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镇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下图为全球范围内部分都市区人口增长数量统计图(含预测)。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都市区中表现为虚假城镇化的是( )
A.新德里 B.北京 C.纽约 D.东京
2.图示时段纽约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主要原因有( )
①环境质量较差②生活成本较高③就业机会较少④城镇化速度减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是“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Ⅰ所对应的右图中城市化阶段是( )
A.a阶段 B.b阶段 C.c阶段 D.无法确定
4.下列属于图中阶段Ⅰ产生的城市化现象的是( )
A.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 B.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C.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等问题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5.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Ⅱ的主要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B.大城市中心区失业率增高、人口萎缩
C.整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比重下降
D.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城市面积不断增加
读我国两城市简图,回答下列题目。
6.图中①②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①地势平坦、临近河流,②水陆交通便利 B.①土壤肥沃,②地势平坦
C.①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 D.①②均水陆交通便利
7.②城市开发滨海新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大 ③土地价格较高
④国家政策支持 ⑤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好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随着人口增长,相对平坦的土地短缺,城市不断向陡坡、林地、湿地等环境敏感区扩张,引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风景破坏以及下游河道淤积乃至洪泛等问题。为此,有关地区纷纷采取措施管制山地开发,以期缓解山地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图示意美国俄亥俄州汉密尔顿县的山地开发管控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符合城市发展破坏山地生态平衡因果链的是( )
A.破坏湿地—减少蒸发—城市内涝—产生滑坡
B.砍伐森林—水土流失—暴雨增加—洪涝灾害
C.开挖坡脚—产生滑坡—破坏湿地—土地贫瘠
D.削高填洼—破坏植被—减少下渗—城市内涝
9.与传统土地细分模式相比,组团开发模式( )
A.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B.住宅分布较为分散
C.通过削高填洼来建设城区 D.住宅多分布在鞍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图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土地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世界城镇化进程中,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乡村人口数量 B.城镇土地面积 C.城镇人口比重 D.产业发展规模
11.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方向是( )
A.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B.继续扩大城镇土地规模
C.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D.严格控制城镇人口增长
城镇化是区域城镇和乡村人口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某研究团队从城乡人口变动的视角划分城镇化地域类型(划分方法如左图所示),发现中国城镇化实现路径存在较强的时空动态性。右图示意2000~2020年中国城市群城乡人口变动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最主要的城镇化地域类型为( )
A.城乡扩张型城镇化 B.城镇吸引型城镇化
C.乡村流失型城镇化 D.城乡收缩型城镇化
13.由于东北地区工业基地衰退,21世纪以来黑龙江城镇化( )
A.从城镇吸引型转为乡村流失型
B.从城镇吸引型转为城乡收缩型
C.从乡村流失型转为城镇吸引型
D.从乡村流失型转为城乡扩张型
14.2010年以来西部城市群的镇化率提升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①外出人口回流②人口出生率下降③本地人口就近城镇化④交通运输改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海南岛北部的海口市湿地面积广、类型多。1985-2018年间,海口市建成区面积从23k㎡用加至173km ,户籍人口从87万增加至171万。图为1985-2018年间海口市湿地面积变化与建成区面积变化相关性图(图中数值的正负代表正、负相关,绝对值大小反映相关性强弱)。完成下面小题。
15.海口市城镇化进程中( )
A.水产养殖湿地面积减小 B.娱乐性人工湿地面积增加最多
C.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增加 D.其他生产性人工湿地受影响最小
16.水田面积的变化,反映了海口市( )
A.劳动力减少 B.农业结构调整
C.生态环境恶化 D.旅游产业开发
二、综合题
17.下图甲示意城镇化过程,图乙为不同国家城镇产业结构统计。
考点1.世界城镇化进程
(1)(易)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下图,辨析下列观点。
阶段I,城镇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
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化发展处于阶段I( )
19世纪以后,世界城镇化水平始终已进入阶段III(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历的城镇化过程大致相同( )
考点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2)(易)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两种类型。图乙中①国属于 国家,②国属于 国家。
(3)(中)①国家城镇化起步 ,城镇化水平 ,处于图甲中 或 阶段;②国家城镇化发展速度 ,但可能产生下列 问题。
A.人口萎缩化B.虚假城镇化C.滞后城镇化D.逆城镇化
18.下图为某城市历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
考点1.城镇化的概念
(1)(易)下列时段中,该市城镇化水平增幅最大的是( )
A.1982-1990年 B.1990-2000年 C.2000-2010年 D.2010-2020年
(2)(易)在城镇化过程中,该城市( )
A.城镇用地面积不断减少 B.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减少
C.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集中 D.生产要素不断向乡村集中
(3)(中)下图表示该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完成下面问题。
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镇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城镇人口比例是如何变化的?
