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有多重
课题 有多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第46页“练一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情境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语文课本和数学课本,猜一猜,哪本课本比较重? (学生相互交流,先猜一猜,再称一称) 教师:物体的质量有重有轻,我们平时都用什么来称重呢? (找几个学生各自说一说能想到的称量工具) 预设学生: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称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吗? (师生交流这些称的使用方法) 教师: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两个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板书:有多重)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第45页上情境图。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从这幅图里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1:左图中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 预设学生2:右图中天平的左边放了1只小鸡,右边放了一个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说明这只小鸡的质量就是50克。 教师:很好,上面提到的千克和克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质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那么,什么时候用“千克”,什么时候用“克”呢? 预设学生1:千克一般表示较大或较重物体有多重。 预设学生2:克一般表示较小或较轻物体有多重。 教师:非常好,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表示。 (3)交流探讨 课件出示第45页“1千克有多重”“1克有多重”情境图 教师:通过图中的称一称,掂一掂,请你感受一下1千克和1克有多重。 预设学生1:4个苹果和16个鸡蛋的质量大约都重1千克。 预设学生2:1枚2分硬币和3个曲别针的质量大约都重1克。 教师:大家真聪明!请大家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重1千克或1克? (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 课件出示第45页“认一认,说一说”情境图。 教师:观察情境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1:这桶油的质量是1000克。 预设学生2:由盘秤的刻度可以称得这桶油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学生:1千克=1000克。 教师:很好,用字母表示就是“1kg=1000g”。 教师:找一些身边的物品掂一掂,估计一下有多重,再称一称。 (学生用手掂一掂准备的1千克和1克的物品,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研究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同学们课下可以再找一些物品掂一掂,估一估。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材P46“练一练”1题。 (1)指导学生看第1个称面上的刻度,读出1个鸡蛋的质量。 教师:这个称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预设学生1:这个称最多可以称400克的东西。 教师:2个鸡蛋有多重?3个呢? 预设学生2:1个鸡蛋100克,2个鸡蛋200克,3个鸡蛋300克。 (2)学生独立读出西瓜和小女孩的体重,并填一填。 (3)填完后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填写的物品质量。 (4)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2.课件出示教材P46“练一练”2题。 (1)学生独立思考,估一估这些物品有多重。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3.课件出示教材P46“练一练”3题。 (1)学生独立填空,小组内学生互相订正。 (2)学生举手回答结果,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4.课件出示教材P46“练一练”4题。 (1)先让学生估一估自己、同伴、书包、一个土豆、一粒花生豆的质量。 (2)再称一称这些物品的质量,看看估得准不准。 (3)同桌互相讨论交流,集体汇报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46页“练一练”4题、5题、6题。 通过语文和数学课本的情境带入新课的学习 让学生自己思考什么时候用千克,什么时候用克 鼓励学生多说一说生活中重1千克或克的物品 让学生通过情境自己感受1千克和1克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
板书 设计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1.计量较重的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2.计量较轻的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3.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用字母表示为1 kg=1000 g。
教后 反思 本课时通过实际操作法教学,将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的动手操作中感受,非常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质量单位。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能估计一个物品有多重,还要掌握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它们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不足是提供的称量工具和称量物品较少,学生感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