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①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佛山特色和革命文化。
②实施方式:避免单一讲授,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使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
6.C 7.D 8.①“我”真不相信刘大船的话,刘大船的父亲长期在水上,孩子的学费也没有交上,对家庭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会回来;②“我”不愿意相信刘大船的话,“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 9.①“我”的视角是少年的视角,叙事具有鲜明的少年思维特点。②文章从同辈人“我”的角度写“我”与刘大船的交往,更好地表现出“刘大船”的形象。③突出文章主题,更好地体现了少年们对父亲陪伴和父爱的渴望。④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使小说更真实可信。
10.DHL 11.B 12.C 13.(1)想削弱魏国军队(使魏国军队变弱),使韩国的权势得到增强,没有什么比朝见魏国更有效的。
(2)我私下认为这如同落入了井中说:“我将为你找火。” 14.①昭侯向申不害学习的原因是打算治理好国家的,同意他的请求会破坏申不害制定的法令,施行他定的法令就应拒绝他的请求。
②申不害曾经教昭侯要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现在却私下为他的堂兄请求官职,昭侯不知该怎么做才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人对韩桓惠王说:“昭鳌侯是一代明君,申不害是一代贤人。韩国与魏国是国力相当的国家,申不害与昭鳌侯手拿着玉圭去朝见魏王,他们并不是喜欢卑贱厌恶尊贵,也不是考虑不周、议事失策。申不害谋划此事时说:‘我们手拿玉圭去朝拜魏国,魏王一定会对韩国志得意满,必定会向天下诸侯用兵,消耗魏国的国力,这样魏国就衰败了。天下诸侯厌恶魏国必然侍奉韩国,这样我们虽在一人之下低头,却可以高居万人之上。想削弱魏国军队,使韩国的权势得到增强,没有什么比朝见魏国更有效的。’昭鳌侯听取意见并加以实行,他是一个明君;申不害认真考虑问题,并说出来,他是一个忠臣。
“现在的韩国比原来的韩国弱小,而现在的秦国却比原来的秦国强大。如今秦王有魏王那样的野心,而大王和大臣们却不侍奉秦国来安定韩国,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如昭鳌侯英明,而大王的大臣们的忠贞也不如申不害。
“从前,秦穆公在韩原打了一次胜仗,就使秦国称霸西方;晋文公在城濮打了一次胜仗就平定了天下,这都是依靠一次胜利就建立了威权,使自己在天下成就功名。如今秦国连续几代强盛,大的胜仗用千来计数,小的胜仗用百来计数,取得大胜仗没有称王,获得小的胜利也没有称霸。没有确立什么尊贵的名分,制定法令没有得到推行,秦国终年发动战争,并不全是为了求得国君的尊贵或在天下成名。从前先王进行的攻伐,有的是为名声,有的是为实利。为名声的,就要瓦解对方的斗志;为实利的,就要攻取土地、掠夺人口。
“过去,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人被打得大败,退守在会稽山上。吴国人攻入越国后,按户安抚越国百姓。越王派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请求让男子做奴隶,女子做侍妾,自己亲自拿着禽鸟作为见面礼,跟随在管事人的身后。吴国人果真听信了他们的话,同越国讲和却没有订下盟约,这就是为了瓦解他们的斗志。在这以后,越国与吴国开战,吴国人被打得大败,也请求让男子做奴隶,让女子做侍妾,反过来用越国人侍奉吴国人的礼节侍奉越国人,越国人没有接受,于是灭亡了吴国,生擒了夫差,这是为了攻取土地、掠夺人口。现在您要瓦解秦国的斗志,应该让自己像吴国一样;您想攻取秦国土地、得到秦国的人口,应该使自己像越国一样。如果攻取土地、夺取人口赶不上越国,瓦解敌人斗志赶不上吴国,君臣上下、年少年长的、富贵贫贱的都高喊称王称霸的事业已经成功,我私下认为这如同落入了井中说:‘我将为你找火。’”
材料二:
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一脸不高兴。韩昭侯说:“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现在我是同意你的请求来破坏你制定的法令呢,还是施行你定的法令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导我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该听取哪种意见呢?”申不害于是离席请罪说:“您真是我期望效力的贤明君主!”
