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节月相
一、单选题
1.(2023七下·柯桥期末)观测者站在地面观察某天文现象,当时太阳、月球、地球的关系如图所示。对于观测者当时看到的天文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月球位于②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
B.当月球位于③位置时可能出现满月
C.当月球再次回到①位置时,至少需要1年
D.当月球位于④位置时可看到月亮背面景物
2.(2023七下·平湖期末)2023年2月22日,天空出现了”金星伴月”现象,当天是农历二月初三,则这天观测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3.(2023七下·丽水期末)2023年4月5日(农历闰二月十五)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日子。这一天的月相是( )
A. B. C. D.
4.(2023七下·丽水期末)科学实验中常用到各种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模型法、模拟实验法等。以下用到转换法的是( )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C.用海绵的凹陷程度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D.用一半涂黑的白色小球代替月球研究月相变化
5.(2023七下·婺城期末)今年6月2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根据甲中的月相(阴影线表示暗部)示意图和图乙的月球运行轨道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代表的月相是上弦月
B.端午节这一天的月相最接近图甲中的④
C.月球运行到图乙中b位置时可以看到接近图甲中③月相
D.月球运行到图乙中c位置时可以看到接近图甲中②月相
6.(2023七下·新昌期末)流程图有利于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下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
A.卵细胞排出体外的过程:卵巢→子宫→输卵管→阴道
B.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
C.人的生长过程:婴幼儿期→少年期→成年期→青春期→老年期
D.月相变化过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7.(2023七下·新昌期末)2022年1月6日(农历腊月初四),我国的”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行驶里程达到1003.9米,这是人类在月面上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下列关于月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月球表面有月坑
B.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C.当天晚上,月球运行到图中的d位置
D.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出现月食现象
8.小金在观看2017年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时,有一期的飞花令的主题字是“月”,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以下含“月”诗词。其中与下图所示月相对应的诗词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
9.下列能表示一次完整月相过程的是( )
A.A→B→C→D→E→F→G→H→A B.E→A→G→B→F→C→H→D→E
C.F→A→G→B→F→C→H→D→F D.E→D→H→C→F→B→G→A→E
10.下列关于月相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月相的变化就是月球形状的变化
②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作月相
③月相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
A.① B.②③ C.③④⑤ D.②④⑤
11.2021年度重磅天象之一——“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于2021年5月26日组团亮相,当晚月球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
A. 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12.(2022七下·嘉兴期末)“超级月亮”是满月且月球最接近地球时的月相,今年超级月亮将发生在7月13日(农历六月十五)。如图表示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届时月球的位置将处于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13.(2022七下·嘉兴月考)2022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十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当天地球大约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当晚的月相是( )
A.甲、A B.丙、D C.乙、D D.丁、B
14.(2023七下·拱墅期末)太阳、地球和月球在某两天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则( )
A.月球在A位置时的月相是满月
B.月球在B位置时的月相是下弦月
C.月球在A位置时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D.月球在B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15.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是( )
①月球是一个球体②月球本身不发光③月球绕地球运动④月球相对地球、太阳位置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读图,有关大潮、小潮出现日期的月相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新月
②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满月
③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上弦月
④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下弦月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填空题
17.(2023七下·柯桥期末)第19届亚运会将在2023年9月2至10月8日举行,开幕当天农历初九,恰逢”秋分”,地球公转位置在图Ⅰ中 ;当天绍兴的是昼夜长短情况如图Ⅱ中 所示,当天的月相最接近图Ⅲ中的 。
18.(2023七下·金华期末)浩瀚的宇宙中有各种不同的天体。天体又组成了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1)图中的大圆、中圆、小圆分别表示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是 。
(2)从地球上看,金星也具有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相位变化),而且相位变化与月球相似。
①某研究人员利用仪器观察到金星“满月月相”,此时金星的位置应该在图(a)中 处;
②在观察金星相位时,使用装有巴德膜的望远镜可避免人眼被太阳的强光损伤。其原理如图(b)所示:大部分光在巴德膜表面发生反射 处观察金星(选填序号)。
19.读月相示意图(阴影线表示暗部),回答问题。
图甲所示月相与图乙中的日、地、月位置关系一一对应,请在横线中填出:
A— 。 B— 。
C— 。 D— 。
20.读月球运行轨道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a、b、c、d处所观测到的月相及相应的农历日期:
a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b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c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d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2)在图中a、b、c、d处所示的月球旁边绘出相应的月相(用阴影线表示暗部)。
(3)月球由a处出发,经过b、c、d,然后又回到a处所需的时间约为 天,也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称为 。
21.(2022七下·柯桥期末)如图为阳光照射地球、月球的示意图。图中人所在位置的时间是 (填“清晨”或“黄昏”),看到的月相为 。
22.读“地球、月球公转轨道图”,回答问题。
(1)月球公转到图中 点时是农历十五,此时可能发生 (天文现象)。
(2)月球公转到图中 点时为上弦月,月面朝 。
(3)假如月球是透明的,肯定不会出现 现象,而 现象还是会发生的。(均填“日食”或“月食”)
(4)月相变化的周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我们现今沿用的 就是利用月相的周期变化制定的。
23.读“月相示意图(阴影表示暗部)”,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所示月相的名称。
A. ;B. ;C. ;D. 。
(2)在一个农历月中,上述月相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填字母)。
(3)上图月相图与下图中的日、地、月位置关系一一对应,请在括号中填出。
A- ;B- ;C- ;D- 。
24.月相是指月球的各种 。月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月球本身 以及 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25.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 天,称为 ,每个月的朔为农历的 ,望为 或 ,农历的初七、初八为 ,二十二、二十三为 。