考点2.城镇化的意义
(4)(易)简述该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区域产生的积极影响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黎世位于瑞士中北部,开发历史早,是该国第一大城市,利马特河流经市中心。在英国《经济学人》周刊2023年11月30日公布的一份生活成本排行榜中,苏黎世从去年的第六位跃升至与新加坡并列第一。下图示意苏黎世地理位置。
(1)说明苏黎世成为瑞士第一大城市的区位优势。
(2)指出苏黎世生活成本高的具体体现。
(3)简述生活成本高对苏黎世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20.“热岛效应”是指建筑聚集处气温比周边绿地气温高。广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形成“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城市景观。读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示意图(如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近地面气压更低的地点是 (市区/郊区),一般情况下这里盛行 (上升/下沉)气流,容易出现 天气。
(2)从城市的角度,分析城市市区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
(3)请为广州缓解热岛效应提出合理建议。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B
【解析】1.虚假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图示时段四个都市区中新德里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新德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四个都市区中最低的,因此表现为虚假城市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结合生活常识可知,纽约属于国际大都市,当前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都市区内部消费水平较高,居民生活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导致城市内部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当地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较慢,②③正确;纽约作为国际大都市,都市区内部环境质量不会太差,①错误;纽约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会使其城镇化的速度放缓,设项与设问因果关系有误,④错误。故选 B。
【点睛】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又称过度城市化、超前城市化。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
3.B 4.C 5.D
【解析】3.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Ⅰ的人口由市区和乡村迁往近郊区,是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是在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即b阶段,B正确;a阶段为初期阶段,c阶段为后期阶段,ACD错误。故选B。
4.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阶段Ⅰ是郊区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快,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导致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C正确;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出现在城市化初期阶段,A错误;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滞,出现在城市化后期阶段,B错误;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在城市化后期阶段,D错误。故选C。
5.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阶段Ⅱ人口由市区和郊区迁向乡村和小城镇,是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由于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失业率增高、人口萎缩,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整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比重下降,ABC正确,不符合题意;逆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数量减少,城镇化地域不会向农村推进,城市面积也不会一直增加,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城镇化进程可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城镇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显。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城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6.A 7.B
【分析】6.图中①城市位于汾河河谷,且城市扩展方向和河流延伸方向一致,说明河谷地形与河流是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图中②城市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有多个方向的水运优势;且城市空间形态有明显的沿铁路扩展的现象,表明影响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陆交通便利,故A正确;②城市位于华北平原,整体地势平坦,这种情况下②先于其他地区发展成为城市的主要因素一定是地形之外的其他因素,排除B;①城市附近确实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资源没有外运交通线路,可见资源不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C;尽管有铁路从城市经过,但城市并未出现明显的沿铁路方向扩展的现象,表明铁路对城市发展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A。
7.图中②城市位于海河流域,且附近有盐场,说明距海洋近,地理位置优越,①符合题意;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广阔,为新区提供了土地条件,②符合题意;土地价格高,对城市发展不利,且未开发地区一般地价低,③不符合题意;城市开发滨海新区是城市化的需求,是该城市健康发展的方式,国家政策支持,④符合题意;海滨地区农业条件差,历史不悠久 ,⑤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早期的城市的形成多与气候、河流、地形等自然因素有关,一些中低纬度的大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稠密,易形成早期的城市。在工业社会,交通枢纽、矿产资源开发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促使城市的形成。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国家政策等因素对现代城市的兴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8.D 9.A
【解析】8.由材料可知,随着人口增长,相对平坦的土地短缺,城市不断向陡坡、林地、湿地等环境敏感区扩张,引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风景破坏以及下游河道淤积乃至洪泛等问题。故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山地区域发展,山地地势起伏大,需削高填洼,减小坡度,山地多为林地,破坏植被,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产生城市内涝,D正确;破坏湿地不会产生滑坡,A错误;砍伐森林不会导致暴雨增加,B错误;城市发展会影响地面硬化,但不是土壤贫瘠,C错误;故选D。
9.读图可知,与传统土地细分模式相比,组团开发模式主要沿道路与等高线布局,对周边生态环境破坏小,A正确;住宅分布较为集中,多分布在交通线与地势较低区域,BD错误;传统土地细分模式是通过削高填洼来建设城区,D错误;故选A。
【点睛】组团式:成因:由于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块与块之间被农田、山地、河流森林等分割而形成的。优点:每个组团可以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缺点: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10.C 11.C
【解析】10.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正确;乡村人口数量不能反映城市化水平,城镇土地面积、产业发展规模是城镇化的表现之一,但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ABD错误,故选C。
11.读图可知,我国当前已进入到城镇化的阶段二,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向等级高的城市流动,土地规模受限,因此,需要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使人口分布结构相对均衡,C正确,B错误;应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镇,D错误;应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而不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有三个重要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12.A 13.B 14.C