15.B 16.①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对读书的渴望。赞美对方虽隐于山中,但因书多而为富有公子,自己身在仕途,是腹内空虚的小儒。两者对比,表达了对读书的渴望。
②用谦虚的口吻、幽默的语言,委婉表达借书的渴望。诗人说可以为对方掌管藏书楼的钥匙,整理签题、清扫蠹虫,谦虚幽默,表达委婉。
17.(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 ①每况愈下②高枕无忧③善始善终
A
B
21.(示例)①既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②周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③为儿童提供适儿化配套(每空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2.(示例)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所以我们要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2分,“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2分,表述为因果关系1分;语句不通畅,出现语病或超出字数酌情扣分,意对即可)
23.【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试题由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城市“口袋公园”,引出精神“口袋公园”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阐释。审题时,要重点关注试题材料中的“放松心情的空间”“思想家园”“精神领地”等关键信息,从而锁定自己的立意。
【参考立意】
(1)我们需要精神“口袋公园”;
(2)在荒芜的空地上建设“口袋公园”;
(3)用精神“口袋公园”来填补思想的空间;
(4)用“口袋公园”去除精神“死角”;
(5)让精神在“口袋公园”栖息。
……
【范文】:
构建精神高地,留存心灵空间
口袋公园,方寸之间,构筑群众心灵家园,涵养生态良好空间。恰如你我之精神花园,蘅芜清芬,枝叶扶苏。于星奔川骛的物质加速时代,憬然有悟一言:构建精神高地,留存心灵空间。“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此为儒家士子求学路途中的闲情逸致、心灵高地,终令莘莘学子含英咀华,各有所成。青年之你我亦当如此行之,守之,成之。
精砺能甘,纷华不染。构建精神高地,自当怀瑾握瑜;抛却沽名钓誉,自当他日卧龙终得雨。
忆历史烟云,戴复古秉持“朝夕置身书卷间,纷华满眼几曾看”之精神;宋濂似古人“坐对韦编灯动壁,夜半高歌雪压庐”,着温袍敝衣而无慕艳意;揆诸当下风采,“火车自习室”生动诠释了物质时代的静心底色,留下一抹靓丽的醉人风景;林清玄来如微雨,去似微尘,终锤炼其文如风行水上,似白云出岫,却不慕浮华利禄,专心写作。前人之行,今者之鉴,与其小人长戚戚,不如似谦谦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构建精神花园。我喜我生,独丁斯时。构建精神高地,自当静心韬藏,暗然而日章也,方至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如珩,羽衣昱耀。且看“钟鼎山林不是梦,人间宠辱休惊”,谢玄心怀青山佳夕而释然;且观嵇康于现实中深陷桎梏,于是他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一曲《广陵散》卒以显志;“东观续史,赋颂并娴”之班昭承父兄之意,续《汉书》之心不改;张有利孜孜不倦,巧手修古建,于斗拱飞檐间,于放松精神中铺就人生亮丽底色。由此,你我当温如其玉,外方而内自有润泽。
心有繁花,蝶香自来。构建精神高地,自当励行笃志,不偏不倚,方有陌上繁花开、暗香蝶自来。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且观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恪守心中准则;李太白“戒得长天青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留存心灵空间;时代苍旻下,白先勇创作青春版《牡丹亭》,展现其对传统昆曲文化的情有独钟,这是他放松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之地。于此,你我当在无数小人之徒抛下了责任、坍塌了家国感之际,构建一块自己的精神花园,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试纸粘墨香,金笔下千言。笔蕴至情,胸凝浩气。你为我自当构建精神高地,留存心灵空间,方可于荣荣枯枯的人生栈道上一展清声。沛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
表1 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 人数 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193 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125 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55 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 42 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 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
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
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
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 )(3分)
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
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
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
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
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B.课程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C.课程实施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D.课程实施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佛山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疹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水运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我老汉儿在水上。”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在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体育老师按住他才成功打了针,这是我瞧不起刘大船的原因。
B.“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打针时完全不怕,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他对父亲回来一事非常兴奋和期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为刘大船的出场做了铺垫。
B.文中“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情景。
C.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本文以回忆引入叙事,情节跌宕起伏,叙事节奏快,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百合花》类似。
8.“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或谓郑王①曰;“昭釐侯,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士也。韩与魏敌侔②之国也,申不害与昭釐侯执圭而见梁君,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申不害之计事曰:‘我执圭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昭釐侯听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虑事而言之,忠臣也。
