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学案(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6.4.1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学案(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2-22 13:16: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4 平面向量的应用
6.4.1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学习指导 核心素养
1.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体会向量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利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考点一 平面几何中的垂直问题
 如图所示,
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求证:AF⊥DE.
【证明】 方法一:设=a,=b,
则|a|=|b|,a·b=0,
又=+=-a+b,
=+=b+a,
所以·=·=-a2-a·b+b2=-|a|2+|b|2=0.
故⊥,即AF⊥DE.
方法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A(0,0),D(0,2),E(1,0),F(2,1),=(2,1),=(1,-2).
因为·=(2,1)·(1,-2)=2-2=0,
所以⊥,即AF⊥DE.
利用向量解决垂直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方法:对于线段的垂直问题,可以联想到两个向量垂直的条件,即向量的数量积为0.
(2)途径:可以考虑利用基底表示向量,也可以考虑坐标的形式.
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CDA=∠DAB=90°,CD=DA=AB,求证:AC⊥BC.
证明:因为∠CDA=∠DAB=90°,AB∥CD,CD=DA=AB,
故可设=e1,=e2,|e1|=|e2|,则=2e2,
所以=+=e1+e2,
=-=(e1+e2)-2e2=e1-e2,
从而·=(e1+e2)·(e1-e2)=e-e=|e1|2-|e2|2=0,所以⊥,即AC⊥BC.
考点二 平面几何中的平行(或共线)问题
 在直角梯形ABCD中,AD⊥AB,AB=2AD=2CD,过点C作CE⊥AB于点E,M为CE的中点,用向量的方法证明:
(1)DE∥BC;
(2)D,M,B三点共线.
【证明】 如图,以点E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EC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令||=1,
则||=1,||=2.
因为CE⊥AB,AD=DC,
所以四边形AECD为正方形.
所以各点的坐标分别为E(0,0),B(1,0),C(0,1),D(-1,1),A(-1,0).
(1)因为=(-1,1)-(0,0)=(-1,1),
=(0,1)-(1,0)=(-1,1).
所以=,所以∥.
因为B,C,D三点不共线,所以DE∥BC.
(2)连接MB,MD.
因为M为CE的中点,所以M,
所以=(-1,1)-=,
=(1,0)-=.
所以=-,所以∥.
因为MD与MB有公共点M,所以D,M,B三点共线.
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步骤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DE=AB,DF=DB,求证:A,E,F三点共线.
证明:因为DE=AB,DF=DB,
所以=,==.
于是=-=-
=+==-,因此∥,
又因为,有公共点F,所以A,E,F三点共线.
考点三 平面几何中的长度与夹角问题
 
