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平定噶尔丹叛乱
颁布金瓶掣签制度
1684年,设台湾府
清朝前期皇帝在位期间大事串联
雅克萨之战 签订《尼布楚条约》
台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1684
西藏
(顺治)册封达赖和班禅(康熙)
设置驻臧大臣(雍正1727)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乾隆)
新疆
平定噶尔丹(康熙)及大、小和卓叛乱(乾隆)
设置伊犁将军和哨所(乾隆)
疆域
范围: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前期为我国的领土完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出示《耕织图》,当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人口众多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可是,你们知道吗?我国历史上曾经有ー个时期、人口大规规增长,人口总数占到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个朝代是那个朝代?这个朝代人口增长如此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了解清朝前期的社会状况。
《耕织图》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此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
康乾盛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一)农业的发展
1、历史背景:
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时全国人口只剩下 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一声长叹,改朝换代如此的血腥作为代价!
后果
明末清初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大破坏,
人口锐减与经济凋敝。
2、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顺治皇帝颁发的开荒执照
目的
奖励开垦确保农业
生产的恢复
清初统治者发展农业的措施:
《耕织图》
1.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2.兴修水利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清朝治水图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水利兴修方面,治理大河,修建水利工程。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做一做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发展?
(3)粮食种植方面,改进技术、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7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1661年到177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清朝垦荒执照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相关史事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相关史事
4、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手工工场的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仔细观察图中人物,他们和经营者是什么关系?
表明明清时期出现何种社会经济现象?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康乾盛世”时期,哪座城市丝织生产超过苏州、杭州,成为新兴丝织业中心?( )
A: 松江 B: 广州
C: 南京 D: 无锡
C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而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者居上,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成为新兴丝织业中心。
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属于(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重农抑商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存在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故C项正确。
A是农耕文明的特点,故排除。B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
萌芽并等于完善,故排除D。
“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二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
A: 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 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C: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C
明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①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②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盛产青花瓷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④在江南的丝织业中心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根据以下提示判断出的重要历史结论是( )
提示一:明朝中后期
提示二:苏州是当时的丝织中心
提示三:当地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A.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B.手工作坊增多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前代
C
A
从右图中反映的事
件我们不可以得出( )
A.当时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当时丝织业发达,许多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
D.说明我国封建制度日趋兴盛
D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二)商业的发展
1.条件
(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发展
(2)陆路和水运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2.表现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山西商人集团)和徽商(江南徽州府商人集团)。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
徽商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徽商的房舍
盛泽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汉口镇
“人烟数千里,贾户数千家”
著名的工商业市镇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十万烟火”“甲于天下”“地值寸金”
著名的工商业市镇——苏州
人口 单位:万人)
(
康熙八年
(1669年)
康熙
(1711年)
雍正
(1734年)
乾隆
(1795年)
4253
9845
10942
29690
仔细观察柱状图:你得出什么结论?
三、人口的增长(康熙增速最大,乾隆鼎盛):
(1)原因:
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积扩大。
②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
◆
◆
2、作用及影响: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01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快速的大幅度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
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口的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
课堂小结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工场的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二)商业的发展
1.条件
2.表现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2、表现:
3、带来的问题:
随堂训练
1.清朝前期,主要经济成分( )
A.小农经济 B.工商业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A
2.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
A.北京 B.扬州
C.苏州 D.杭州
C
3.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D
4、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龙其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
A.推行垦荒政策 B.发海外贸易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5、(2018 广西玉林中考)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
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6、在清朝时期,我国的人口数量有很大的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出现了很多问题,下列属于当时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的是()
A.粮食危机 B.人口老龄化
C.过度开垦,影响环境 D.劳动力过剩,造成社会危机
A
C
C
总结
正如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的那样:“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1、清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的皇帝是 ( )
①顺治 ②康熙 ③雍正 ④乾隆 ⑤嘉庆 ⑥道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⑤⑥
2、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出现于 ( )
A、顺治初期 B、乾隆末年
C、雍正后期 D、乾隆初期
A
B
3、清朝前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最典型的有 ( )
①晋商 ②徽商 ③闽商 ④冀商 ⑤浙商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⑤
4、造成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快速发展 B、开垦荒田
C、手工业发展 D、商业的发展
A
A
5、材料一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材料三 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时期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3)材料一、二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3)材料三说明当时还存在什么现象?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
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5.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1)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具体措施:(1)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治理水利;(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6.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②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综合提升
图一 清代农业生产图 图二 景德镇瓷器生产场景图三北京前门街市
(2)通过图片,请指出清初经济发展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各举一例说明。并分析下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农业: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手工业工业水平有了新突破;商业:商业贸易更兴盛,出现了商业网。
原因:清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板书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清 朝 前 期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
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
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意义:
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手工业和商
业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