“今之韩弱于始之韩,而今之秦强于始之秦。今秦有梁君之心矣,而王与诸臣不事为尊秦以定韩者,臣窃以为王之明为不如昭釐侯,而王之诸臣忠莫如申不害也。
“昔者,穆公一胜于韩原而霸西州,晋文公一胜于城濮而定天下,此以一胜立尊名,成功名于天下。今秦数世强矣,大胜以千数,次胜以百数,大之不王,小之不霸。尊名无所立,制令无所行,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主尊成名于天下也。昔先王之攻,有为名者,有为实者。为名者攻其心,为实者攻其形。
“昔者,吴与越战,越人大败,保于会稽之上。吴人入越而户抚之。越王使大夫种行成于吴,请男为臣,女为妾,身执禽③而随诸御,吴人果听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其后越与吴战,吴人大败,亦请男为臣,女为妾,反以越事吴之礼事越,越人不听也,遂残吴国而禽夫差,此攻其形者也。攻其心乎宜使如吴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吴,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毕呼霸王,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选自《战国策·韩策三》,有删改)
材料二:
申子④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
【注】①郑王:指韩桓惠王。②侔:指齐等,等同。③执禽:手拿着禽鸟来朝见,表示臣服。④申子:指申不害。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攻A其B心C乎D宜E使F如G吴H攻I其J形K乎L宜M使N如O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非好卑而恶尊也”与“年十七,好古文”(《师说》)中的“好”含义相同。
B.“申不害之计事曰”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事”含义相同。
C.“成功名于天下”与“而寒于水”(《劝学》)中的“于”含义不同。
D.“从”指堂房亲属,“从兄”指堂兄,类似的还有“从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不害认为手拿玉圭去朝拜魏国,魏王一定会因自傲向天下诸侯用兵,从而可以消耗魏国的国力,魏国就会衰败。
B.昭鳌侯能听取申不害的意见并加以实行,可谓是一个明君;申不害能认真考虑问题并说出来,也是一个忠臣。
C.从前秦穆公和晋文公都是依靠一次胜利就建立了威权;现在秦国发动了多次战争而不称王称霸,是因为没有名利之心。
D.桓惠王要瓦解秦国的斗志就应学习吴国,想攻取秦国土地、得到秦国的人口就应学习越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2)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14.韩昭侯为什么拒绝申不害的请求?请根据文本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元翁从王夔玉借书
黄庭坚
为吏三年弄文墨,草莱心径失耕锄。
常思天下无双祖【注】,得读人间未见书。
公子藏山真富有,小儒扪腹正空虚。
何时管钥入吾手,为理签题扑蠹鱼。
【注】无双祖:禅师名,诗人曾随其学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随好友元翁拜访高士王夔玉,并依元翁所作之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下了此诗。
B.在第一句中,诗人自言为官多年,忙于处理公务,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C.诗人说自己无暇读书,心径长满荒草,为写羡慕王家藏书丰富、渴望借书做铺垫。
D.诗人用“常思”“得读”二词,表达了自己对无双祖和曾经读书生活的深切怀念。
16.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读书、借书的渴望的?请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写由于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仇。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互相倾诉的悲哀。
(3)杜甫《客至》中“ , ”两句描写居住地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生有两极。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既为底线,自然不容侵犯,事关原则。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 ① 。
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 )。将目光放在远方的极限,也不能 ② 。倘若一个人眼里只有远方与理想,一味高歌猛进,容易流于肤浅,失之于功利。因为眼里只有前方的人,前方也就成了一面筛子。筛去不利于远行的,或无益于前进的,哪怕其中不乏情比金坚的可贵;留下了于己有用的,就算抹去初心,委曲求全,也照样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
往后,是底线;往前,是极限。不同的方向,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底线,对应的是一个人的过往。极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人有两极,前行不忘后顾,这便是了③ 。
18、请在横线上填上成语。(3分)
19 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 “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C. 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D. 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物质奖励,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20. 插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句话是( )(3分)
A、极限永远在远方 B、这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
C、着眼极限的人不在少数 D、底线容易突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口袋公园,顾名思义,指那些规模较小、形状多样,能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 ① ,也为群众活动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园绿化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提出更多需求,这些选址灵活、因地制宜的口袋公园正好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口袋公园虽小,却能“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
口袋公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施配备、设计风格,都要充分考虑 ② ,如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 ③ ,为上班一族提供更多户外休息区等。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景观设计上,也可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元素,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等。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简洁,不超过3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城市“口袋公园”,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居民的精神领地。尤其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片放松心情的空间。所以,及时修建城市“口袋公园”,使之成为居民的思想家园,显得越来越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