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09 16:56:37

文档简介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一、单选题
1.(2020·吴兴模拟)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因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随季节变化。在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个节气中,冬至这天地球离太阳最近,夏至最远,图中①、②为春分或秋分中的某一天。则有关①或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春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大
B.①是春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小
C.②是秋分,其公转速度比冬至日时的大
D.②是秋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小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所具有的机械能可认为是守恒的。地球距离太阳远时势能大,近时势能小。地球运动快时动能大,地球运动慢时动能小。
【解答】由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看成是机械能守恒,根据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可以进行判断。
A:①是春分与夏至日比较,春分距离太阳近势能小,动能大,所以公转速度春分时大,A正确;
B:由A分析可知,B错误;
C:②是秋分与冬至日比较,秋分距离太阳远,势能大,动能小,所以公转速度秋分时小,C错误;
D:②是秋分与夏至日比较,秋分距离太阳近,势能小,动能大,所以公转速度秋分时大,D错误。
故选A
2.(2022·鹿城模拟) 2022年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于6月16日和17日这两天举行,考试期间地球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甲图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间为6月22日;地球绕地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乙是秋分日,时间为9月23日左右;丙是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左右;丁是春分日,时间为3约为22日左右;
【解答】6月16日和17日这两天距离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最近,因此该时段地球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甲处。
故答案为:A
3.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分这天宁波昼夜平分
B.夏至之后的节气是芒种
C.秋分这天的月相一定是上弦月
D.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为一年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间为3月22日左右,此时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能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时间为6月22日左右;秋分日,太阳折射点在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时间为9月22日左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左右,时间为12月22日,南半球昼长夜短;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作月相。
【解答】A.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A正确;
B.读图可知,夏至之后的节气是小暑,B错误;
C.上弦月是指在农历的每月初七、初八的月相。秋分日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但每年的秋分日不一定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七、初八,C错误;
D.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是半年,D错误。
故答案为:A.
4.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地球所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是(  )
A.a段 B.b段 C.c段 D.d段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造成的现象为四季交替,其中春分时间为3月22日,夏至时间为6月22日。秋分时间为9月23日,冬至时间为12月22日。
【解答】北京冬奥会举行时间处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和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地球所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是c段,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5.如图是太阳系部分天体的运行模式图,地球上每天的昼夜交替主要与图中哪一运动有关(  )
A.A运动 B.B运动 C.C运动 D.D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月相
【解析】【分析】地球每天的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解答】A运动是月球围绕地球旋转;B运动是地球的自转;C运动是地球的公转;D运动是彗星的公转。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产生的。
故答案为:B。
6.(2020·杭州)如图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据图分析可知(  )
A.纬线a是南回归线
B.当直射点在①时,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
C.当直射点在纬线a、b之间移动时,杭州市昼夜平分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1、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春分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直射赤道,冬至直射南回归线;
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是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引起的。
【解答】根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动规律可知,a是北回归线,A错误;
B、 当直射点在①时 ,太阳直射北回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说法正确,B正确;
C、当太阳直射赤道b线时,全球昼夜平分,一年中杭州在春分和秋分时昼夜平分,C错误;
D、 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地球倾斜着身子公转,D错误。
故选B
7.(2023·宁波模拟)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宁波将承办帆船、帆板及排球比赛。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当日(2023年10月8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亚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南移
②亚运会期间,宁波昼短夜长
③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当晚的月相最接近图2中甲图
④亚运会期间,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变大
⑤亚运会期间,宁波正午时刻杆影越来越短
⑥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当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处于如图1中C~D段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月相
【解析】【分析】 地球运行A时是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北半球昼夜等长。地球运行B时是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地球运行C时是秋分日(9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北半球昼夜等长。地球运行D时是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
①亚运会期间, 从9月23日至10月8日 太阳直射点从赤道附近往南回归线方向移动,逐渐往南移,故①正确;
②亚运会期间,宁波昼短夜长,故②正确;
③杭州亚运会闭幕式是 农历八月二十四日 ,当晚的月相最接近下弦月,左半球亮,相当于图2中甲图, 故③正确;
④亚运会期间,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变大,故④正确;
⑤亚运会期间,宁波正午时刻杆影越来越长,故⑤错误;
⑥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当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处于如图1中C~D段,故⑥正确。
正确的有①②③④⑥ ,故选:D。
8.(2023七下·金华期末)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解答】ABD.均属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
C.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故答案为:C
9.(2017·宁波模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四个位置如图,下列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地球位于甲处时,北极圈会出现极昼现象
B.地球位于乙处时,宁波处在秋季
C.每年的清明节,地球大致运行在甲和乙之间
D.地球从丙运行到丁的过程中,宁波白昼时间在变长
【答案】C
【知识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形成的四个节气,读图理解解答有效。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是丙,为12月22日;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甲,为6月22日;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丁,为3月21日;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乙,为9月23日.
