅权不法”的现象,宋廷开始剥夺藩镇的治民权。随着北宋统治的巩固,中央政府逐步废除节度使、刺史等唐五代时期军政合一,由武人担任长官,有利于潘镇割据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宋仁宗时期,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由唐代的道制演变为宋代的路制。
——摘编自陈长征《唐宋地方政治体制转型研究》
材料二 清朝对“大一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内外一体”的阐释和深化,更体现在实践方面,具体表现为实现疆域统一、中华民族主体构建及其边疆治理向边疆内地化的探索。
首先,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长达11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清朝于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终于实现全国疆土的统一,形成了空前辽阔的疆域,这是清朝留给中国一项重要的历史遗产——领土遗产。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坚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既表达了坚定的原则性立场,又根据不同时期国际、国内以及港、澳、台具体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国两制”决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典范。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为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
——摘编自陈欣新《“一国两制”决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廷防止“武夫悍卒”“擅权不法”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在西藏地区“边疆治理内地化”的探索。分析清朝留下的“领土遗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原则性立场”,简述该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该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的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的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编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失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摘编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右图所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材料二中的“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分别举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巾“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2)材料三中的纪念邮票表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 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样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近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等 “万姓同出一姓,一姓同出一祖”“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饮器皆其造成。”
康有为《大同书》 “公侯继轨,乳臭承袭。投于寒门,不得高爵”“欲人道至于太平,享大同之乐,亦最为巨碍而不得不除之(压制)也”“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当大同之时,工厂既尽归公……厂主俨如古邦君。其分管各职之伯,其补助之亚、管数之府、记事之吏如大夫,其群管工之旅如士,其巡察之胥如下士,作役之徒如民,其议工之院如朝廷。”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等 “人人不独亲其亲,人人不独子其子,是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教”“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即为国有;国为民国,国有何异于民有?国家以所生之利,举便民之事,我民即共享其利”“国家为一大业主。”
——摘编自沈善洪、王凤贤著《中国伦理思想史》(下册)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三人提出的“理想社会”有何异同,并简析中国“理想社会”实现的合理途径。株洲市第十三中学2023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历史
(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史料分为多种类型,可以用于研究商代历史的实物史料是( )
A. 黄帝的传说 B. 殷商青铜器 C. 《资治通鉴》 D. 唐敦煌壁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其中殷商青铜器属于研究商代历史的实物史料,B项正确;传说对研究历史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不属于史料,排除A项;《资治通鉴》属于文献史料,排除C项;唐朝敦煌画与商朝时期的限定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其同学手绘了有关汉武帝开疆拓上明信片,内容包含卫青、霍去病、西域都护府,还可以添加的是( )
A. 焚书坑儒 B. 张骞通西域 C. 开元盛世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联络西域,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的举措,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代的历史事实,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表列举了部分朝代赋税制度相关内容。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唐初 租庸调制 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
唐后期 两税法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纳税。
据此可推知,赋税征收( )
A. 皆以财产为主要标准 B. 随社会发展进行调整
C. 强化对农民人身控制 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魏晋到唐后期,赋税制度的内容在不断调整,增加了可以“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的庸,又从租庸调制调整为两税法。由此说明赋税制度在随着社会发展进行调整,B项正确;租调制并不是以财产为主要标准征收赋税,排除A项;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这些赋税制度都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4.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多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材料说明唐朝( )
A. 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B.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 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D. 选官制度渐趋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的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以及新罗、日本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当时选官制度并不完善,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统治基础的扩大
C. 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 D. 中央集权的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至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东晋到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增大,说明隋唐以来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B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来的影响,时间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是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不是影响,排除C项;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增强,说明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而非弱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 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A. 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 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 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 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可知,宋朝时期,适合南方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A项正确;农业劳作方式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信息是有关南方经济发展,未重点描述南北农业交流,排除C项;南稻北粟格局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
7.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宜慰司管理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表明元朝( )
A. 加强边疆治理 B. 重视对外贸易 C. 实现民族平等 D. 强化行省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宜慰司管理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管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元朝加强边疆治理,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元朝的对外贸易,排除B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实现民族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行省的设置和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8. 明清时期,某一举措使皇帝直接处理地方事务,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生产生活和吏治状况,便于皇帝做出决策。该举措是( )
A. 废除丞相 B. 成立内阁 C. 确立奏折制度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皇帝直接处理地方事务,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生产生活和吏治状况,便于皇帝做出决策”及所学可知,奏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B项;清朝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D项。故选C项。
9. 若运用如图研究清朝历史,可反映出当时( )
A. 社会剧烈动荡 B. 人地矛盾尖锐 C. 种植结构调整 D. 重农抑商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前期到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在增加,但是仍低于粮食总需求量,说明人口增长很快,人均粮食占有量也没有提高,可见人地矛盾尖锐,B项正确;如果社会剧烈动荡,则不利于粮食增产,A项显然不符合常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作物种植结构,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经济政策的调整,未涉及商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如果把“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世致用思想提出”、“书画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最符合这一学习内容的主题是( )