26.(2020七下·拱墅期末)轩轩同学在家观看了宫崎骏大师的一部治愈系电影《龙猫》,对其中的一幕场景印象特别深刻,如图甲,小月小梅和大小龙猫在枝头一起吹奏乐器,远处的月亮是那么的明亮。结合自己《月相》这一节课所学知识,她画出了一幅关于日-地-月运动和位置的草图(如图乙)并进行了分析:
(1)根据图甲分析可知,此时的月相和时间应该是( )
A.上弦月 上半夜 B.上弦月 下半夜
C.下弦月 上半夜 D.下弦月 下半夜
(2)当天月球应该处于图中的 位置(选填“a”、“b”、“c”、“d”)
(3)天体撞击月球留下来的坑,将在月球上保留上千年,其主要原因是( )
A.月球的引力没有地球大
B.月球的自转没有地球快
C.月球上没有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现象
D.月球内力作用微弱
三、解答题
27.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①大约在公元140年,托勒密完善了地心说理论,并认为行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圆的。
②1543年,哥白尼通过观察和测量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并认为行星绕日运行的轨道是圆的。由于缺乏证据,日心说无法被大多数人接受。
③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通过对部分天体的“相”与月相进行比较研究,为日心说提供了证据。随着证据的增多,日心说逐渐被人们接受。
④开普勒通过对大量观测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从而修正了“行星沿圆形轨道运行”的理论。
(1)图甲为伽利略绘制的系列月相图中的一幅,其对应的月相是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2)节气的划分与地球绕日公转有关。如图乙,“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
(3)分析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多选)
A.当前被人们认同的理论今后可能会被另一种理论取代
B.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需要借助观察、测量等科学方法
C.只有完全正确的理论才是科学理论
D.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无法开展科学研究
E.技术的进步会促进科学的发展
28.(2020七下·温岭期末)阅读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物体在月球上受的重力为地球上的1/6。
资料二: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从地球发射至月球轨道,然后两位宇航员再换乘质量为15440千克的登月舱,于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七)安全地着陆在月球上,实现了人类的首次登月。
(1)图甲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在人类的首次登月的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选填“AB”或“BC”或“CD”或“DE”),当天月相是图丙中的 。
(2)如图乙所示,在距离月表约30米高时,通过启动反推发动机,使登月舱处于悬停状态,以便选择一块平整的地方降落。已知宇航员的平均质量为80千克,当登月舱处于悬停状态时,反推发动机要提供多少牛的反推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
A、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B、每月农历初一的月相是新月,初七初八的月相是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月相是满月,廿二廿三是下弦月。
C、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 天,称为朔望月。
D、月相虽有圆缺变化,但月面面貌本身却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背面的。
【解答】
A、发生日食时,月球挡住照向地球的太阳光,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且月球在中间,因此图中②位置可能出现日食,故A正确;
B、满月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因此图中④位置会出现满月,故B错误;
C、当月球再次回到①位置时,至少需要1个农历月,故C错误;
D、由于月球绕地公转周期与其自转周期相同,月球始终以同一面面相地球,在地球上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一个月中月相变化的规律是: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右半球亮,称为上弦月。在农历每月十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因而在地球上能看见整个月亮,称为满月或望。在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左半球亮,称为下弦月。
【解答】A.农历二月初三,在新月和上弦月之间,所以应该是右边亮,故A错误;
B.农历二月初三,在新月和上弦月之间,所以应该是右边亮,故B错误;
C.“金星伴月”,金星在月球的西侧,故C正确;
D.“金星伴月”,金星在月球的西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农历初一为新月;农历初七、初八为上弦月;农历十五为满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为下弦月
【解答】A.图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故A错误;
B.图为满月,时间为农历十五,故B正确;
C.图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初八,故C错误;
D.图为新月,时间为农历初一,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种子的萌发;力的作用效果;月相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就是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物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为了明确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往往需要先控制其它的另几个因素不影响被研究的物理量的方法;建立模型法就是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运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摒弃次要条件,突出主要因素,从而方便对物体本质的研究;转换法是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A. 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错误;
B.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B错误;
C.用海绵的凹陷程度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的是转换法,故C正确;
D. 用一半涂黑的白色小球代替月球研究月相变化,采用是模拟实验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a是满月,时间为农历的十五、十六;b是上弦月(右半边亮),时间为农历的初七、初八;c是新月,时间为农历初一;d是下弦月(左半边亮),时间为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
【解答】A. 图甲中①代表的月相是下弦月,A错误;
B. 端午节时间为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月相最接近图甲中的③上弦月,B错误;
C. 月球运行到图乙中b位置时可以看到接近图甲中③月相,C正确;
D. 月球运行到图乙中c位置时可以看到接近图甲中④月相,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月相
【解析】【分析】卵细胞排出体外的过程: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胚胎→胎儿;人的生长过程: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月相变化过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解答】A. 卵细胞排出体外的过程: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A错误;
B. 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胚胎→胎儿,B错误;
C. 人的生长过程: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C错误;
D. 月相变化过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相是新月,月亮整夜不见,在农历的初一,可能发生日食现象;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相是满月,月亮整夜可见,在农历的十五或十六,可能发生月食现象;
【解答】 A. 月球表面有月坑,A正确;
B.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B正确;
C. 当天晚上,月球运行到图中的d位置,属于接近上弦月,C正确;
D.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相是新月,月亮整夜不见,在农历的初一,可能发生日食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D.
