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接管企业最初采取‘原封不动’的办法”,其目的是“不破坏生产秩序”,这一举措在经济恢复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的恢复,B项正确;保持原有的成产形态是恢复经济的方式,并非目的,排除A项;1953年才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举措是为了社会稳定和恢复生产,并非将官僚资本公有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可知,意大利部分地区城市贵族因经济原因将土地变卖给市民阶层,而迁往农村,这推动了市民阶层在城市势力的扩张和商业的发展,利于促进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B项正确;市民阶层在城市势力的扩张和商业的发展促进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A项颠倒因果,排除A项;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市民阶层经济实力的增长,而非政治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10—11世纪,西欧各地众多城市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据材料“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结合所学可知,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新航路开辟,并不是近代科技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与欧洲革命无关,排除B项;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18世纪,与材料新航路开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解析】材料显示,社会主义运动及马克思主义扩展到拉丁美洲,根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拉美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的成长,引起了拉丁美洲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A项正确;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拉美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源,排除B项;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无产阶级最具革命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本身根植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解析】据材料可知,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享有公民权,但对公民的选举权却规定了多种限制,用财产的多寡剥夺了大部分公民的选举权,即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平等,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国宪法民主的弊端,与启蒙思想的理想不符,不能体现已经建立理性王国,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法国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信息,排除C项;1804年,颁布《法国民法典》标志法国成文法体系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解析】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相继制定各种经济法律,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这些法律制定的过程,体现不出人民民主原则,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法治建设新的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的法律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并授予部分突厥酋帅首领官职,这体现了唐初民族政策的开放与灵活,A项正确;当时边疆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措施,非与内地一体化发展,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指因袭、保留少数民族原有的政治制度、生产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东突厥这一个民族,没有说明其他民族对和平交往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解析】根据材料“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亨利八世通过立法直接切断了与罗马教廷之间的联系,并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成功将自身的王权建立在了教权之上,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社会等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材料中英国的这些措施使得英国强化了王权,排除A项;该时期英国属于封建社会,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国王与议会实现结合材料并未反映,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王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归绥、迪化等少数民族名称体现了旧中国对这些地区的蔑视,体现了大汉族主义的色彩,而建国之后名称的变化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C项正确;这一现象说明新中国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未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排除A项;将带有一定歧视含义的名称“归绥”与“迪化”改名,并不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这一现象说明新中国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未体现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d阶段时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诞生了许多新的国家,这客观上促使我国建交的家数量取得了巨大成就,D项正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排除A项;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揭开20世纪70年代年代建交新高潮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解析】据材料“魏晋至隋唐前期的‘客户’是国家赐给公卿俸禄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封建地主的私属”及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封建地主私属的客户受到封建地主较强的控制,人身依附关系较强,但到了宋代,“编造户籍的时候,把客户与主户在有所区分的前提下一样编造户籍”,客户不再是封建地主的私属,而是取得了和主户相同的户籍地位,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宋朝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并没有瓦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征税的标准,且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标准由人丁向资产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解析】据材料“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可知,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征收标准不公平,导致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说明原有的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C项正确;据材料“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可知,赋税沉重,而且材料还未提及徭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唐朝征税标准以人丁为标准,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体现单一的丁税沉重,而是赋税征收标准不公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解析】据材料“社区企业家项目”“中小企业参与”和“城中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可得出,材料中项目的实施利于弥补政府对社区治理的不足,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中小企业帮助社区,并未体现“互助”,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社区是否享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排除C项;该项目的实施意在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而不是稳定社区“周边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解析】据材料“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以来物种大交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物种交流范围、速度、深度等增加,小麦进入欧洲后广泛传播,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习惯,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面包食品向大众的普及,但不等于穷人变成了富人和阶层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小麦原产地在西亚地区,属于亚欧大陆的主要粮食作物,无法体现“大陆间”交流“领域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饮食结构的变化,未体现人口是否有所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解析】材料呈现的是唐朝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与先前的耕犁相比,它进行了多项改进,生产工具的改进反映了生产力的进步,表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趋发展,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宋代,排除B项;材料主要在说生产工具的进步与耕作方式无关,排除C项;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中国经济的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解析】据材料“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洋务企业“官督商办”等生产经营模式存在严重弊端,C项正确;洋务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很大,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官府压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工业是否抵御列强商品输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特点:录取人数增多;考试程序严谨;政府重视科举;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
(2)变化:从择优录取到区域录取。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平衡士人心态和地域差异;南方文化教育发达。