【解答】A、地球位于甲处时,处于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会出现极昼现象,故A符合事实;
B、地球位于乙处时,处于秋分,北半球处于秋季,故B符合事实;
C、每年的清明节四月份,位于春分和夏至之间,位于丁乙之间,故C不符合事实;
D、地球从丙运行到丁的过程中,地球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白昼时间在变长,故D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C
10.关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向不同
B.公转和自转的周期是相同的
C.都是围绕太阳转
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概况,属基础题。(1)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A、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故A错误;
B、地球公转周期为365天,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故B错误;
C、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绕地轴不停转动,故C错误;
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故D正确。
故选D
11.(2017·杭州模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有关现象的描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3月21日至9月23日之间
B.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昼夜以及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
C.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
D.地球的自转,就好像是一个不停地旋转着的庞大无比的大“陀螺”,由于惯性力的作用,地球始终在不停地自转着。
【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面,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所以地球上就出现了昼夜现象。昼夜更替现象: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导致地球上的昼和夜在不断更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面和公转面之间存在着一个交角(即黄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呈季节性移动,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答】A、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先向北回归线移动,再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故A错误;
B、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故B错误;
C、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故C正确;
D、惯性不是力,这个星球上,不存在惯性力,只能说惯性作用,惯性只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属性,故D错误。
故选C
12.如图中甲、乙两地的同学通过互联网在同一天的正午测定杆影,并用照相机记录后将图片传送给对方,以下选项是两位同学得到的一组图片,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对于乙地同学来说正午时太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对于甲地同学来说正午时太阳光从北面照射过来,据此可以确定影子的方向。
【解答】由图可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对于乙地同学来说正午时太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所以乙地的杆影朝北,对于甲地同学来说正午时太阳光从北面照射过来,所以甲地的杆影朝南,A选项正确。
故选A
13.假如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不再倾斜,而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下列现象最有可能在地球上出现的是( )
A.太阳西升东落 B.没有昼夜交替
C.全球各地气温基本相同 D.没有四季更替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倾斜着身子公转出现的现象有: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地球自转出现的现象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上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低纬度热多高纬度热量少。
【解答】A、太阳西升东落,是自转引起的,因地球的自转仍是自西向东,太阳依旧东升西落,不可能出现,A错误;
B、没有昼夜交替,昼夜交替是由自转引起的,地球的自转不受影响,所以仍有昼夜交替,B错误;
C、全球各地气温基本相同,地轴不倾斜之后,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情况不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所以气温不可能相同,C错误;
D、没有四季更替,由于太阳直射点不再南北移动,不同纬度带得到的热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将没有四季更替,D正确。
故选D
14.地球上一年四季昼夜等长的地方是(  )
A.赤道上 B.北回归线上
C.南回归线上 D.南北回归线之间
【答案】A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太阳能照亮的半个地球发生变化,晨昏圈与经线(除了在春分和秋分)并不重合,所以在同一纬度的地区处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部分是不同的。但在赤道晨昏圈正好将赤道平分,赤道始终有一半在昼半球还有一半在夜半球。从处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纬线长度可以得到昼夜情况。据此可判断选项。
【解答】太阳照射到地球上时有一晨昏圈,其中晨昏圈将赤道刚好平分,使赤道有一半在昼半球,一半在夜半球,所以地球上一年四季昼夜等长的地方是赤道上,A选项正确。
故选A
15.下列属于公转特点的是 (  )
A.公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B.公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
C.公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
D.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的。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 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解答】A、公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公转是绕太阳旋转,A错误;
B、公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B错误;
C、公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是由地球的地转产生的,C错误;
D、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始终倾斜着身子绕太阳运动,地轴指向北极星,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甲为我国古代的滴水计时工具——漏刻的模型图。漏水壶通过底部的出水口向受水壶中滴水,受水壶中的箭尺随着壶内液面的升高而升高,箭尺上正对壶口的刻度指示的便是当时的时刻。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算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尺,这是因为地球的   (选填“公转”或”自转”)导致每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不同。图乙中适合夏季使用的箭尺是   (选填“A”或”B”)。
【答案】公转;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更替;4.五带的划分。
【解答】 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算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尺,这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导致每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不同。图乙中夏季使用的箭尺,白昼长黑夜短,所以选用A;
故答案为:公转;A
17.读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图,回答
①该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   .
②该地区夏至日白昼时间长   小时,春分日白昼时间长   小时.
③该地冬至日太阳从   方向升起.
【答案】73°27′;26°30′;15;12;东南
【知识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公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形成(更替).
【解答】解:①结合图示得知:太阳高度最大的应是夏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高度最小的应该是冬至日的太阳高度;②夏至日时该区的白昼时间最长达15小时(根据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得知);春分和秋分时昼夜平分,都是12个小时;③根据地球公转的方向,太阳是从东面升起;但太阳的直射点正在南回归线上,该地太阳出现的位置应该是东南方向.
故答案为:①73°27′;26°30′;②15;12;③东南.