8.【答案】A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当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从图中可见,此时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所以对应的月诗词是A;
故答案为:A.
9.【答案】B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做月相,从初一的新月开始,新月整夜不见月亮,然后从右边变亮慢慢增大,到了初十五满月后,又从右边慢慢变小,所以正确的图为B;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 ①月球的性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月相的变化就是月球形状的变化是错误的;
②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作月相,正确;
③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③错误;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正确;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当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 2021年度重磅天象之一——“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于2021年5月26日组团亮相 ,说明当然是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所以此位置是C;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当月球位于满月位置时,三个天体处于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但月球不在地影内);
当月球月相是新月时,三个天体处于一条直线,月球在中间。
【解答】农历六月十五,月相为满月,地球在中间,届时月球的位置将处于图中的c位置。
故选C。
13.【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月相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运动和二分二至日的划分,春分日是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夏至日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秋分日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冬至日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2.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初一)→娥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一凸月→满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残月一新月。
【解答】2022年4月16日位于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即图中的乙。
农历三月十六为满月。
故选C。
14.【答案】B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地月三者成一线月球在中央时的月相是新月,这一天会发生日食现象。日地月三者成一线地球在中央时的月相是满月,这一天会发生月食现象。太阳月球地球成直角三角形时,月球在地球的左边时的月相是下弦月。
【解答】
A、月球在A位置时月球在中间的月相是新月,A不符合题意。
B、月球在B位置时的月相是下弦月,B符合题意。
C、月球在A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现象,C不符合题意。
D、日食出现在图中A位置,月球在B位置时不可能出现日食现象,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15.【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解答】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且月球会绕地球运动,再加上月球相对地球、太阳位置的变化,所以出现了月相的变化。
故选C。
16.【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新月,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上弦月和下弦月。
【解答】根据图示,大潮时日、地、月三者共线,且月球位于中间,故此时应为新月;
小潮时日、地、月三者互相垂直,且根据太阳的位置月球的亮面朝右应为上弦月,故本题①③都正确;
故选C。
17.【答案】丙;①;C
【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
①②每年3月21日前后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每年6月22日前后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每年9月23日前后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③每月农历初一的月相是新月,初七初八的月相是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月相是满月,廿二廿三是下弦月,图中ABCD四个月相分别是下弦月、满月、上弦月、蛾眉月。
【解答】
①甲乙丙丁四个位置分别处于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②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③当天为农历初九,月相接近上弦月,所以是C。
18.【答案】(1)A
(2)乙;②③
【知识点】月相;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解答】(1)银河系包含了太阳系,太阳系包含了地月系,所以他们的关系是层层包含,所以A正确;
(2)①金星满月是是指日,地,金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太阳在中间,地球上的人看金星,看到的就好像满月;所以如图a中的乙位置;
② 在观察金星相位时,使用装有巴德膜的望远镜可避免人眼被太阳的强光损伤。其原理如图(b)所示:大部分光在巴德膜表面发生反射,所以应该在②和③处观察金星;
故答案为:(1)A (2)乙、②③
19.【答案】N;P;M;O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A是下弦月(时间为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B是新月(朔月,时间为农历初一),C是满月(望月,时间为农历十五);D是上弦月(时间为农历的初七、初八);
【解答】A是下弦月,左半边亮,日地月的排列位置图如N;
B是新月,整夜不见月亮,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如图P;
C是满月,整夜可见月亮,此时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如图M;
D是上弦月,右半边亮,此时太阳位于地球的右边,月球位于地球的正上方,三者呈现90°,如图O;
故答案为:N;P;M;O
20.【答案】(1)新月;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2)
(3)29.53;朔望月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1)a处的月相新月;农历日期初一。b处的月相上弦月;农历日期初七,初八。c处的月相满月;农历日期十五、十六。d处的月相下弦月;农历日期二十二、二十三。
(2)
(3)从农历初一的新月(又称朔月)到满月(又称望月)再到新月(朔月)是一个月,时间为29.53天,也是一个月相变化的周期,称为朔望月;
故答案为:(1)新月、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2)
(3)29.53、朔望月
21.【答案】清晨;下弦月
【知识点】地球自转;月相
【解析】【分析】根据上弦月和下弦月出现的时间和月相特征切入解答即可。
【解答】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日出黎明前才出现,清晨时的月相即图中的月相为下弦月。
故图中人所在位置的时间是清晨,看到的月相为下弦月。
22.【答案】(1)C;月食
(2)B;西
(3)日食;月食