A. 中华帝国日趋繁荣强盛 B. 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C. 中华帝国近代化的先声 D. 中华帝国的衰落与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涉及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由顶峰走向衰落的时期,因此材料所述学习内容的主题应是中华帝国的衰落与转型,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中国,这时期中华帝国并未日趋强盛,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华帝国并非单独走向衰落,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近代化无关,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我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使我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我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896年李鸿章作为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出访英国。期间英国陪同人员和媒体发现,李鸿章喜欢发问,从年龄到收入,无一不问。但李鸿章在参观英国议会时,却只与人礼貌应酬,发问甚少,更无评论。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B. 清朝政治变革的艰难
C. 英国议会不允许外人妄加评论 D. 统治者转向学习英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李鸿章在出访英国期间,关注一些小事如年龄、收入等,而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却很少发问,也不太关注,这侧面反映了清朝很多人不关注政治的变革,B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已经出访英国,去学习英国了,不能说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排除A项;材料表明李鸿章在参观英国议会时,李鸿章发问甚少,更无评论,不是英国议会不允许外人妄加评论,排除C项;材料表明李鸿章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不太关注,不体现统治者转向学习英美,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的关于中国近代的文献。据此可知,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 天朝上国的彻底崩溃 B. 新兴力量的日益崛起
C. 政治民主的积极尝试 D. 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海国图志》是清末魏源所著的书籍,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施政纲领,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孔子改制考》是由维新派康有为撰写,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革命军》是青年革命家邹容所著,在书中宣传革命,成为引导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综合四部文献的内容,可知这四部文献都是不同阶级的人探求救亡图存道路的著作,D项正确;四部文献是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不能直接说明天朝上国彻底崩溃,排除A项;《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不是新兴力量的著作,排除B项;《海国图志》与政治民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 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发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使人民购买国货的热情高涨。这有力地推动了( )
A. 社会生活新气象的出现 B. 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使人民购买国货的热情高涨”可知,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利于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发展中国自己的民族经济,D项正确;进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新气象的已经出现,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后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清末新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破产农民和城市游民;二是小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清政府在编练新军时,要求应募士兵“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文理”,对于有文化的人在薪饷上给予优待。新军的这一状况( )
A. 使革命动员具备可能 B. 表明清廷重视文教
C. 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 D. 动摇政权统治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末新军中主体的知识分子或留学生,由于具备文化素养,成为了革命党人宣传先进思想的重要对象,这使革命动员具备可能,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征兵的文化要求,不能体现文教的整体情况,排除B项;“保障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动摇统治基础并非编练新军的必然结果,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它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它是指( )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护国战争 D. 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正确;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建立了中华民国,与材料中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反抗袁世凯的革命事件,排除B项;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7.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该会战( )
A.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 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A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武汉、广州沦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C项;太原会战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广大知识青年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说明( )
A. 中共代表全民族利益 B.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C.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载 D. 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据本题材料“广大知识青年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取得了一系列战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一时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到延安去”成为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的共同选择。广大知识青年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所以这一壮举源于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感召,这表明中共代表全民族利益,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的相关论述,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材料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载无关,这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材料所述时期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与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1946年7月的127万人,增加到1948年11月的310万人。这一变化( )
A. 是美国扶持的结果 B. 是和平建国的体现
C. 得益于人民的支持 D. 受到抗美援朝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1946年7月的127万人,增加到1948年11月的310万人”及所学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的数量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踊跃参军,C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扶持的是国民党政权,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和平建国的相关内容,此时国家仍处于战争状态,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组建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在新中国,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以“人民”来定义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政府叫“人民政府”,军队叫“人民解放军”,警察也叫“人民警察”。归根到底,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
A.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 保障了工人阶级权利
C. 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 D. 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49年的中国。新中国的国家、政府、军队以及警察等都带有“人民”属性,政治上是“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A项正确;保障工人阶级权利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人民”属性,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未确立起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与材料中的“人民”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贡献的科技成就是( )
A. 探月工程 B. 两弹一星 C. 高铁技术 D. 杂交水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可知描述的技术成果是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D项正确;探月工程与粮食安全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两弹一星与粮食安全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高铁技术是交通领域的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22. 1980~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7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9273亿元(人民币),世界排名由第26位上升到第7位。这主要得益于(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 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200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80~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迅速增长,世界排名大幅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是在1953——1956年,材料所述时间内没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要实行于农村,与外贸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无法解释1980——1984年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3. 1981年5月,沈阳市皇姑区3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反映了当时( )
A. 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 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中国)。根据材料“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个体经济,政府对其进行了肯定,反映出思想观念得到解放,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行业与个体户信息,无法得知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排除D项。故选A项。