【解析】(1)关于宋代科举制的特点,据材料“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可知,录取人数增多;据材料“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可知,考试程序严谨;择优取士;据材料“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可知,政府重视科举;据材料“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可知,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2)第一小问,关于从宋到明科举考试录取的变化,据材料“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可知,宋朝科举取士择优录取;据材料“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考试的分卷制度。”、“朱元璋宣布重新考试,并亲自阅卷,将61个进士名额全部给了北方。”、“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可知,明朝科举取士实行区域录取。
第二小问,关于明代分卷取录的原因,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因此明朝科举取士需要考虑南方的经济地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南移,明朝时期南方教育发达,如果不实行分卷制度,北方士子很难与南方士子相竞争;此外实行分卷制度也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考虑到平衡士人心态和地域差异。
18.(1)发展历程: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英镑居于主导地位;1930年至1944年,构建以美元、英镑、法郎三大货币为中心的货币集团;从1944年至今,世界主流货币为美元;进入21世纪,人民币、欧元和日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实质: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
(2)示例一建议: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理由: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都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增强其他国家对于人民币的信心。 示例二 建议:积极开展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业务和金融合作。 理由: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的依存度不断增强。
【解析】(1)历程:据材料“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金融领域,仍然维持着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可知,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英镑居于主导地位;依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英镑霸权最终逐渐转向英镑、美元、法郎三大货币集团并立的局面。”可知,1930年至1944年,构建以美元、英镑、法郎三大货币为中心的货币集团;依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调整了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美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由此孕育了新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可知,从1944年至今,世界主流货币为美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1世纪,人民币、欧元和日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实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
(2)建议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都是建立在国家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只有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增强世界其他国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中国的经济才能更好的发展。
建议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开展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业务和金融合作。因为随着世界经济快速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也在不断的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的加强,中国只有积极开展开展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业务和金融合作,才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占据有利局势,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9.(1)方式原始时期:主要通过采集获得食物;就地取材,男女分工。明代:改进耕作和灌溉工具;改良和推广作物品种,引进外来高产作物;改进耕作制度,实行复种制。
(2)特点:原始时期,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原始农业兴起。明代,注重引进和推广外来作物,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未获得根本性突破。
【解析】(1)方式:原始时期:根据材料“采集来的食品仍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可知,主要通过采集获得食物;根据材料“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则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可知,就地取材,男女分工。
明代:根据材料“‘代耕架’或‘木牛’的耕地工具”“灌溉出现了‘虹吸’和‘鹤饮’”可知,改进耕作和灌溉工具;根据材料“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可知,改良和推广作物品种,引进外来高产作物;根据材料“稻麦轮作制得到普遍应用”可知,改进耕作制度,实行复种制。
(2)特点:根据材料“农业首先在少数几个存在可以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时期,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原始农业兴起。根据材料“革命性变化是作物品种的改良推广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注重引进和推广外来作物,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未获得根本性突破。
20.示例看法:不赞成反全球化的观点。理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商品、服务、信息、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资本配置、资源获取、跨国劳务等,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管理理念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当然,全球化的本质是新一轮资本在全球的扩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西方发达国家,加剧了贫富分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受到更大的威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外资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也造成债务负担,形成复杂的国际性债务等。综上所述,全球化可谓利弊共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规避风险。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反全球化的抗议者……抗议的共同主题是权力不平衡和市场力量所导致的结果,那就是少数人的收益是建立在多数人付出代价的基础上。”可知反全球化人士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以剥削多数人为基础的,首先说明自己的观点:不赞成反全球化的观点。围绕上述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影响(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说明,最后总结说明:全球化可谓利弊共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规避风险。绝密★启用前
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
1.(本题3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接管企业最初采取“原封不动”的办法,即在形式上原封不动,旨在把企业完整地接管过来,不破坏生产秩序,对旧人员实行原职原薪,表明人民政府给他们生活出路。这一举措( )
A. 旨在尽量保持原有生产形态
B.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恢复生产
C. 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 实质上是将官僚资本公有化
2.(本题3分)12世纪时,在意大利的部分地区,拥有城市土地的贵族由于“建筑房屋的地面价值已经大大地提高”,他们认为将这些土地“卖给市民是有利的”,于是越来越多地迁往乡间,以摆脱收入锐减、经济拮据的窘境。这一现象( )
A. 源于当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
B. 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C. 得益于市民政治地位快速提升
D. 推动了西欧城市的产生
3.(本题3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说明了( )
A.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B. 欧洲革命的历史影响
C.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D.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4.(本题3分)19世纪70 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了第一批工人组织,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1872年,阿根廷成立了第一国际支部,并派代表出席了海牙代表大会。90 年代,相继成立阿根廷社会党、智利社会党以及乌拉圭和巴西的社会主义小组。该现象的根源在于拉丁美洲各国( )
A. 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
B.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 无产阶级最具革命性
D. 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5.(本题3分)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享有公民权,同时规定“在法国任何地方缴纳至少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出具收据”“非处于家仆地位,即不是领工资的仆人”的公民有选举权;“有真实证据证明已破产或资不抵债者”没有选举权。这导致700万公民中有近300万人被剥夺了选举权。这说明法国当时( )
A. 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平等
B. 已经建立理性王国
C. 推翻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确立了成文法体系
6.(本题3分)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接连出台。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的经济法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3,制定的民商法数量更是翻了一番。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 )
A. 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
B. 法治建设开始进入新的时期