(4)农历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地球公转;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月相的成因规律,月食、日食对应的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天文潮汐的大、小潮与日、地、月的位置关系等。根据图中日、地、月的位置关系;A位置日、地、月三者共线,且月球位于中间,则应为新月,根据月球运动方向,B应为上弦月,C为满月,D为下弦月。
【解答】(1)月球公转到图中C点时是农历十五,此时可能发生月食。
(2)月球公转到图中B点时为上弦月,月面朝西。
(3)假如月球是透明的,肯定不会出现日食现象,而月食现象还是会发生的。
(4)月相变化的周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我们现今沿用的农历就是利用月相的周期变化制定的。
23.【答案】(1)下弦月;新月;满月;上弦月
(2)BDCA
(3)N;P;M;O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熟练掌握月相变化规律,是回答此题的关键,养成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将所学知识融入地图中的习惯。
【解答】(1)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故A.下弦月;B.新月;C.满月;D.上弦月。
(2)月相变化的顺序 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峨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在一个农历月中,上述月相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BDCA。
(3)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日地月三者位置成直角,上弦月时月球在地日连线的上方,下弦月时月球在地日连线的下方。新月与满月时,日地月成一直线,其中新月时月球在地球之间,满月时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中间。
分析可知,A为下弦月,此时月球在日地连线下方,对应图N;
B为新月,此时日地月在一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对应图P;
C为满月,此时日地月在一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对应图M;
D为上弦月,此时月球在日地连线上方,对应图O。
故答案为:N;P;M;O。
24.【答案】圆缺形态;不发光、不透明;太阳、月球和地球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是指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解答】月相是指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月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以及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25.【答案】29.53;朔望月;初一;十五;十六;上弦月;下弦月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初一)—娥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盈凸—满月(十五、十六) —亏凸—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解答】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 天,称为朔望月,每个月的朔为农历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农历的初七、初八为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为下弦月 。
26.【答案】(1)A
(2)b
(3)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解答】(1)由图中月相 可知,月球亮的部分是朝向西的,因此是上弦月,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故A符合题意;
(2)上弦月时,月球与地球和太阳不在同一直线上,即b点符合题意;
(3)地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而月球上不存在风力、流水冲刷等外力作用,所以月球上的月坑得以保留上千年;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3)C。
27.【答案】(1)D
(2)B
(3)A;B;E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月相
【解析】【分析】A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左右;B是春分日,时间是3月22日左右;C是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左右;D是秋分日,时间是9月22日左右;
【解答】(1)甲图中的月亮左半边亮,右半边暗,是下弦月,发生在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
(2)B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间为6月22日左右;所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B;
(3)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A. 当前被人们认同的理论今后可能会被另一种理论取代 ;B. 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需要借助观察、测量等科学方法 ;E.技术的进步会促进科学的发展;
故答案为:(1)D(2)B(3)ABE
28.【答案】(1)BC;D
(2)解:G=mg月=(15440kg+80kg×2)×(10N/Kg×1/6)=26000N
∵登月舱处于悬停状态,所以二力平衡
∴F反推力=G=26000N
答:反推发动机要保持26000牛的反推力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地球公转;月相
【解析】【分析】(1)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秋分日 (9月23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据此对照图片解题即可。
(2)根据重力公式求出登月舱所受的重力, 登月舱处于悬停状态,所以二力平衡,再求出反推发动机的反推力。
【解答】(1)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由以上资料可知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七)安全地着陆在月球上,因此 夏至过后,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时的日期为秋分,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七)未到秋分日 (9月23日), 故在人类的首次登月的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BC之间,每月初七、八为上弦月,D为上弦月,故当天月相是图丙中的D。
(2)G=mg月=(15440kg+80kg×2)×(10N/Kg×1/6)=26000N
∵登月舱处于悬停状态,所以二力平衡
∴F反推力=G=26000N
故答案为:(1)BC;D(2)反推发动机要保持26000牛的反推力
1 / 1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节月相
一、单选题
1.(2023七下·柯桥期末)观测者站在地面观察某天文现象,当时太阳、月球、地球的关系如图所示。对于观测者当时看到的天文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月球位于②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
B.当月球位于③位置时可能出现满月
C.当月球再次回到①位置时,至少需要1年
D.当月球位于④位置时可看到月亮背面景物
【答案】A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
A、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B、每月农历初一的月相是新月,初七初八的月相是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月相是满月,廿二廿三是下弦月。
C、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 天,称为朔望月。
D、月相虽有圆缺变化,但月面面貌本身却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背面的。
