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20:0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从制度方面认识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知道唐太宗、武则天,“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间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道唐朝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唐朝历史的证据,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能够对唐太宗、武则天,“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唐朝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 ,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海外的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
唐代是让中国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的至高点。“唐”这个字往往成为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最简单的标记。
——《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
一、唐朝的建立
1.唐朝建立
隋末
暴政

李渊起兵反隋

唐高祖 李渊
566年-635年
时间
皇帝
都城
年号
618年
李渊 (唐高祖)
长安(陕西西安)
武德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出生于北周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617年,正式任太原留守,同年七月在山西晋阳举兵反隋。618年,李渊攻占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唐初局势
唐朝统一
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接着,李渊同他的次子李世民,经过七八年的征战,陆续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并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全国。在这期间,李世民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2.唐朝的统一
二、贞观之治

太子
李建成
齐王
李元吉
李渊
秦王
李世民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大权。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1.玄武门之变
②虚心纳谏
③广纳贤才
①以民为本
吸取隋速亡的教训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政要·论求谏》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2.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580-643)
魏征,唐朝政治家、思想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579-648)
(585-630)
杜如晦,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其运筹帷幄,处事果断,是为良相。
房玄龄,李世民得力谋士善谋,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典范,合称“房杜”。
房谋杜断
3.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皇 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人死了不能再活,
执法务必宽大简约。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即对时事政治的看法。贞观八年加试经史。
“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太宗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⑤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唐太宗即位之初,依据德才兼备和当时官员的职责,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员的严格标准,即“四善”、“九等”、“二十七最”。——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
治国效果: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读材料,总结唐太宗“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材料1: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杜佑《通典》
材料2:“年穀丰稔,百姓安乐。” ——《贞观政要》
材料3:唐初,记载的人口数据不到200万户,约1200万人。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人口恢复到300万户约1900万。
材料4: 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唐太宗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
“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说明唐太宗是一位贤明君主,但他曾为了当皇帝杀死兄弟、逼迫父亲退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唐太宗呢?
4.如何评价唐太宗: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评价: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他重视人才,关心民生,注重生产,勤于政事,并且开启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但晚年的唐太宗追求长生、大兴土木等。
三、女皇武则天
1.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
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曾与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她废掉两个儿子取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高宗
(628-683年)
(624-705年)
官家女
才人
尼姑
皇后
皇太后
皇帝
一代女皇的传奇人生
14岁初入宫廷,
为太宗才人
26
28岁入宫为高宗昭仪
32岁封皇后
51岁与高宗并称二圣,共同临朝
67岁改唐为
周,自立为帝
(690年-705在位)
2. 治国措施:

文化上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爱惜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政治上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经济上
③继续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贞观
遗风
相关史事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武则天为了延揽人才特别重视哪一项制度的建设?
材料一: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材料二:
唐武则天始开殿试,至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殿试制度
武则天开创武举,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大力发展科举制
3. 治国效果:
读材料,说说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主要政绩:
材料1:
652年
705年
时间
户数
380万户
615 万户
(1)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材料2: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
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
府。逐渐发展为西北地区中心。
安西都护府
640年
天山
北庭都护府
(2)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3)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周时代的女性
武则天统治时期,随着女性政治地位的大幅提高,女性着装也更为开放,装饰也逐渐走向华丽。这一时期,是唐代女性最从容自信、丰满匀称、曲线优美的一段时间。
自古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但武则天却给自己留下一个“无字碑”
——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
武则天的统治实现了“政启
开元,治宏贞观”,她是我
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
请问你对武则天作何评价呢?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利益;
是否推动生产力(经济)的向前发展。
“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宋史》
武则天确实是一位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
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宋庆龄
她之所以能非凡地攫取到权力,是由于她的杰出的才能、坚毅的决心和识别人的能力,再加上她的冷酷、肆无忌惮和政治上的机会主义。她对敌人和对手表现出的残忍和报复心,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
——《剑桥中国隋唐史》
四、开元盛世
1.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712年至756年在位。
唐玄宗(712─756年在位),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 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共计29年。后期年号“天宝”,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等,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开元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表明唐玄宗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2. 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剪冗员。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相关史事
《忆昔》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国力鼎盛 人口增长
经济繁荣 国库充赢
社会安定 天下太平
工商发达 生活安定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用人才 重用贤能,重视官吏考核
小组讨论: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治国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归纳提升
总结“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
虚心纳谏,重用人才,注重减轻人民负担。
政局稳定、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治理国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任用;
要重视经济发展;更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
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武则天
唐太宗
唐玄宗
唐高祖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创立殿试制度
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政治
经济
军事
政治
经济
文化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政治
经济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1.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存在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这表明( )
A.李世民消灭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B.李渊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基础
C.史评可作为评判人物的主要依据 D.初唐一代的制度在后期全部革新
B
2.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3.“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以下措施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B.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C.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A
C
4.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延续了115年的繁荣。这段时期唐朝兴盛的原因是( )
A.发展生产,重用贤能,改革创新 B.休养生息,尊崇儒术,凿空西域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开发江南 D.巩固边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
5.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认同的女皇帝,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代唐高宗执政,初显管理才能 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D.史称其统治有“贞观遗风”
A
C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忆昔》诗中描绘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其统治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A.设进士科,创科举制 B.任用贤相姚崇、宋璟
C.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D.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7.“开元初……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开天传信记》中记载的这一情形主要反映了( )
A.唐太宗时期国力强盛 B.盛唐经济的繁荣景象
C.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