18.(2018九上·海宁月考)火星是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以CO2为主的大气十分稀薄,密度仅为地球大气密度的1%,火星两极皆有干冰组成的板冠,会周期性地消长。
(1)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正确的有   ;
①火星上也有季节变化;②火星的一天比地球的一天长一倍左右;③汽油在火星上可以正常燃烧;④火星表层上的成分与地球上土壤成分相似。
(2)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合气体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判断。为使实验可靠,通入混合气体时最关键的操作是   。
【答案】(1)①
(2)要彻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地球微生物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地球上的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解答】(1)火星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所以火星上的季节变化周期是地球上的两倍。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所以火星上的一天与地球上的一天相近。火星上的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二氧化碳不能助燃,所以汽油不能燃烧。火星表面沙丘、砾石遍布,比地球上少了有机物。故选①。
(2)生命存在的标志是土壤中是否含有生物,生物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实验中需要保证箱子内除了火星土中可能含有的生命外,再无其他任何生命。之后通过测定气体中的成分比例是否会发生变化,若是发生变化,就可以表明火星土含有能够进行新陈代谢。所以通入的混合气体需要彻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地球微生物 。
19.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   年。
(2)当地球公转到   点(填字母),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上,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这一日称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3)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C向D转动时,浙江的季节变化由   季向   季过渡。
【答案】(1)1
(2)A;北回归线
(3)冬;春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 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2)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 北纬 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南纬 23.5°)。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当太阳高度最大时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解答】(1)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1年;
(2)当太阳高度最大时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所以当地球公转到A点,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3)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C向D转动时,浙江的季节变化由冬季向春季过渡。
故答案为:(1)1;(2)A、北回归线;(3)冬、春
20.如图所示是某日太阳的东升西落(A、B、C分别表示不同时间太阳的位置),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人影的长度与   有关。
(2)B点反映的是该日的正午,此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方向,影子朝向   方向。
(3)请据图推测:日落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方向,影子朝向   方向。
(4)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
(5)一天之中,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
【答案】(1)太阳高度
(2)正南;正北
(3)西南;东北
(4)先变大后变小
(5)先变短后变长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1)一天中由于太阳高度的变化,人的影子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
(2)由图中方位,可确定正午时太阳的方向和影子的朝向;
(3)太阳东升西落,日落时太阳在西面,影子朝向与太阳方向有关;
(4)太阳高度日变化:日晨日出时太阳高度较小,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傍晚日落时太阳高度又变小;
(5)影子的长短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变化有关,太阳高度小影子长,太阳高度大影子短,据此可得出变化规律。
【解答】(1)该图反映的是人影的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2)B点反映的是该日的正午,此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向,影子朝向正北方向;
(3)从图中可知,日落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西南方向,影子朝向东北方向;
(4)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大后变小;
(5)根据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知,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后变长。
故答案为:(1)太阳高度;(2)正南、正北;(3)西南、东北;(4)先变大后变小;(5)先变短后变长
三、实验探究题
21.(2023七下·丽水期末)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太阳能光伏发电。 细心的小科发现南方、北方居民的太阳能电池板(如图甲)倾斜角度不同。小科联系了北方的朋友,于 6月22日正午,利用1米长的木杆、卷尺和绘图工具,同时开展了测量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
(1)当日,太阳直射点在   附近;
(2)图乙是他们的测绘结果,则    (填“图1”或”图2”)是南方小科测绘的;
(3)查阅资料: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H之和等于90°时(如图丙) ,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南方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    (填”大于”或”小于”)北方;
(4)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时,还要考虑太阳方位。若在丽水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最佳朝向是朝   (填”南”或”北”)。
【答案】(1)北回归线(或北纬 23.5 度)
(2)图2
(3)小于
(4)南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1)春分:3月20/21日,太阳直射点:赤道;夏至:6月21/22日,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秋分:9月23/24日,太阳直射点:赤道;冬至:12月21/22日,太阳直射点:南回归线。
(2)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时,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则太阳高度角越大;
(3)对于北半球而言,北方比南方的太阳高度角大,故H,南方大于北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则南方小于北方;
(4)丽水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天空,阳光射向北方。
【解答】(1)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故填北回归线;
(2)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时,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则太阳高度角越大,故填图2;
(3)对于北半球而言,北方比南方的太阳高度角大,故H,南方大于北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则南方小于北方,故填小于;
(4)丽水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天空,阳光射向北方,故最佳朝向为朝南。
四、解答题
22.(2022·南湖模拟)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1)这天恰逢二十四节气之首一立春。当天地球所处的位置应该在   之间。
(2)本届冬奥会的礼仪服采用了高科技石墨烯材料,通电时发热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抵御寒冷,这利用的是石墨烯是   (选填”导体”“绝缘体”或”半导体”)的特性。
(3)本次比赛部分场馆设在张家口,北京到张家口全程约190千米,乘高铁仅需1小时左右,原来普通客运列车却需要3小时左右,则普通客运列车从北京到张家口行使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千米/时?(结果保留1位小数)
【答案】(1)CD
(2)导体
(3)解:v=≈63.3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导体和绝缘体;半导体和超导体;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凡是能够导电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如铜、铝等金属,水银、电解液、电离气体等称为导体;不能导电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如橡皮、玻璃、塑料以及绝缘油、惰性气体等,称为绝缘体;而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如硅、锗等材料称为半导体。