【解答】
A、发生日食时,月球挡住照向地球的太阳光,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且月球在中间,因此图中②位置可能出现日食,故A正确;
B、满月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因此图中④位置会出现满月,故B错误;
C、当月球再次回到①位置时,至少需要1个农历月,故C错误;
D、由于月球绕地公转周期与其自转周期相同,月球始终以同一面面相地球,在地球上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2023七下·平湖期末)2023年2月22日,天空出现了”金星伴月”现象,当天是农历二月初三,则这天观测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一个月中月相变化的规律是: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右半球亮,称为上弦月。在农历每月十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因而在地球上能看见整个月亮,称为满月或望。在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左半球亮,称为下弦月。
【解答】A.农历二月初三,在新月和上弦月之间,所以应该是右边亮,故A错误;
B.农历二月初三,在新月和上弦月之间,所以应该是右边亮,故B错误;
C.“金星伴月”,金星在月球的西侧,故C正确;
D.“金星伴月”,金星在月球的西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3七下·丽水期末)2023年4月5日(农历闰二月十五)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日子。这一天的月相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农历初一为新月;农历初七、初八为上弦月;农历十五为满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为下弦月
【解答】A.图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故A错误;
B.图为满月,时间为农历十五,故B正确;
C.图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初八,故C错误;
D.图为新月,时间为农历初一,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2023七下·丽水期末)科学实验中常用到各种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模型法、模拟实验法等。以下用到转换法的是( )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C.用海绵的凹陷程度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D.用一半涂黑的白色小球代替月球研究月相变化
【答案】C
【知识点】种子的萌发;力的作用效果;月相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就是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物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为了明确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往往需要先控制其它的另几个因素不影响被研究的物理量的方法;建立模型法就是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运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摒弃次要条件,突出主要因素,从而方便对物体本质的研究;转换法是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A. 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错误;
B.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B错误;
C.用海绵的凹陷程度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的是转换法,故C正确;
D. 用一半涂黑的白色小球代替月球研究月相变化,采用是模拟实验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2023七下·婺城期末)今年6月2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根据甲中的月相(阴影线表示暗部)示意图和图乙的月球运行轨道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代表的月相是上弦月
B.端午节这一天的月相最接近图甲中的④
C.月球运行到图乙中b位置时可以看到接近图甲中③月相
D.月球运行到图乙中c位置时可以看到接近图甲中②月相
【答案】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a是满月,时间为农历的十五、十六;b是上弦月(右半边亮),时间为农历的初七、初八;c是新月,时间为农历初一;d是下弦月(左半边亮),时间为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
【解答】A. 图甲中①代表的月相是下弦月,A错误;
B. 端午节时间为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月相最接近图甲中的③上弦月,B错误;
C. 月球运行到图乙中b位置时可以看到接近图甲中③月相,C正确;
D. 月球运行到图乙中c位置时可以看到接近图甲中④月相,D错误;
故答案为:C
6.(2023七下·新昌期末)流程图有利于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下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
A.卵细胞排出体外的过程:卵巢→子宫→输卵管→阴道
B.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
C.人的生长过程:婴幼儿期→少年期→成年期→青春期→老年期
D.月相变化过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月相
【解析】【分析】卵细胞排出体外的过程: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胚胎→胎儿;人的生长过程: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月相变化过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解答】A. 卵细胞排出体外的过程: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A错误;
B. 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胚胎→胎儿,B错误;
C. 人的生长过程: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C错误;
D. 月相变化过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3七下·新昌期末)2022年1月6日(农历腊月初四),我国的”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行驶里程达到1003.9米,这是人类在月面上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下列关于月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月球表面有月坑
B.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C.当天晚上,月球运行到图中的d位置
D.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出现月食现象
【答案】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相是新月,月亮整夜不见,在农历的初一,可能发生日食现象;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相是满月,月亮整夜可见,在农历的十五或十六,可能发生月食现象;
【解答】 A. 月球表面有月坑,A正确;
B.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B正确;
C. 当天晚上,月球运行到图中的d位置,属于接近上弦月,C正确;
D.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相是新月,月亮整夜不见,在农历的初一,可能发生日食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D.
