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找规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找规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2-20 14:3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3.1找规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30-P3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通过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况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素养分析 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发现整十数相乘的计算规律。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算一算、看一看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3.充分利用迁移,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律的过程,理解算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1.我来点蜡烛。 2.算一算,说说怎么计算?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末尾有0的乘法,看看你能找到规律吗?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复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探究新知 1.出示第1组算式,提问为什么50×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或50×10=5×(10×10)=5×100=100×5=500 教师可以介绍50×10=50×2×5=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 30×40 140×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先计算14×3=42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30页第四组习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先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初步感受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然后再通过说一说,明确计算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 通过观察思考,然后通过集体交流,感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充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课堂检测 1.找出结果相同的算式。 2.连一连 3.根据32×3=96,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4.拓展应用:在乘数末尾添“0”使等式成立。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 补充《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学生亲历计算、观察、谈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方法等数学能力。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缺点:本节课在找规律上要把握住方向、标准的一致性。学生找规律时部分同学漫无目的瞎找规律,这样思维比较乱,也不好找到规律,应该将每两个算式进行比较地去找的。学归纳法时,至少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算式,才能得出一般性的规律,不然,得出的规律就是特例,不能算规律。 改进措施:让同学认真观察算式的特点,从两组算式中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还有类似的算式吗,举例说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总结出规律,这样学生的理解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