如图所示,在△ABC中,∠BAC=120°,AB=AC=3,点D在线段BC上,且DC=2BD.求:
(1)AD的长;
(2)∠DAC的大小.
【解】 (1)设=a,=b,
则=+=+=+(-)
=+=a+b.
所以AD2=2==a2+2×a·b+b2=×9+2××3×3×cos 120°+×9=3.所以AD=.
(2)设∠DAC=θ,则向量与的夹角为θ.
因为cos θ==
===0.
所以θ=90°,即∠DAC=90°.
用向量法求角度的策略
(1)将要求的角转化为两向量的夹角,再使用基底法或坐标法求出该夹角的余弦值,然后求出该夹角,再转化为实际问题中的角即可.
(2)要注意,两向量夹角和要求角的关系.
已知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1,点D,E分别为AB,BC的中点,则cos ∠DOE=________.
解析:以OA,OC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由题意知,=,=,故cos ∠DOE=
==.
答案:
1.在△ABC中,若(+)·(-)=0,则△ABC(  )
A.是正三角形 B.是直角三角形
C.是等腰三角形 D.形状无法确定
解析:选C.(+)·(-)=2-2=0,即||=||,所以CA=CB,则△ABC是等腰三角形.
2.在四边形ABCD中,若=(1,3),=(-6,2),则该四边形的面积为(  )
A. B.2
C.5 D.10
解析:选D.因为·=0,所以AC⊥BD.所以四边形ABCD的面积S=||||=××2=10.
3.如图所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CB中,∠ACB=90°,CA=CB,D为BC的中点,E是AB上的一点,且AE=2EB.求证:AD⊥CE.
证明:·=(+)·(+)
=·
=·
=·
=-||2+||2.
因为CA=CB,
所以-||2+||2=0,
故AD⊥CE.
[A 基础达标]
1.在四边形ABCD中,若+=0,·=0,则四边形ABCD为(  )
A.平行四边形 B.矩形
C.等腰梯形 D.菱形
解析:选B.因为+=0,所以=,
因此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0,
所以⊥,故四边形ABCD为矩形.
2.已知点A(-2,-3),B(19,4),C(-1,-6),则△ABC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选C.=(19,4)-(-2,-3)=(21,7),=(-1,-6)-(-2,-3)=(1,-3),·=21-21=0,所以⊥,则∠A=90°,又||≠||,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
3.在Rt△ABC中,∠ABC=90°,AB=8,BC=6,D为AC的中点,则cos ∠BDC=(  )
A.- B.
C.0 D.
解析:选B.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B(0,0),A(0,8),C(6,0),D(3,4),所以=(-3,-4),=(3,-4).又∠BDC为,的夹角,所以cos ∠BDC===.
4.已知A,B,C,D四点的坐标分别为(1,0),(4,3),(2,4),(0,2),则此四边形为________.
解析:因为=(3,3),=(-2,-2),所以=-,所以与共线.又||≠||,所以该四边形为梯形.
答案:梯形
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1,∠BAD=60°,E为CD的中点,若·=1,则AB的长为________.
解析:如图,·=(+)·(+)=(+)·=||2+||||cos 60°-||2=1+||-||2=1.所以||=,即AB=.
答案:
6.在△ABC中,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AM=2MB,AN=2NC.求证:MN∥BC.
证明:设=a,=b.
则=-=b-a.
又AM=2MB,AN=2NC.
所以=a,=b.
在△AMN中,=-=(b-a),
所以=,
即与共线,故MN∥BC.
[B 能力提升]
7.已知△ABC满足2=·+·+·,则△ABC是(  )
A.等边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解析:选C.由题意知,·(-)+·(-)=0,即·+·=0,
即·=0,则⊥,故△ABC为直角三角形.
8.若点M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且满足3--=0,则△ABM与△ABC的面积之比为(  )
A.1∶2 B.1∶3
C.1∶4 D.2∶5
解析:选B.如图,D为BC的中点,
则=(+).
因为3--=0,
所以3=2,所以=,
所以S△ABM=S△ABD=S△ABC.
9.在△ABC中,设2-2=2·,那么动点M形成的图形必通过△ABC的________心.(填“内”“外”或“重”)
解析:假设BC的中点是O,则2-2=(+)·(-)=2·=2·,
即(-)·=·=0,所以⊥,
所以动点M在线段BC的中垂线上,所以动点M形成的图形必通过△ABC的外心.
答案:外
10.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是对角线DB上的一点(不包括端点),E,F分别在边BC,DC上,且四边形PFCE是矩形,试用向量方法证明:PA=EF.
证明: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
DP=λ(0<λ<),
以D为坐标原点,DC,DA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图略),
则A(0,1),P,E,F,
所以=,=,
所以||=
= ,
||= = ,
所以||=||,所以PA=EF.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4 平面向量的应用
6.4.1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学习指导 核心素养
1.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体会向量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利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考点一 平面几何中的垂直问题
 如图所示,
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求证:AF⊥DE.
利用向量解决垂直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方法:对于线段的垂直问题,可以联想到两个向量垂直的条件,即向量的数量积为0.
(2)途径:可以考虑利用基底表示向量,也可以考虑坐标的形式.
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CDA=∠DAB=90°,CD=DA=AB,求证:AC⊥BC.
考点二 平面几何中的平行(或共线)问题
 在直角梯形ABCD中,AD⊥AB,AB=2AD=2CD,过点C作CE⊥AB于点E,M为CE的中点,用向量的方法证明:
(1)DE∥BC;
(2)D,M,B三点共线.
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步骤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DE=AB,DF=DB,求证:A,E,F三点共线.
考点三 平面几何中的长度与夹角问题
 