8.小金在观看2017年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时,有一期的飞花令的主题字是“月”,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以下含“月”诗词。其中与下图所示月相对应的诗词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
【答案】A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当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从图中可见,此时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所以对应的月诗词是A;
故答案为:A.
9.下列能表示一次完整月相过程的是( )
A.A→B→C→D→E→F→G→H→A B.E→A→G→B→F→C→H→D→E
C.F→A→G→B→F→C→H→D→F D.E→D→H→C→F→B→G→A→E
【答案】B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做月相,从初一的新月开始,新月整夜不见月亮,然后从右边变亮慢慢增大,到了初十五满月后,又从右边慢慢变小,所以正确的图为B;
故答案为:B.
10.下列关于月相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月相的变化就是月球形状的变化
②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作月相
③月相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
A.① B.②③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D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 ①月球的性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月相的变化就是月球形状的变化是错误的;
②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作月相,正确;
③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③错误;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正确;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1年度重磅天象之一——“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于2021年5月26日组团亮相,当晚月球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
A. 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当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 2021年度重磅天象之一——“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于2021年5月26日组团亮相 ,说明当然是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所以此位置是C;
故答案为:C.
12.(2022七下·嘉兴期末)“超级月亮”是满月且月球最接近地球时的月相,今年超级月亮将发生在7月13日(农历六月十五)。如图表示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届时月球的位置将处于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当月球位于满月位置时,三个天体处于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但月球不在地影内);
当月球月相是新月时,三个天体处于一条直线,月球在中间。
【解答】农历六月十五,月相为满月,地球在中间,届时月球的位置将处于图中的c位置。
故选C。
13.(2022七下·嘉兴月考)2022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十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当天地球大约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当晚的月相是( )
A.甲、A B.丙、D C.乙、D D.丁、B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月相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运动和二分二至日的划分,春分日是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夏至日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秋分日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冬至日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2.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初一)→娥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一凸月→满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残月一新月。
【解答】2022年4月16日位于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即图中的乙。
农历三月十六为满月。
故选C。
14.(2023七下·拱墅期末)太阳、地球和月球在某两天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则( )
A.月球在A位置时的月相是满月
B.月球在B位置时的月相是下弦月
C.月球在A位置时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D.月球在B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答案】B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地月三者成一线月球在中央时的月相是新月,这一天会发生日食现象。日地月三者成一线地球在中央时的月相是满月,这一天会发生月食现象。太阳月球地球成直角三角形时,月球在地球的左边时的月相是下弦月。
【解答】
A、月球在A位置时月球在中间的月相是新月,A不符合题意。
B、月球在B位置时的月相是下弦月,B符合题意。
C、月球在A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现象,C不符合题意。
D、日食出现在图中A位置,月球在B位置时不可能出现日食现象,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15.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是( )
①月球是一个球体②月球本身不发光③月球绕地球运动④月球相对地球、太阳位置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解答】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且月球会绕地球运动,再加上月球相对地球、太阳位置的变化,所以出现了月相的变化。
故选C。
16.读图,有关大潮、小潮出现日期的月相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新月
②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满月
③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上弦月
④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下弦月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新月,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上弦月和下弦月。
【解答】根据图示,大潮时日、地、月三者共线,且月球位于中间,故此时应为新月;
小潮时日、地、月三者互相垂直,且根据太阳的位置月球的亮面朝右应为上弦月,故本题①③都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7.(2023七下·柯桥期末)第19届亚运会将在2023年9月2至10月8日举行,开幕当天农历初九,恰逢”秋分”,地球公转位置在图Ⅰ中 ;当天绍兴的是昼夜长短情况如图Ⅱ中 所示,当天的月相最接近图Ⅲ中的 。
【答案】丙;①;C
【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