【解析】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同时人口增长的数量较多,乡村和城市的人口都有增加,因此各地最主要的城镇化地域类型为城乡扩张型城镇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右图展示的是城镇人口增量,乡村口增量,21世纪以来(2000-2020年)黑龙江城镇化Δu,Δr均为负值,转向城乡收缩型城镇化,且由2000-2010年Δu>-Δr(城镇吸引型、城乡扩张型),转化为2010-2020年Δu<-Δr(乡村流失型、城乡收缩型),由城镇吸引型转变为城乡收缩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2010年以来西部城市群的镇化率提升明显,主要受西部地区拉力增强,产业发展,本地人口就近城镇化,外流人口回流影响, ①③正确;城镇化率升高与人口出生率关系不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有助于促进产业发展等,但不是城镇化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②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15.D 16.B
【解析】1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水产养殖湿地与建成区面积呈正相关,因此水产养殖湿地增加,排除A;娱乐性人工湿地面积和水产养殖湿地面积增加相差较小,排除B;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与建成区面积呈负相关,因此其面积在减少,排除C;其他生产性人工湿地变化相关性接近0,受建成区面积影响最较小,D正确。故选D。
16.根据图中信息,水田面积与建成区面积呈负相关,因此水田面积减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正在调整,B正确;并不能反映劳动力减少,也不能看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结构调整并不能反映旅游产业开发,排除ACD。故选B。
【点睛】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17.(1) 阶段I,城镇化水平低于30%,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说法正确。 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化发展处于图中I阶段,说法正确。 19世纪以后,世界城镇化水平先进入阶段II,后进入阶段III,说法错误。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历的城镇化过程不相同,说法错误。
(2) 发达 发展中
(3) 早 高 E F 快 BC
【分析】本题以城镇化进程统计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城市化进程、问题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阶段I,城镇化水平低于30%,城镇化水平低,发展缓慢,1说法正确。18世纪中叶之前,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世界城镇化发展处于图中I阶段,2说法正确。19世纪以后,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世界城镇化水平先进入阶段II,后进入阶段III,3说法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历的城镇化过程截然不同,4说法错误。
(2)由图乙可知,①国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属于发达国家,②国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属于发展中国家。
(3)①国属于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处于图甲中E或F阶段;②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速度慢,但可能产生下列虚假城镇化、滞后城镇化问题。
18.(1)D
(2)C
(3) 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镇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带);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4)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利于城市文化对农村的扩散和渗透,提高农村对外开放的程度。
【分析】本题以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城市化的表现、过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片分析可知,1982-1990年城镇人口比重增加3.27%;1990-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增加13.05%;2000-2010年城镇人口比重增加11.87%;2010-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增加14.18%,由此可知2010-2020年人口比重增加值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加而非减少,城镇用地面积也应使增加,AB错误;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人口向城镇流动,随着人口向城镇流动,城镇经济活动也不断向城镇集中,C正确;城镇化发展,会使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中,D错误。故选C。
(3)由图中的信息可知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城镇数目不断增多;由原来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或城时带。根据城镇化的概念可知,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4)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增加,有利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流,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城市人口增加,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利于城乡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城市文化对农村的扩散和渗透,提高农村对外开放的程度。
19.(1)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早,工农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等。
(2)食品价格高;住房成本高;交通费用高;教育成本高;医疗费用高等。
(3)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不利于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导致购买力下降,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影响高层次人才和普通劳动力的流人,不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降低生活幸福感,造成社会不稳定等。
【分析】本题以苏黎世区域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本小题可从地形、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苏黎世位于瑞士中北部,地处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有河流流经,水源较为充足;该地区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条件较为优越;苏黎世开发历史早,工农业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促进本地区城市发展。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苏黎世生活成本与新加坡并列第一,生活成本高表现在食品价格较高,住房成本较高,交通运输较高,教育成本较高,医疗费用较高等等。
(3)结合所学知识,生活成本较高使得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不利于促进消费和经济发展;居民购买能力下降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不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同时,生活成本高会影响高层次人才和普通劳动力的流入,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居民幸福感下降,造成社会不稳定。
20.(1) 市区 上升 阴雨
(2)市区建筑物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多;市区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市区人口、产业密集,车流量大,排放的废热多,使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3)合理规划,留出通风廊道;控制城市规模;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出行;减少废热排放。
【分析】本题以“热岛效应”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气压低,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水汽易凝结,多阴雨天气。
(2) 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区建筑物密度大,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与郊区大面积绿地及水面相比,市区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市区气温较高;市区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多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再加上市区人口、产业密集,各种交通工具密集,排放的人为热量多,进一步使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3)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可以从增加通风、减少热排放等角度进行分析。增加绿地面积,缓解城市增温过快;合理进行城市规划,留出通风廊道,可以有效增加通风;减少热排放的措施包括控制城市规模;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出行,减少车流量,减少废热排放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