【解答】(1)A点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B点是秋分日,时间为9月22日;C点是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D点是春分日,时间为3月22日左右;当天是2月4日,所以当天地球所处的位置应该在CD之间。
(2)石墨烯能通电发热,说明是导体;
(3)解:v=≈63.3km/h;
故答案为:(1)CD(2)导体(3) 解:v=63.3km/h
23.(2023七下·嘉兴期末)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阳光,但大家经常会看到如图这样的场景:正午时,两幢南北分列的高层公寓,前楼(A)往往把后楼(B)较低楼层的阳光挡住了。因此,房屋建筑设计师必须根据城市所在的纬度位置和太阳高度,确定合适的楼间距,以确保每天正午有一定的日照时间。
(1)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是指   与地面的夹角。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最大。
(2)若要确定合适的楼间距,请你以嘉兴地区为例进行分析:要确保B楼一年四季每天正午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应以   (选填“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正午时刻的日照情况为依据,理由是   。
【答案】(1)太阳
(2)冬至;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低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更替;4.五带的划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太阳离我们最远,太阳高度角最低,影子最长;
【解答】(1)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是指太阳与地面的夹角。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最大。
(2)若要确定合适的楼间距,请你以嘉兴地区为例进行分析:要确保B楼一年四季每天正午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应以冬至日正午时刻的日照情况为依据,理由是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离我们最远,太阳高度角最低,影子最长。
故答案为:(1)太阳(2)冬至;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低
24.(2023七下·平湖期末)在平湖,冬至俗称”冬至大如年”,有祭祀祖先、迁坟、祈祷平安过年之习俗。冬至前一日,称为”冬至夜”,一般人家吃赤豆糯米饭。
(1)请在图中用光线表示冬至这天正午时分的太阳照射情况,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该天的夜半球。
(2)冬至过后到夏至这段时间内,平湖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   。
【答案】(1)
(2)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解答】(1)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夜半球指太阳照不到的半球,所以图如下:
(2) 北半球冬至日昼短夜长。夏至日昼长夜短。冬至过后到夏至这段时间内,平湖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 。
25.(2023七下·常山期末)善于观察的小科同学发现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不同时间的长短和位置是不同的。为了探究杆影的变化规律,小科分别在夏季和冬季的某日正午测量影子的长度。
(1)图1中的影子表示夏季的是   。
(2)衢州市冬至日,旗杆杆顶0点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最有可能的是图2中的   (填写字母)。
【答案】(1)乙
(2)A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冬至日,太阳距离我们最远,太阳高度角最小,竿影最长;
【解答】(1) 图1中的影子表示夏季的是乙,因为夏季太阳直射点离我们最近,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
(2) 衢州市在浙江省,在北纬30°左右,太阳直射点在北纬30°南部,所以衢州市的一天中,早上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下午太阳在西南方向,所以一天中旗杆杆顶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是西北-正北-东北,A正确
故答案为:(1)乙(2)A
26.(2023七下·吴兴期末)如图甲是小明同学测绘的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长度(分别在夏季和冬季某日的12时测得)。
(1)小明忘记标注时间,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B是在   测绘的(选填“夏季”或“冬季”)。
(2)该现象可运用到房地产开发中“楼间距的确定”,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乙)。我们湖州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    (填节气名称)的光照情况。
(3)按上述理论设计,湖州的楼间距应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广州的楼间距。
(4)原理应用: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2)。请你分析;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   (选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答案】(1)夏季
(2)冬至
(3)大于
(4)公转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在北半球,夏季的太阳高度角大, 太阳离我们越近,影子越短;由于地球公转,使得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太阳高度角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影子的变化;
【解答】(1)B是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近,影子更短;
(2)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离我们最远,此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所以我们湖州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冬至日;
(3)湖州在广州的北面,太阳直射点离我们更远,太阳高度角更小,影子更长,所以按上述理论设计,湖州的楼间距应大于广州的楼间距。
(4)由于地球公转,使得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太阳高度角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影子的变化,所以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故答案为:(1)夏季(2)冬至(3)大于(4)公转
27.(2022七下·柯桥期末)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自2021年10月16日与空间站对接后开始太空飞行,空间站距离地面约为400千米,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在经历183天的在轨飞行后,神舟十三号于2022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十六) 9时56分成功降落地面,标志着我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1)空间站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运动状态   (填“不变”或“改变”) ;从空间站的视角看,地球在   (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自转。
(2)如图甲所示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在神舟十三号返回的这天,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选填“AB”、“BC”、 “CD”、“DE" ),当天月相是图乙中的   。
(3)已知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现将神舟十三号的运动轨迹近似看成圆形且与赤道在同一平面上(图丙),计算其绕行地球的平均速度约是多少千米/时?(圆的周长公式L=2πr,π取3)
【答案】(1)改变;自东向西
(2)AB;C
(3)解:s=2π(R速+h速)=2×3×(6371km+400km)=40626km
t=90min=1.5h
v= =27084km/h
【知识点】地球自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2.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北纬66.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其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且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根据速度公式解答。
【解答】(1)空间站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在改变,故其运动状态改变。
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 ,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故从空间站的视角看,地球在自东向西自转。
(2)神舟十三号返回的这天为4月16日,处于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即太阳直射点在AB之间。
当天为农历三月十六,月相为满月,故是图乙中的C。
1 / 1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一、单选题
1.(2020·吴兴模拟)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因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随季节变化。在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个节气中,冬至这天地球离太阳最近,夏至最远,图中①、②为春分或秋分中的某一天。则有关①或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春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大
B.①是春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小
C.②是秋分,其公转速度比冬至日时的大