24. 下表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展现了我国( )
国内生产总值 脱贫攻坚 全社会科研经费 经济结构 基础设施
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 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2. 5% 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以上 高铁运营里程增加到4. 2万千米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C. 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D.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2023年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脱贫攻坚、社会科研、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D项正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只涉及材料中的个别方面,均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本题包括3小题,25题20分,26题18分,27题14分,共52分)
25. 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永葆生机和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五代以来,领节施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多擅权不法”的现象,宋廷开始剥夺藩镇的治民权。随着北宋统治的巩固,中央政府逐步废除节度使、刺史等唐五代时期军政合一,由武人担任长官,有利于潘镇割据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宋仁宗时期,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由唐代的道制演变为宋代的路制。
——摘编自陈长征《唐宋地方政治体制转型研究》
材料二 清朝对“大一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内外一体”的阐释和深化,更体现在实践方面,具体表现为实现疆域统一、中华民族主体构建及其边疆治理向边疆内地化的探索。
首先,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长达11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清朝于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终于实现全国疆土的统一,形成了空前辽阔的疆域,这是清朝留给中国一项重要的历史遗产——领土遗产。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坚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既表达了坚定的原则性立场,又根据不同时期国际、国内以及港、澳、台具体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国两制”决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典范。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为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
——摘编自陈欣新《“一国两制”决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廷防止“武夫悍卒”“擅权不法”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在西藏地区“边疆治理内地化”的探索。分析清朝留下的“领土遗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原则性立场”,简述该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答案】25. 举措:剥夺藩镇的治民权;逐步废除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推行知州制;道制演变为路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26. 探索: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意义: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27. 立场: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意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典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利于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解析】
【小问1详解】
举措: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一“宋廷开始剥夺藩镇的治民权”结合所学得出剥夺藩镇的治民权;据材料一“中央政府逐步废除节度使、刺史等唐五代时期军政合一,由武人担任长官,有利于潘镇割据的地方行政机构”结合所学得出逐步废除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据材料一“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由唐代的道制演变为宋代的路制”结合所学得出推行知州制、道制演变为路制。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一“宋廷开始剥夺藩镇的治民权。随着北宋统治的巩固,中央政府逐步废除节度使、刺史等唐五代时期军政合一,由武人担任长官,有利于潘镇割据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宋仁宗时期,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由唐代的道制演变为宋代的路制”并结合所学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小问2详解】
探索: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二“边疆治理向边疆内地化的探索”并结合所学得出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二“实现全国疆土的统一,形成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等角度入手。
【小问3详解】
立场: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三“既表达了坚定的原则性立场”并结合所学得出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三“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典范”并结合所学得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典范;据材料三“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为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所学得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利于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该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的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的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编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失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摘编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右图所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历史依据。材料二中的“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分别举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巾“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2)材料三中的纪念邮票表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 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样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1)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役: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等)。
(2)时代内涵:捍卫和平与正义
历史意义: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3)现实意义: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役:本题是特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面战场如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敌后战场如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等)。
【小问2详解】
时代内涵: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平鸽”可知,捍卫和平与正义。
历史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得总管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小问3详解】
现实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通过进行一系列纪念抗战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主革命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从而尊重历史、铭记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等方面分析。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近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等 “万姓同出一姓,一姓同出一祖”“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饮器皆其造成。”
康有为《大同书》 “公侯继轨,乳臭承袭。投于寒门,不得高爵”“欲人道至于太平,享大同之乐,亦最为巨碍而不得不除之(压制)也”“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当大同之时,工厂既尽归公……厂主俨如古邦君。其分管各职之伯,其补助之亚、管数之府、记事之吏如大夫,其群管工之旅如士,其巡察之胥如下士,作役之徒如民,其议工之院如朝廷。”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等 “人人不独亲其亲,人人不独子其子,是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教”“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即为国有;国为民国,国有何异于民有?国家以所生之利,举便民之事,我民即共享其利”“国家为一大业主。”
——摘编自沈善洪、王凤贤著《中国伦理思想史》(下册)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三人提出的“理想社会”有何异同,并简析中国“理想社会”实现的合理途径。
【答案】同:人人平等(以人为本);反对专制
异:洪秀全的"理想社会",鲜明的宗教色彩;绝对平等,农民阶级的理想社会
康有为的“理想社会”:民众参与政治,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理想社会。
孙中山的"理想社会":天下为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理想社会
合理途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最终胜利。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比、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异同,同:根据材料“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人人不独亲其亲,人人不独子其子,是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教”可知三者都主张人人平等(以人为本);反对专制。异:根据材料“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饮器皆其造成”可知洪秀全的“理想社会”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强调绝对平等,是农民阶级的理想社会。根据材料“其分管各职之伯,其补助之亚、管数之府、记事之吏如大夫,其群管工之旅如士,其巡察之胥如下士,作役之徒如民,其议工之院如朝廷”可知康有为的“理想社会”主张民众参与政治,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理想社会。根据材料“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教”可知孙中山的“理想社会”主张天下为公,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理想社会。
第二小问问合理途径,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可知,中国“理想社会”实现合理途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