①②每年3月21日前后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每年6月22日前后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每年9月23日前后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③每月农历初一的月相是新月,初七初八的月相是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月相是满月,廿二廿三是下弦月,图中ABCD四个月相分别是下弦月、满月、上弦月、蛾眉月。
【解答】
①甲乙丙丁四个位置分别处于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②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③当天为农历初九,月相接近上弦月,所以是C。
18.(2023七下·金华期末)浩瀚的宇宙中有各种不同的天体。天体又组成了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1)图中的大圆、中圆、小圆分别表示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是 。
(2)从地球上看,金星也具有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相位变化),而且相位变化与月球相似。
①某研究人员利用仪器观察到金星“满月月相”,此时金星的位置应该在图(a)中 处;
②在观察金星相位时,使用装有巴德膜的望远镜可避免人眼被太阳的强光损伤。其原理如图(b)所示:大部分光在巴德膜表面发生反射 处观察金星(选填序号)。
【答案】(1)A
(2)乙;②③
【知识点】月相;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解答】(1)银河系包含了太阳系,太阳系包含了地月系,所以他们的关系是层层包含,所以A正确;
(2)①金星满月是是指日,地,金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太阳在中间,地球上的人看金星,看到的就好像满月;所以如图a中的乙位置;
② 在观察金星相位时,使用装有巴德膜的望远镜可避免人眼被太阳的强光损伤。其原理如图(b)所示:大部分光在巴德膜表面发生反射,所以应该在②和③处观察金星;
故答案为:(1)A (2)乙、②③
19.读月相示意图(阴影线表示暗部),回答问题。
图甲所示月相与图乙中的日、地、月位置关系一一对应,请在横线中填出:
A— 。 B— 。
C— 。 D— 。
【答案】N;P;M;O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A是下弦月(时间为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B是新月(朔月,时间为农历初一),C是满月(望月,时间为农历十五);D是上弦月(时间为农历的初七、初八);
【解答】A是下弦月,左半边亮,日地月的排列位置图如N;
B是新月,整夜不见月亮,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如图P;
C是满月,整夜可见月亮,此时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如图M;
D是上弦月,右半边亮,此时太阳位于地球的右边,月球位于地球的正上方,三者呈现90°,如图O;
故答案为:N;P;M;O
20.读月球运行轨道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a、b、c、d处所观测到的月相及相应的农历日期:
a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b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c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d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2)在图中a、b、c、d处所示的月球旁边绘出相应的月相(用阴影线表示暗部)。
(3)月球由a处出发,经过b、c、d,然后又回到a处所需的时间约为 天,也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称为 。
【答案】(1)新月;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2)
(3)29.53;朔望月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1)a处的月相新月;农历日期初一。b处的月相上弦月;农历日期初七,初八。c处的月相满月;农历日期十五、十六。d处的月相下弦月;农历日期二十二、二十三。
(2)
(3)从农历初一的新月(又称朔月)到满月(又称望月)再到新月(朔月)是一个月,时间为29.53天,也是一个月相变化的周期,称为朔望月;
故答案为:(1)新月、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2)
(3)29.53、朔望月
21.(2022七下·柯桥期末)如图为阳光照射地球、月球的示意图。图中人所在位置的时间是 (填“清晨”或“黄昏”),看到的月相为 。
【答案】清晨;下弦月
【知识点】地球自转;月相
【解析】【分析】根据上弦月和下弦月出现的时间和月相特征切入解答即可。
【解答】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日出黎明前才出现,清晨时的月相即图中的月相为下弦月。
故图中人所在位置的时间是清晨,看到的月相为下弦月。
22.读“地球、月球公转轨道图”,回答问题。
(1)月球公转到图中 点时是农历十五,此时可能发生 (天文现象)。
(2)月球公转到图中 点时为上弦月,月面朝 。
(3)假如月球是透明的,肯定不会出现 现象,而 现象还是会发生的。(均填“日食”或“月食”)
(4)月相变化的周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我们现今沿用的 就是利用月相的周期变化制定的。
【答案】(1)C;月食
(2)B;西
(3)日食;月食
(4)农历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地球公转;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月相的成因规律,月食、日食对应的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天文潮汐的大、小潮与日、地、月的位置关系等。根据图中日、地、月的位置关系;A位置日、地、月三者共线,且月球位于中间,则应为新月,根据月球运动方向,B应为上弦月,C为满月,D为下弦月。
【解答】(1)月球公转到图中C点时是农历十五,此时可能发生月食。
(2)月球公转到图中B点时为上弦月,月面朝西。
(3)假如月球是透明的,肯定不会出现日食现象,而月食现象还是会发生的。
(4)月相变化的周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我们现今沿用的农历就是利用月相的周期变化制定的。
23.读“月相示意图(阴影表示暗部)”,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所示月相的名称。
A. ;B. ;C. ;D. 。
(2)在一个农历月中,上述月相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填字母)。
(3)上图月相图与下图中的日、地、月位置关系一一对应,请在括号中填出。
A- ;B- ;C- ;D- 。
【答案】(1)下弦月;新月;满月;上弦月
(2)BDCA
(3)N;P;M;O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熟练掌握月相变化规律,是回答此题的关键,养成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将所学知识融入地图中的习惯。
【解答】(1)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故A.下弦月;B.新月;C.满月;D.上弦月。
(2)月相变化的顺序 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峨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在一个农历月中,上述月相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BDCA。
(3)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日地月三者位置成直角,上弦月时月球在地日连线的上方,下弦月时月球在地日连线的下方。新月与满月时,日地月成一直线,其中新月时月球在地球之间,满月时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中间。
分析可知,A为下弦月,此时月球在日地连线下方,对应图N;
B为新月,此时日地月在一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对应图P;
C为满月,此时日地月在一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对应图M;
D为上弦月,此时月球在日地连线上方,对应图O。
故答案为:N;P;M;O。
