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人贬谪,探寻向上姿态——初中语文 贬谪诗整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解读文人贬谪,探寻向上姿态——初中语文 贬谪诗整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20:5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读文人贬谪,探寻向上姿态——初中语文 贬谪诗整合教学设计
议题及分析
议题名称:九年级贬谪诗整合教学
议题解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群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群文阅读具有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征,能够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人文学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文人贬谪史。人教版7-9年级教材中,贬谪文学何其多,学生对贬谪文学并不陌生。但是,单篇的学习犹如一个“点”,如何让学生由“点”连“线”,由“线”到“面”,最终实现关于贬谪文学“点线面体”的建构是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李白、刘禹锡、苏轼的贬谪时期的作品,李白在被“赐金放还”的背景下写作《行路难》,刘禹锡被弃凄凉地二十三年归来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先后作《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和《定风波》,不同的诗人经历了不同的“难”,怎样展现“难”,心境如何变化,最终的选择又是什么,通过对三位作者的贬谪作品进行比较,建立群文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对贬谪文人、贬谪文学有更加丰满、深刻的认识。
选文篇目及来源
《行路难》(2018部编)九年级上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18部编)九年级上册
《定风波》(三月七日) (2018部编)九年级下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018部编)八年级下册
文本组特质:
本次选择的文章篇目涵盖八下、九上、九下三本教材,聚焦于三位唐宋年间代表性人物,看似牵连较广,但实际上是紧密相连。均是诗人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相似甚至相同的人生挫折,同时正是因为诗人的性格书写下了面对贬谪时不一样的心境。三位诗人的四首作品均彰显出了被贬的困境之下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朗读文本,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2.反复吟咏,品析体现诗人“难”的句子。
3.学会运用意象分析、知人论世、画面描绘等方法解读诗词句,深入领悟作者的心路历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意象分析、知人论世、画面描绘等方法解读诗词句,深入领悟作者的心路历程;
教学过程
01
致敬经典 明确任务
导入语:
人间小,山月长。人间总有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看似浪漫至极的古人其实一直是生活在“学而优则仕”的中国古代,文人和政治家的身份经常是重合在一起的。可是文人特定的性格和心理使得一部分文人在险恶宦海中往往翻船落水,或贬谪,或流放,从此远离政治权利中心,贬谪文人,贬谪文学由此产生,中国古代的文人文学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文人贬谪史,比如……
预设:陈子昂、李白、王昌龄、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苏轼……
小结:不幸的仕途遭遇激发了他们文化精神的升华。这节课我们将以李白的《行路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的《卜算子》和《定风波》为代表,走进这些贬谪文人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对已学过的贬谪文人及文学的记忆,使得新旧知识之间形成链接,为深入理解贬谪文人、贬谪文学做好铺垫。依托群文阅读 促进专业成长
02
任务一:初读 知其意
目标:自由朗读四首诗词,要求读通、读顺。
明确:古诗词教学应基于诵读的基础上产生个人的理解,从而懂得诗人的情感,唯有读熟、读透才能明其意,知其心,懂其情。
师:今天接触的几位诗人是大家的老熟人了,有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三位中你最熟悉的一位?或者简要介绍诗人写诗的背景。
明确:通过诗人的生平履历初步理解诗人写诗时的心情。
初读四首贬谪诗词,体会每首诗词的大意。
(一)字正腔圆地读 (读准字音)
师:朗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即要读准字音。我想请四位同学分别试读。(依据读书的情况,点拨重点读音,结合PPT出示重点读音)
(二)有板有眼地读 (读对节奏)
师:朗读古诗还要有板有眼,即要读准节奏,我们再请四位同学来试试看。(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并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肯定。)(PPT出示诗歌节奏)
(三)有情味地读 (读出感情)
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的了解,加入情感去读诗,提醒学生注意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自主练读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内容交流小组成员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然后小组长组织大家自由的练读四首诗词,最后邀请各小组的成员以组为单位展示朗读。(结合PPT,疏通诗意,圈注重点字词释意思。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组内循环说诗意。)
思考:说一说四首诗词有哪些相似之处?
预设:背景相似:都在政治失意处境下创作的;情感相似:情感都有波澜。
【设计意图】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本环节旨在通过学生朗读,学生能够在边读边思中整体感知贬谪诗群,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和信息提取整合的能力。依托群文阅读 促进专业成长
03
任务二:剖析 品其难
导入语:
余秋雨先生说:“在巨大的政治乱局中,最痛苦的是百姓,最狼狈的是诗人。”诗人们眼前苦难重重,他们“难”在何处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诗人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
目标:
1. 在A、B、C组中任选一组,朗读诗词,找出体现诗人“难”的句子进行品析,完成合作探究。
2. 小组讨论,班内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评价、质疑、补充。
A.行路难
B.酬乐天
C1.卜算子
C2.定风波
学生活动形式参考:
1.学生六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联系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意象分析、画面描绘、词语替换等诗词赏析方法体会李白的“茫然”,刘禹锡的“弃”背后的绝望以及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内心的孤寂。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同学为主讲人,阐述本组学习成果。(可借助教室黑板进行板预展)
3.选用组文中的一首诗歌进行演说型展示。(结合板书)
4.小组发言人借助投影仪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多媒体呈现)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难”进行赏析,诗人如何难?如何展现难?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讨论,可以从意象分析、画面描绘、词语替换、典故分析等方面切入分析。这一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诗词赏析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04
任务三:总结 辨其心
目标:
1、结合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诗人向上的人生底色用哪些词语来总结最恰当?