如图所示,在△ABC中,∠BAC=120°,AB=AC=3,点D在线段BC上,且DC=2BD.求:
(1)AD的长;
(2)∠DAC的大小.
用向量法求角度的策略
(1)将要求的角转化为两向量的夹角,再使用基底法或坐标法求出该夹角的余弦值,然后求出该夹角,再转化为实际问题中的角即可.
(2)要注意,两向量夹角和要求角的关系.
已知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1,点D,E分别为AB,BC的中点,则cos ∠DOE=________.
1.在△ABC中,若(+)·(-)=0,则△ABC(  )
A.是正三角形 B.是直角三角形
C.是等腰三角形 D.形状无法确定
2.在四边形ABCD中,若=(1,3),=(-6,2),则该四边形的面积为(  )
A. B.2
C.5 D.10
3.如图所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CB中,∠ACB=90°,CA=CB,D为BC的中点,E是AB上的一点,且AE=2EB.求证:AD⊥CE.
[A 基础达标]
1.在四边形ABCD中,若+=0,·=0,则四边形ABCD为(  )
A.平行四边形 B.矩形
C.等腰梯形 D.菱形
2.已知点A(-2,-3),B(19,4),C(-1,-6),则△ABC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Rt△ABC中,∠ABC=90°,AB=8,BC=6,D为AC的中点,则cos ∠BDC=(  )
A.- B.
C.0 D.
4.已知A,B,C,D四点的坐标分别为(1,0),(4,3),(2,4),(0,2),则此四边形为________.
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1,∠BAD=60°,E为CD的中点,若·=1,则AB的长为________.
6.在△ABC中,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AM=2MB,AN=2NC.求证:MN∥BC.
[B 能力提升]
7.已知△ABC满足2=·+·+·,则△ABC是(  )
A.等边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8.若点M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且满足3--=0,则△ABM与△ABC的面积之比为(  )
A.1∶2 B.1∶3
C.1∶4 D.2∶5
9.在△ABC中,设2-2=2·,那么动点M形成的图形必通过△ABC的________心.(填“内”“外”或“重”)
10.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是对角线DB上的一点(不包括端点),E,F分别在边BC,DC上,且四边形PFCE是矩形,试用向量方法证明:PA=EF.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
6.4 平面向量的应用
6.4.1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学习指导 核心素养
1.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体会向量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利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01
关键能力 提升
考点一 平面几何中的垂直问题
   如图所示,



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求证:AF⊥DE.

利用向量解决垂直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方法:对于线段的垂直问题,可以联想到两个向量垂直的条件,即向量的数量积为0.
(2)途径:可以考虑利用基底表示向量,也可以考虑坐标的形式.
考点二 平面几何中的平行(或共线)问题
   在直角梯形ABCD中,AD⊥AB,AB=2AD=2CD,过点C作CE⊥AB于点E,M为CE的中点,用向量的方法证明:
(1)DE∥BC;
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步骤

考点三 平面几何中的长度与夹角问题
   如图所示,在△ABC中,∠BAC=120°,AB=AC=3,点D在线段BC上,且DC=2BD.求:
(1)AD的长;

用向量法求角度的策略
(1)将要求的角转化为两向量的夹角,再使用基底法或坐标法求出该夹角的余弦值,然后求出该夹角,再转化为实际问题中的角即可.
(2)要注意,两向量夹角和要求角的关系.
      已知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1,点D,E分别为AB,BC的中点,则cos ∠DOE=________.




02
课堂巩固 自测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03
课后达标 检测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梯形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10.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是对角线DB上的一点(不包括端点),E,F分别在边BC,DC上,且四边形PFCE是矩形,试用向量方法证明:PA=EF.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