C. 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法制建设
7.(本题3分)贞观年间,东突厥被唐所灭。随后,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下设六州,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还将大量突厥降户迁入长安,对部分突厥酋帅首领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这反映出唐初( )
A. 民族政策较为开明与灵活
B. 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发展
C. 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 和平交往是各族人民的意愿
8.(本题3分)1533年,亨利八世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1534年,《至尊法案》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1536年,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英国的这些措施( )
A. 说明社会等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 旨在满足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C. 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D. 促使国王与议会实现了结合
9.(本题3分)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名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归绥(归顺、平定)改名为呼和浩特(青色之城),迪化(开导、教化)改名为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这一现象说明新中国( )
A.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B.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C. 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
D. 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
10.(本题3分)下图为1950—2013 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情况。对以下不同时期分析合理的是( )
A. a阶段: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推动建交国家数量不断增长
B. b 阶段: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c阶段:改革开放揭开七十年代建交新高潮的序幕
D. d阶段:国际格局变动提高了我国的建交国家数量
11.(本题3分)魏晋至隋唐前期的“客户”是国家赐给公卿俸禄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封建地主的私属。宋代在编造户籍的时候,把客户与主户在有所区分的前提下一样编造户籍。这一变化体现,宋代( )
A. 地主土地私有制瓦解
B. 按职业划定户口类型
C. 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
D.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12.(本题3分)唐中期时,赋税出现了“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
A. 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 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
C. 租庸调制难以维系
D. 丁税沉重激化了矛盾
13.(本题3分)20世纪末,西方国家在贫穷落后的城乡社区施行“社区企业家项目”,依靠与鼓励贫困社区所驻地的中小企业参与改造贫穷社区和“城中村”,其目的不只是解决废弃旧房的维修与重建问题,更重要的是以此为突破口,对贫民区进行综合治理。据此判断,该项目的实施( )
A. 弥补了政府对社区管理的不足
B. 秉持着济贫互助的理念
C. 使社区享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
D. 意在稳定社区周边秩序
14.(本题3分)1750年至1850年期间,小麦取代了其它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这一变化说明,食物物种交流( )
A. 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
B. 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C. 扩大了大陆间交流领域
D. 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15.(本题3分)据晚唐陆龟蒙《耒耜经》记载,适宜江南水田耕作的江东犁由11个部件构成,与前代相比,其犁辕改直为曲,犁重减轻,单牛可牵引;其犁壁能掀翻破起的土块,利于深耕;添置了犁评,可调节入土的深浅。据此可知,江东犁的出现( )
A. 表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趋发展
B. 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C. 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 瓦解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
16.(本题3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委派一批官僚或买办作为洋务企业中的“督办”“会办”“总办”“帮办”等,他们难以避免因“官”“商”两种角色的相互排斥性而产生一系列冲突,结果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洋务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有限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官府压制
C. 洋务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存在弊端
D. 民族工业无法抵御列强商品输出
第II卷(非选择题)
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17.(本题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以后,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材料二 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考试的分卷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三月,科举会试结果是前三名和其他49名进士全部是南方人,北方士人们非常不满,朱元璋命令调查,结果从主考和整个科举程序规范。同年五月,朱元璋宣布重新考试,并亲自阅卷,将61个进士名额全部给了北方。明代发生了“南北榜”事件,成为有南卷与北卷之分的开始,但这还不是分卷制度。明代真正实行分卷制度始于洪熙元年(1425)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 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分析从宋到明科举考试录取的变化和明代分卷取录的原因。
18.(本题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金融领域,仍然维持着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塑造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同时,也强烈冲击了金本位制度。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是毁灭性打击,也再次动摇了20世纪20年代短暂重建的金本位制度。20世纪3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英镑霸权最终逐渐转向英镑、美元、法郎三大货币集团并立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调整了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美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由此孕育了新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
——摘编自谷梦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想与实践——以怀特计划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各国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考虑选择人民币作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可能性。于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区域合作的双重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摘编自周敏《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反映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19.(本题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学家发现,在这些部落中,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则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如植物块根、浆果、坚果、昆虫、啮齿类动物、贝类等。虽然男人弄来的肉类极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人采集来的食品仍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女人采集来的食品经常是男人带回的猎物的两倍……农业首先在少数几个存在可以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在这一驯化过程中,野生动植物长得越来越大,从而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因此,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也就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而不是食物采集者——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期的广东出现一种叫“代耕架”或“木牛”的耕地工具,“一手而有两牛之力,耕具之最善者也”;灌溉出现了“虹吸”和“鹤饮”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明代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是作物品种的改良推广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得到普遍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这两种粮食作物产量高,耐寒抗旱,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早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原始时期和明代解决食物(粮食)问题的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时期和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20.(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乔治城大学校园内,100名左右的学生在集会,他们认为公司、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坏家伙无情地压榨全世界工人的尊严和生计。反全球化的抗议者来自大学校园、劳工联盟、宗教机构、倒闭的纺织工厂、人权组织和非洲棉农。抗议的共同主题是权力不平衡和市场力量所导致的结果,那就是少数人的收益是建立在多数人付出代价的基础上。
——摘编自[美]皮厄特拉·里佛利《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全球化与贸易保护的新博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书中反全球化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其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