2、总结三位诗人的人生底色的相似之处。
师:面对如此困境,他们是一蹶不振还是别有选择呢?让我们再读群诗辨其心。
1. 李白的人生选择
预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明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达乐观自信。
2. 刘禹锡的人生选择
预设: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暂凭杯酒长精神”谈理性乐观。
3. 苏轼的人生选择
预设:“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超脱。
明确:学生能根据提示,独立寻找关键句,通过分析典故、联系已有知识分析意象、朗读感受等方式,理解贬谪文人在如此“难”的状态下做出的选择,感受贬谪文人们向上的人生姿态。
【设计意图】
在任务二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赏析句子的方法,在此环节,学生可以独立运用这些方法赏析诗词,进而感受贬谪文人们向上的态度,是对本节课重点的巩固,也为难点的突破蓄势。
05
任务四:拓展 明其境
师:孩子们,假如你也身处困境,你将何去何从?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设计意图】
学生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贬谪文学进行总结,由四首知一类,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正常面对困难与挫折,形成向上的人生姿态。由此突破难点,结束课堂。
课后作业:
1.模仿喜欢的古诗词,创作一首小诗。
2.选择最有感触的一个点或几个点进行创作。
3.表述方式:关于“逆境”, 关于“低谷期”,我想说……
依托群文阅读 促进专业成长
板书设计
解 探
读 知 意 寻
文 品 “难” 向
人 辨 心 上
贬 姿
谪 态
教学反思
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形态,在突破单篇阅读教学局限、疗救阅读教学痼疾、回归阅读教学本真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我们在考察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学理层面展开多维审视。群文阅读教学应该遵循语文课程规约,拓展学生的思维场域,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取向,着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依据“新课标”中的“语文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而群文阅读,恰恰是让阅读由零散走向系统的一种授课形式,这一课堂形似既满足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又给学生带来的是丰富的想象空间、深刻的体验和精神的享受。
综合于泽元等学者对于群文阅读教学的观点“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的基本性质。在对教材的整合上我选择了议题明确,内容适中的几首诗词,选材均来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后初逢席上见赠》(九年级上册)《定风波(三月七日)》(九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年级下册)。看似来自不同阶段的作品,实际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其作者都是以心性豁达开朗著称,且作品都写于自己人生的低谷时期。为此,我以“解读贬谪文人,探寻向上姿态”为议题,开展群诗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确立以下三个层级目标:
1.朗读文本,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2.反复吟咏,品析体现诗人“难”的句子。
3.学会运用意象分析、知人论世、画面描绘等方法解读诗词句,深入领悟作者的心路历程;
将“学会运用意象分析、知人论世、画面描绘等方法解读诗句,深入领悟作者的心路历程”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以学生们所认识的有着被贬经历的诗人导入,以“不幸的仕途遭遇激发了他们文化精神的升华”自然引出议题“解读文人贬责,探寻向上姿态”。
任务一“初读——知其意”我设计了三个阶段的读的活动:1.字正腔圆地读 (读准字音);2.有板有眼地读 (读对节奏);3.有情味地读 (读出感情)并以一个思考“说一说四首诗词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任务小结。这一任务驱动重在诵读古诗、理解诗意,通过高频率、有指向性的读书,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探究四首诗词的异同,为下文探究诗人灵魂的底色蓄势。
由学术论文《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提到的“群诗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由此概念可知群文阅读是由议题驱动的,对于议题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读、比、对、议。古诗群文阅读通过整合多首诗歌,从而进行多层对比,反复应用,最终促成资源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教学,要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所以任务二中我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对所选诗歌的写作方法和心理状态进行整理归纳,并借助表格进行对比,总结。比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如何辨析不同的文本信息,借助写法和心理状态上的不同,厘清不同的诗人在相似的人生时期或相似的人生状态下的思想感情的状态,以及不同诗人所用的不同写法来抒发相类似情感。
巧用旧知,前后勾连,促成策略的整合任务三旨在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知识中打捞对诗人更多的信息点,时代背景的特殊性等内容。这也是在寻异之中的求同。群文阅读是结构化、创新性、探究性的阅读,其核心思维是在于求“同”。经由文本挖掘不同诗人在类似经历下的共同点,探寻出古代文人的核心情感思想:看淡风雨,积极向上。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展示的方式使得生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碰撞。同时,也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的发展”一点真实落地。
经过课堂的推进和对文本挖掘的不断深入,学生与文本已达到最佳状态,对文本内容已然有了自己的理解,更是触摸到了诗人的灵魂。顺势而为进入到任务四,作为课堂的迁移拓展,也是群文阅读中“议”的部分,将发散和整合联结,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知人论世:一个是大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半生被贬,归来仍是“阳光大男孩”实干家,一个是大宋豪放派宋词的创始者,他们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也有自己的有苦难言。由此感悟“当生活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的哲理,升华文本,丰盈底蕴。
总之,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依然要立足于单元整体,充分理解单元语文要素与古诗内容之间的契合关系,从而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法,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建立与文字、作者之间的内联系,实现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堂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思维的发散和迁移,开阔学生深度学习视域,落实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