D.②是秋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小
2.(2022·鹿城模拟) 2022年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于6月16日和17日这两天举行,考试期间地球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分这天宁波昼夜平分
B.夏至之后的节气是芒种
C.秋分这天的月相一定是上弦月
D.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为一年
4.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地球所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是(  )
A.a段 B.b段 C.c段 D.d段
5.如图是太阳系部分天体的运行模式图,地球上每天的昼夜交替主要与图中哪一运动有关(  )
A.A运动 B.B运动 C.C运动 D.D运动
6.(2020·杭州)如图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据图分析可知(  )
A.纬线a是南回归线
B.当直射点在①时,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
C.当直射点在纬线a、b之间移动时,杭州市昼夜平分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7.(2023·宁波模拟)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宁波将承办帆船、帆板及排球比赛。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当日(2023年10月8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亚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南移
②亚运会期间,宁波昼短夜长
③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当晚的月相最接近图2中甲图
④亚运会期间,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变大
⑤亚运会期间,宁波正午时刻杆影越来越短
⑥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当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处于如图1中C~D段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8.(2023七下·金华期末)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9.(2017·宁波模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四个位置如图,下列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地球位于甲处时,北极圈会出现极昼现象
B.地球位于乙处时,宁波处在秋季
C.每年的清明节,地球大致运行在甲和乙之间
D.地球从丙运行到丁的过程中,宁波白昼时间在变长
10.关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向不同
B.公转和自转的周期是相同的
C.都是围绕太阳转
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
11.(2017·杭州模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有关现象的描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3月21日至9月23日之间
B.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昼夜以及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
C.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
D.地球的自转,就好像是一个不停地旋转着的庞大无比的大“陀螺”,由于惯性力的作用,地球始终在不停地自转着。
12.如图中甲、乙两地的同学通过互联网在同一天的正午测定杆影,并用照相机记录后将图片传送给对方,以下选项是两位同学得到的一组图片,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 B.
C. D.
13.假如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不再倾斜,而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下列现象最有可能在地球上出现的是( )
A.太阳西升东落 B.没有昼夜交替
C.全球各地气温基本相同 D.没有四季更替
14.地球上一年四季昼夜等长的地方是(  )
A.赤道上 B.北回归线上
C.南回归线上 D.南北回归线之间
15.下列属于公转特点的是 (  )
A.公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B.公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
C.公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
D.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二、填空题
16.(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甲为我国古代的滴水计时工具——漏刻的模型图。漏水壶通过底部的出水口向受水壶中滴水,受水壶中的箭尺随着壶内液面的升高而升高,箭尺上正对壶口的刻度指示的便是当时的时刻。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算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尺,这是因为地球的   (选填“公转”或”自转”)导致每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不同。图乙中适合夏季使用的箭尺是   (选填“A”或”B”)。
17.读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图,回答
①该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   .
②该地区夏至日白昼时间长   小时,春分日白昼时间长   小时.
③该地冬至日太阳从   方向升起.
18.(2018九上·海宁月考)火星是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以CO2为主的大气十分稀薄,密度仅为地球大气密度的1%,火星两极皆有干冰组成的板冠,会周期性地消长。
(1)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正确的有   ;
①火星上也有季节变化;②火星的一天比地球的一天长一倍左右;③汽油在火星上可以正常燃烧;④火星表层上的成分与地球上土壤成分相似。
(2)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合气体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判断。为使实验可靠,通入混合气体时最关键的操作是   。
19.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   年。
(2)当地球公转到   点(填字母),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上,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这一日称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3)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C向D转动时,浙江的季节变化由   季向   季过渡。
20.如图所示是某日太阳的东升西落(A、B、C分别表示不同时间太阳的位置),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人影的长度与   有关。
(2)B点反映的是该日的正午,此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方向,影子朝向   方向。
(3)请据图推测:日落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方向,影子朝向   方向。
(4)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
(5)一天之中,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1.(2023七下·丽水期末)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太阳能光伏发电。 细心的小科发现南方、北方居民的太阳能电池板(如图甲)倾斜角度不同。小科联系了北方的朋友,于 6月22日正午,利用1米长的木杆、卷尺和绘图工具,同时开展了测量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
(1)当日,太阳直射点在   附近;
(2)图乙是他们的测绘结果,则    (填“图1”或”图2”)是南方小科测绘的;
(3)查阅资料: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H之和等于90°时(如图丙) ,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南方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    (填”大于”或”小于”)北方;
(4)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时,还要考虑太阳方位。若在丽水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最佳朝向是朝   (填”南”或”北”)。
四、解答题
22.(2022·南湖模拟)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1)这天恰逢二十四节气之首一立春。当天地球所处的位置应该在   之间。
(2)本届冬奥会的礼仪服采用了高科技石墨烯材料,通电时发热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抵御寒冷,这利用的是石墨烯是   (选填”导体”“绝缘体”或”半导体”)的特性。
(3)本次比赛部分场馆设在张家口,北京到张家口全程约190千米,乘高铁仅需1小时左右,原来普通客运列车却需要3小时左右,则普通客运列车从北京到张家口行使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千米/时?(结果保留1位小数)
23.(2023七下·嘉兴期末)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阳光,但大家经常会看到如图这样的场景:正午时,两幢南北分列的高层公寓,前楼(A)往往把后楼(B)较低楼层的阳光挡住了。因此,房屋建筑设计师必须根据城市所在的纬度位置和太阳高度,确定合适的楼间距,以确保每天正午有一定的日照时间。
(1)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是指   与地面的夹角。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最大。