24.月相是指月球的各种 。月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月球本身 以及 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答案】圆缺形态;不发光、不透明;太阳、月球和地球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是指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解答】月相是指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月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以及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25.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 天,称为 ,每个月的朔为农历的 ,望为 或 ,农历的初七、初八为 ,二十二、二十三为 。
【答案】29.53;朔望月;初一;十五;十六;上弦月;下弦月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初一)—娥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盈凸—满月(十五、十六) —亏凸—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解答】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 天,称为朔望月,每个月的朔为农历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农历的初七、初八为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为下弦月 。
26.(2020七下·拱墅期末)轩轩同学在家观看了宫崎骏大师的一部治愈系电影《龙猫》,对其中的一幕场景印象特别深刻,如图甲,小月小梅和大小龙猫在枝头一起吹奏乐器,远处的月亮是那么的明亮。结合自己《月相》这一节课所学知识,她画出了一幅关于日-地-月运动和位置的草图(如图乙)并进行了分析:
(1)根据图甲分析可知,此时的月相和时间应该是( )
A.上弦月 上半夜 B.上弦月 下半夜
C.下弦月 上半夜 D.下弦月 下半夜
(2)当天月球应该处于图中的 位置(选填“a”、“b”、“c”、“d”)
(3)天体撞击月球留下来的坑,将在月球上保留上千年,其主要原因是( )
A.月球的引力没有地球大
B.月球的自转没有地球快
C.月球上没有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现象
D.月球内力作用微弱
【答案】(1)A
(2)b
(3)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解答】(1)由图中月相 可知,月球亮的部分是朝向西的,因此是上弦月,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故A符合题意;
(2)上弦月时,月球与地球和太阳不在同一直线上,即b点符合题意;
(3)地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而月球上不存在风力、流水冲刷等外力作用,所以月球上的月坑得以保留上千年;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3)C。
三、解答题
27.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①大约在公元140年,托勒密完善了地心说理论,并认为行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圆的。
②1543年,哥白尼通过观察和测量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并认为行星绕日运行的轨道是圆的。由于缺乏证据,日心说无法被大多数人接受。
③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通过对部分天体的“相”与月相进行比较研究,为日心说提供了证据。随着证据的增多,日心说逐渐被人们接受。
④开普勒通过对大量观测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从而修正了“行星沿圆形轨道运行”的理论。
(1)图甲为伽利略绘制的系列月相图中的一幅,其对应的月相是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2)节气的划分与地球绕日公转有关。如图乙,“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
(3)分析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多选)
A.当前被人们认同的理论今后可能会被另一种理论取代
B.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需要借助观察、测量等科学方法
C.只有完全正确的理论才是科学理论
D.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无法开展科学研究
E.技术的进步会促进科学的发展
【答案】(1)D
(2)B
(3)A;B;E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月相
【解析】【分析】A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左右;B是春分日,时间是3月22日左右;C是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左右;D是秋分日,时间是9月22日左右;
【解答】(1)甲图中的月亮左半边亮,右半边暗,是下弦月,发生在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
(2)B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间为6月22日左右;所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B;
(3)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A. 当前被人们认同的理论今后可能会被另一种理论取代 ;B. 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需要借助观察、测量等科学方法 ;E.技术的进步会促进科学的发展;
故答案为:(1)D(2)B(3)ABE
28.(2020七下·温岭期末)阅读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物体在月球上受的重力为地球上的1/6。
资料二: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从地球发射至月球轨道,然后两位宇航员再换乘质量为15440千克的登月舱,于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七)安全地着陆在月球上,实现了人类的首次登月。
(1)图甲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在人类的首次登月的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选填“AB”或“BC”或“CD”或“DE”),当天月相是图丙中的 。
(2)如图乙所示,在距离月表约30米高时,通过启动反推发动机,使登月舱处于悬停状态,以便选择一块平整的地方降落。已知宇航员的平均质量为80千克,当登月舱处于悬停状态时,反推发动机要提供多少牛的反推力?
【答案】(1)BC;D
(2)解:G=mg月=(15440kg+80kg×2)×(10N/Kg×1/6)=26000N
∵登月舱处于悬停状态,所以二力平衡
∴F反推力=G=26000N
答:反推发动机要保持26000牛的反推力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地球公转;月相
【解析】【分析】(1)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秋分日 (9月23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据此对照图片解题即可。
(2)根据重力公式求出登月舱所受的重力, 登月舱处于悬停状态,所以二力平衡,再求出反推发动机的反推力。
【解答】(1)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由以上资料可知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七)安全地着陆在月球上,因此 夏至过后,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时的日期为秋分,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七)未到秋分日 (9月23日), 故在人类的首次登月的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BC之间,每月初七、八为上弦月,D为上弦月,故当天月相是图丙中的D。
(2)G=mg月=(15440kg+80kg×2)×(10N/Kg×1/6)=26000N
∵登月舱处于悬停状态,所以二力平衡
∴F反推力=G=26000N
故答案为:(1)BC;D(2)反推发动机要保持26000牛的反推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