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05 18:2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回忆:春秋至宋朝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春秋战国秦朝西汉
汉武帝魏晋隋唐宋朝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新型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吸纳外来宗教佛教和中国土生土长道教的营养后,最终形成了精致完备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体系。
理学也是儒学又称道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形成,深化了传统儒学,巩固和凸显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产生了极其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影响广泛而久远的学说与思潮,其兴起、形成乃至确立、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归根到底则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以及文化形态密切相关,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第3课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以上四幅图反映了什么现象?探理学之源儒学危机 探理学之源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1)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2)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规范受到极大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稳定社会秩序;(3)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4)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5)魏晋至隋唐时期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宋 明 理 学程
颢程
颐朱
熹陆

渊王

仁程朱 理学陆王 心学 走理学之路理学的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
学。
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和的精神宋明儒学新发展①融合了佛道思想;②从新的角度(哲学)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使儒学更思辨化、理论化;③更强调伦理道德,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
统治;④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反省,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核心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怎样认识“理”朱熹王阳明“理”在哪儿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人伦者,天理也。
新儒学体系——理学新在何处?存天理,灭人欲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二、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
先有理后有物;(2)存天理,灭人欲;
伦理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就是天理(3)格物致知(认识论)
(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万物明白天理)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去人欲,存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通俗理解: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是永恒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移易的,是不可改变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要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遵从三纲五常,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天理”,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言行要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应绝对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万物明白天理)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程朱理学的影响 山西煤老板邢利斌“7000万嫁女”
为买IPAD2和苹果手机,17岁少年卖肾
炫富毒胶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格物致知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王阳明
名守仁浙江余姚人
(1472——1529)21岁格“竹子”37岁龙场“顿悟”“理”在我心中致良知
知行合一朱熹王阳明三、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1)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陆九渊)(2)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陆


学陆

渊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
(阳明心学)
(明代)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
鼓励奋发立志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小故事 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内容相同:★“纲常伦纪,即为天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
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清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
以小加大,以少陵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
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
诸?其为世道人心之害,尚可胜言哉!”

——《东华录》雍正朝寻理学之果寻理学之果“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寻理学之果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程朱理学本质上和辨证唯物主义没有区别。它“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这一点是不可能有疑问的。……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 寻理学之果 某些学者认为理学来自传统文化的儒家道义,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都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
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
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博理学之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名校校训博理学之长 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
已成功举办十年,10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颁奖典礼》的每一次播出都是举国上下难以平静
的时刻。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个
鲜活而富有热度的生命扑面而来。他们或因
舍生而忘死,崇高得让人感动;或因信诺而忠义,
真诚得让人感动;或因朴素而高贵,纯粹得让人
感动;或因善良而坚强,执着得让人感动;或因
大爱而无疆,无私得让人感动——100多位“感动
人物与群体”,跨过了年龄与性别的范畴,突破了
职业和地域的界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人的心灵丰碑上。博理学之长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四、程朱理学评价性质:
实质:
影响:以理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新儒学体系;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新儒学;政治:
思想:
文化教育:
民族性格特征:纲常名教束缚思想,扼杀人性。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注重气节、道德,重视人的主观意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结语 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仍然伴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它曾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发出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儒家文化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不仅是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答案】C(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反映,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答案】A(2014·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解析】“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见此时纂修族谱并非名门望族的特权,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C项正确;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带有森严的等级色彩,但是材料并未体现等级色彩,故D项错误。【答案】C(2014·全国大纲卷·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14)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材料的“□□”指的是( )
A.董仲舒  ?? B.朱熹???????
?? C.王阳明????????? D.李贽(2014·河南洛阳一模·4)(A卷)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014·四川省级重点中学高三12月联考·4)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
A.“知行合一” B.“人人同具良知”
C.“格物致知” D.“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2014·四川成都高三摸底·5)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沦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
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14)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材料的“□□”指的是( )
A.董仲舒  ?? B.朱熹???????
?? C.王阳明????????? D.李贽【解析】关键信息: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朱熹格物致知识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家,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干,故A项错误;C项是心学代表人物,主张致良知,故C项错误;李贽是明清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论方面不符合题干,故D项错误。【答案】B(2014·河南洛阳一模·4)(A卷)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解析】王阳明心学强调“发明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得救,因此两者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A项正确;中国没有受到教权束缚,故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不是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故C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没有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答案】A(2014·云南昆明高三第一次摸底·27)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 B.否定“明天理,去人欲”
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D.强调知行合一【解析】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为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为正确选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明天理,去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包含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