(2)若要确定合适的楼间距,请你以嘉兴地区为例进行分析:要确保B楼一年四季每天正午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应以   (选填“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正午时刻的日照情况为依据,理由是   。
24.(2023七下·平湖期末)在平湖,冬至俗称”冬至大如年”,有祭祀祖先、迁坟、祈祷平安过年之习俗。冬至前一日,称为”冬至夜”,一般人家吃赤豆糯米饭。
(1)请在图中用光线表示冬至这天正午时分的太阳照射情况,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该天的夜半球。
(2)冬至过后到夏至这段时间内,平湖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   。
25.(2023七下·常山期末)善于观察的小科同学发现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不同时间的长短和位置是不同的。为了探究杆影的变化规律,小科分别在夏季和冬季的某日正午测量影子的长度。
(1)图1中的影子表示夏季的是   。
(2)衢州市冬至日,旗杆杆顶0点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最有可能的是图2中的   (填写字母)。
26.(2023七下·吴兴期末)如图甲是小明同学测绘的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长度(分别在夏季和冬季某日的12时测得)。
(1)小明忘记标注时间,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B是在   测绘的(选填“夏季”或“冬季”)。
(2)该现象可运用到房地产开发中“楼间距的确定”,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乙)。我们湖州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    (填节气名称)的光照情况。
(3)按上述理论设计,湖州的楼间距应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广州的楼间距。
(4)原理应用: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2)。请你分析;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   (选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27.(2022七下·柯桥期末)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自2021年10月16日与空间站对接后开始太空飞行,空间站距离地面约为400千米,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在经历183天的在轨飞行后,神舟十三号于2022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十六) 9时56分成功降落地面,标志着我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1)空间站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运动状态   (填“不变”或“改变”) ;从空间站的视角看,地球在   (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自转。
(2)如图甲所示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在神舟十三号返回的这天,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选填“AB”、“BC”、 “CD”、“DE" ),当天月相是图乙中的   。
(3)已知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现将神舟十三号的运动轨迹近似看成圆形且与赤道在同一平面上(图丙),计算其绕行地球的平均速度约是多少千米/时?(圆的周长公式L=2πr,π取3)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所具有的机械能可认为是守恒的。地球距离太阳远时势能大,近时势能小。地球运动快时动能大,地球运动慢时动能小。
【解答】由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看成是机械能守恒,根据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可以进行判断。
A:①是春分与夏至日比较,春分距离太阳近势能小,动能大,所以公转速度春分时大,A正确;
B:由A分析可知,B错误;
C:②是秋分与冬至日比较,秋分距离太阳远,势能大,动能小,所以公转速度秋分时小,C错误;
D:②是秋分与夏至日比较,秋分距离太阳近,势能小,动能大,所以公转速度秋分时大,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甲图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间为6月22日;地球绕地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乙是秋分日,时间为9月23日左右;丙是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左右;丁是春分日,时间为3约为22日左右;
【解答】6月16日和17日这两天距离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最近,因此该时段地球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甲处。
故答案为:A
3.【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间为3月22日左右,此时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能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时间为6月22日左右;秋分日,太阳折射点在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时间为9月22日左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左右,时间为12月22日,南半球昼长夜短;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作月相。
【解答】A.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A正确;
B.读图可知,夏至之后的节气是小暑,B错误;
C.上弦月是指在农历的每月初七、初八的月相。秋分日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但每年的秋分日不一定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七、初八,C错误;
D.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是半年,D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造成的现象为四季交替,其中春分时间为3月22日,夏至时间为6月22日。秋分时间为9月23日,冬至时间为12月22日。
【解答】北京冬奥会举行时间处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和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地球所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是c段,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月相
【解析】【分析】地球每天的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解答】A运动是月球围绕地球旋转;B运动是地球的自转;C运动是地球的公转;D运动是彗星的公转。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产生的。
故答案为:B。
6.【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1、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春分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直射赤道,冬至直射南回归线;
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是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引起的。
【解答】根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动规律可知,a是北回归线,A错误;
B、 当直射点在①时 ,太阳直射北回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说法正确,B正确;
C、当太阳直射赤道b线时,全球昼夜平分,一年中杭州在春分和秋分时昼夜平分,C错误;
D、 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地球倾斜着身子公转,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月相
【解析】【分析】 地球运行A时是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北半球昼夜等长。地球运行B时是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地球运行C时是秋分日(9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北半球昼夜等长。地球运行D时是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
①亚运会期间, 从9月23日至10月8日 太阳直射点从赤道附近往南回归线方向移动,逐渐往南移,故①正确;
②亚运会期间,宁波昼短夜长,故②正确;
③杭州亚运会闭幕式是 农历八月二十四日 ,当晚的月相最接近下弦月,左半球亮,相当于图2中甲图, 故③正确;
④亚运会期间,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变大,故④正确;
⑤亚运会期间,宁波正午时刻杆影越来越长,故⑤错误;
⑥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当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处于如图1中C~D段,故⑥正确。
正确的有①②③④⑥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解答】ABD.均属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
C.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形成的四个节气,读图理解解答有效。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是丙,为12月22日;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甲,为6月22日;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丁,为3月21日;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乙,为9月23日.
【解答】A、地球位于甲处时,处于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会出现极昼现象,故A符合事实;
B、地球位于乙处时,处于秋分,北半球处于秋季,故B符合事实;
C、每年的清明节四月份,位于春分和夏至之间,位于丁乙之间,故C不符合事实;
D、地球从丙运行到丁的过程中,地球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白昼时间在变长,故D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概况,属基础题。(1)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A、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故A错误;
B、地球公转周期为365天,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故B错误;
C、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绕地轴不停转动,故C错误;
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面,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所以地球上就出现了昼夜现象。昼夜更替现象: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导致地球上的昼和夜在不断更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面和公转面之间存在着一个交角(即黄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呈季节性移动,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答】A、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先向北回归线移动,再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故A错误;
B、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故B错误;
C、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故C正确;
D、惯性不是力,这个星球上,不存在惯性力,只能说惯性作用,惯性只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属性,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对于乙地同学来说正午时太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对于甲地同学来说正午时太阳光从北面照射过来,据此可以确定影子的方向。
【解答】由图可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对于乙地同学来说正午时太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所以乙地的杆影朝北,对于甲地同学来说正午时太阳光从北面照射过来,所以甲地的杆影朝南,A选项正确。
故选A
13.【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倾斜着身子公转出现的现象有: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地球自转出现的现象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上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低纬度热多高纬度热量少。
【解答】A、太阳西升东落,是自转引起的,因地球的自转仍是自西向东,太阳依旧东升西落,不可能出现,A错误;
B、没有昼夜交替,昼夜交替是由自转引起的,地球的自转不受影响,所以仍有昼夜交替,B错误;
C、全球各地气温基本相同,地轴不倾斜之后,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情况不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所以气温不可能相同,C错误;
D、没有四季更替,由于太阳直射点不再南北移动,不同纬度带得到的热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将没有四季更替,D正确。
故选D
14.【答案】A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太阳能照亮的半个地球发生变化,晨昏圈与经线(除了在春分和秋分)并不重合,所以在同一纬度的地区处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部分是不同的。但在赤道晨昏圈正好将赤道平分,赤道始终有一半在昼半球还有一半在夜半球。从处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纬线长度可以得到昼夜情况。据此可判断选项。
【解答】太阳照射到地球上时有一晨昏圈,其中晨昏圈将赤道刚好平分,使赤道有一半在昼半球,一半在夜半球,所以地球上一年四季昼夜等长的地方是赤道上,A选项正确。
故选A
15.【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的。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 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解答】A、公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公转是绕太阳旋转,A错误;
B、公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B错误;
C、公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是由地球的地转产生的,C错误;
D、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始终倾斜着身子绕太阳运动,地轴指向北极星,D正确。
故选D
16.【答案】公转;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更替;4.五带的划分。
【解答】 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算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尺,这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导致每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不同。图乙中夏季使用的箭尺,白昼长黑夜短,所以选用A;
故答案为:公转;A
17.【答案】73°27′;26°30′;15;12;东南
【知识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公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形成(更替).
【解答】解:①结合图示得知:太阳高度最大的应是夏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高度最小的应该是冬至日的太阳高度;②夏至日时该区的白昼时间最长达15小时(根据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得知);春分和秋分时昼夜平分,都是12个小时;③根据地球公转的方向,太阳是从东面升起;但太阳的直射点正在南回归线上,该地太阳出现的位置应该是东南方向.
故答案为:①73°27′;26°30′;②15;12;③东南.
18.【答案】(1)①
(2)要彻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地球微生物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地球上的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解答】(1)火星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所以火星上的季节变化周期是地球上的两倍。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所以火星上的一天与地球上的一天相近。火星上的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二氧化碳不能助燃,所以汽油不能燃烧。火星表面沙丘、砾石遍布,比地球上少了有机物。故选①。
(2)生命存在的标志是土壤中是否含有生物,生物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实验中需要保证箱子内除了火星土中可能含有的生命外,再无其他任何生命。之后通过测定气体中的成分比例是否会发生变化,若是发生变化,就可以表明火星土含有能够进行新陈代谢。所以通入的混合气体需要彻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地球微生物 。
19.【答案】(1)1
(2)A;北回归线
(3)冬;春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 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2)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 北纬 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南纬 23.5°)。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当太阳高度最大时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解答】(1)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1年;
(2)当太阳高度最大时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所以当地球公转到A点,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3)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C向D转动时,浙江的季节变化由冬季向春季过渡。
故答案为:(1)1;(2)A、北回归线;(3)冬、春
20.【答案】(1)太阳高度
(2)正南;正北
(3)西南;东北
(4)先变大后变小
(5)先变短后变长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1)一天中由于太阳高度的变化,人的影子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
(2)由图中方位,可确定正午时太阳的方向和影子的朝向;
(3)太阳东升西落,日落时太阳在西面,影子朝向与太阳方向有关;
(4)太阳高度日变化:日晨日出时太阳高度较小,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傍晚日落时太阳高度又变小;
(5)影子的长短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变化有关,太阳高度小影子长,太阳高度大影子短,据此可得出变化规律。
【解答】(1)该图反映的是人影的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2)B点反映的是该日的正午,此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向,影子朝向正北方向;
(3)从图中可知,日落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西南方向,影子朝向东北方向;
(4)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大后变小;
(5)根据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知,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后变长。
故答案为:(1)太阳高度;(2)正南、正北;(3)西南、东北;(4)先变大后变小;(5)先变短后变长
21.【答案】(1)北回归线(或北纬 23.5 度)
(2)图2
(3)小于
(4)南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1)春分:3月20/21日,太阳直射点:赤道;夏至:6月21/22日,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秋分:9月23/24日,太阳直射点:赤道;冬至:12月21/22日,太阳直射点:南回归线。
(2)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时,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则太阳高度角越大;
(3)对于北半球而言,北方比南方的太阳高度角大,故H,南方大于北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则南方小于北方;
(4)丽水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天空,阳光射向北方。
【解答】(1)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故填北回归线;
(2)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时,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则太阳高度角越大,故填图2;
(3)对于北半球而言,北方比南方的太阳高度角大,故H,南方大于北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则南方小于北方,故填小于;
(4)丽水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天空,阳光射向北方,故最佳朝向为朝南。
22.【答案】(1)CD
(2)导体
(3)解:v=≈63.3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导体和绝缘体;半导体和超导体;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凡是能够导电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如铜、铝等金属,水银、电解液、电离气体等称为导体;不能导电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如橡皮、玻璃、塑料以及绝缘油、惰性气体等,称为绝缘体;而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如硅、锗等材料称为半导体。
【解答】(1)A点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B点是秋分日,时间为9月22日;C点是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D点是春分日,时间为3月22日左右;当天是2月4日,所以当天地球所处的位置应该在CD之间。
(2)石墨烯能通电发热,说明是导体;
(3)解:v=≈63.3km/h;
故答案为:(1)CD(2)导体(3) 解:v=63.3km/h
23.【答案】(1)太阳
(2)冬至;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低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更替;4.五带的划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太阳离我们最远,太阳高度角最低,影子最长;
【解答】(1)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是指太阳与地面的夹角。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最大。
(2)若要确定合适的楼间距,请你以嘉兴地区为例进行分析:要确保B楼一年四季每天正午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应以冬至日正午时刻的日照情况为依据,理由是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离我们最远,太阳高度角最低,影子最长。
故答案为:(1)太阳(2)冬至;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低
24.【答案】(1)
(2)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解答】(1)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夜半球指太阳照不到的半球,所以图如下:
(2) 北半球冬至日昼短夜长。夏至日昼长夜短。冬至过后到夏至这段时间内,平湖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 。
25.【答案】(1)乙
(2)A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冬至日,太阳距离我们最远,太阳高度角最小,竿影最长;
【解答】(1) 图1中的影子表示夏季的是乙,因为夏季太阳直射点离我们最近,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
(2) 衢州市在浙江省,在北纬30°左右,太阳直射点在北纬30°南部,所以衢州市的一天中,早上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下午太阳在西南方向,所以一天中旗杆杆顶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是西北-正北-东北,A正确
故答案为:(1)乙(2)A
26.【答案】(1)夏季
(2)冬至
(3)大于
(4)公转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在北半球,夏季的太阳高度角大, 太阳离我们越近,影子越短;由于地球公转,使得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太阳高度角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影子的变化;
【解答】(1)B是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近,影子更短;
(2)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离我们最远,此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所以我们湖州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冬至日;
(3)湖州在广州的北面,太阳直射点离我们更远,太阳高度角更小,影子更长,所以按上述理论设计,湖州的楼间距应大于广州的楼间距。
(4)由于地球公转,使得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太阳高度角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影子的变化,所以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故答案为:(1)夏季(2)冬至(3)大于(4)公转
27.【答案】(1)改变;自东向西
(2)AB;C
(3)解:s=2π(R速+h速)=2×3×(6371km+400km)=40626km
t=90min=1.5h
v= =27084km/h
【知识点】地球自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2.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北纬66.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其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且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根据速度公式解答。
【解答】(1)空间站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在改变,故其运动状态改变。
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 ,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故从空间站的视角看,地球在自东向西自转。
(2)神舟十三号返回的这天为4月16日,处于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即太阳直射点在AB之间。
当天为农历三月十六,月相为满月,故是图乙中的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