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2.1.2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课件(共34张PPT)+教学设计+冀少版第一章《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2.1.2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课件(共34张PPT)+教学设计+冀少版第一章《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20 18:50:30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2.1.2 消化
一、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冀少版七年级下册
2022新课标要求
2022年新课标要求形成“消化系统能将食物消化”的概念,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学习目标
阐述消化的概念。
通过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形成吃东西要细嚼慢咽、维持口腔卫生的意识和习惯。
新知导入
景海鹏和陈东在太空享用的第一顿美餐
粳米粥 馒头 五香鹌鹑蛋 酱香芥菜
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
新知导入
口腔
馒头在口腔内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与什么有关?
越嚼越甜
唾液?牙齿?舌头?
(1)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完成实验:
(5)得出结论:
新知讲解
任务7:探究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提示: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没有甜味,遇碘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37℃)作用下分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小组合作完成
(1)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新知讲解
任务7:探究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甜味的糖?
唾液淀粉酶使淀粉转变成甜味的糖。
材料用具:馒头,唾液,清水,试管,烧杯,碘液,37℃温水、刀片等。
(3)设计实验:
新知讲解
任务7:探究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步骤:
a.收集唾液,用清水将口腔漱净,把舌尖抵在下门齿的下方或上门齿的上方,让唾液沿下唇流人小烧杯中备用
b.将馒头用刀片细细地切碎,然后取等量的碎屑分别装入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甲、乙。
c.向甲试管内加入2mL清水,向乙试管内加人2mL制备好的唾液搅拌。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5~10min后取出,冷却。
d.分别向两支试管内滴加 2 滴碘液观察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4)实施实验:
新知讲解
任务7:探究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甲: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
现象:
乙: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
现象:
不变蓝
变蓝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甲 淀粉糊+ 2mL唾液 37℃
乙 淀粉糊+ 2mL清水 37℃
不变蓝
变蓝
淀粉被消化分解
淀粉不能被消化分解
(1)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完成实验:
(5)得出结论:
新知讲解
任务7:探究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甜味的糖?
唾液淀粉酶使淀粉转变成甜味的糖。
材料用具:馒头,清水,试管,烧杯,碘液,37℃温水、刀片等。
步骤:a. b. c. d.
实验现象:甲试管内变蓝色,乙试管内不变色。
唾液淀粉酶可以分解馒头中的淀粉,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
新知讲解
经过探究,我们知道了:唾液是由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少量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馒头越嚼越甜。
新知讲解
唾液淀粉酶是一种消化液。这种在消化液的参与下,食物被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的形式,食物成分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化学性消化。
新知讲解
口腔中除了唾液腺外,还有牙齿和舌,牙齿和舌对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起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牙齿和舌对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起的作用。
(1)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新知讲解
任务8:探究牙齿和舌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牙齿和舌对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起什么作用?
牙齿切碎馒头,舌搅拌。
材料用具:馒头,唾液,试管,试管架,解剖针,烧杯,37℃温水、刀片等。
(3)设计实验:
新知讲解
步骤:
a.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为1号和2号,分别加人唾过牙液2mL。
b.将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约 0.8 cm 见方)的两块一块放人试管1中,另一块切成馒头渣放入试管 2中搅拌。
c.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在盛有 37℃温水的烧杯中5min 后取出,冷却
d.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 1~2滴碘液,振荡后观察馒头渣和馒头块的颜色是否变化。
e.用解剖针将1号试管中的馒头块搅碎再观察馒头渣的颜色有何变化。
任务8:探究牙齿和舌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4)实施实验:
新知讲解
馒头块+唾液
馒头渣+唾液
分别滴加碘液
5分钟后
取出冷却
37 ℃水浴加热
1号
2号
1号
2号
1号
2号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A 馒头块+ 2mL唾液 37℃
B 馒头渣+ 2mL唾液 37℃
部分变蓝
未变蓝
部分淀粉未被消化分解
淀粉被消化分解
(4)实施实验:
新知讲解
现象:有大部分馒头变蓝,原来在外面的馒头不变蓝。
任务8:探究牙齿和舌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解剖针
搅拌、震荡后
1号
2号
1号
2号
(5)得出结论:
新知讲解
分析现象:
a.馒头渣颗粒小,能充分接触唾液,淀粉可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不变蓝。馒头块表面可接触到唾液,表面的淀粉被分解,滴加碘液后表面不变蓝b.馒头块内部的淀粉接触不到唾液,没有被分解,用解剖针将馒头块搅碎,振荡后淀粉露出,馒头块的大部分变蓝。
c.将馒头块切成馒头渣模拟了牙齿对馒头的咀嚼,用解剖针将馒头块搅碎、震荡,模拟了舌的搅拌。
任务8:探究牙齿和舌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新知讲解
思考并讨论:
任务8:探究牙齿和舌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1. 本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2.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 如果两只试管的颜色都变蓝了,原因是什么?
馒头体积的大小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
可能是馒头碎屑没有与唾液充分混合。
(5)得出结论:
新知讲解
牙齿的咀嚼,能把食物从大块变成小块,增大了食物与唾液的接触面积;
舌的搅拌,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因此,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利于牙齿的消化。
任务8:探究牙齿和舌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新知讲解
像牙齿和舌这样将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食物成分的分子结构未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物理性消化。
新知讲解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过程。
消化
新知讲解
经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说“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食物咀嚼不充分,就会直接影响食物的消化。
所以,吃东西时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新知讲解
除了细嚼慢咽外,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牙齿的结构
新知讲解
牙齿的结构
牙釉质损伤后不能再生,所以要注意保护,不能用牙咬很硬的东西,也不要将牙当成钳子、起子用。
新知讲解
龋齿俗称蛀牙。如果口腔不洁,食物碎屑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就会破坏牙釉质,导致龋齿。
新知讲解
预防龋齿,要避免口中长时间含食糖块,要少吃粘牙的甜食,适量补氟,养成早晚认真刷牙的习惯。
课堂总结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消化
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唾液的分泌
牙齿的咀嚼
舌的搅拌
课堂练习
1.根据食物成分的分子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可将消化分
为 和 。
2.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A.唾液的分泌
B.牙齿的咀嚼
C.舌的搅拌
D.以上都有关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课堂练习
3.根据下表有关唾液淀粉酶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1号与 可形成对照实验。
(2)3号试管液体不变蓝,原因是 。
(3)从2、3、4号试管可知,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是 。
3号
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温度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加入试剂 现象
1 淀粉糊2ml+清水2ml 37℃ 碘液 变蓝
2 淀粉糊2ml+唾液2ml 0℃ 碘液 变蓝
3 淀粉糊2ml+唾液2ml 37℃ 碘液 不变蓝
4 淀粉糊2ml+唾液2ml 99℃ 碘液 变蓝
板书设计
2.2.2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消化
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唾液的分泌
牙齿的咀嚼
舌的搅拌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所学内容,制作一份宣传“保护口腔卫生,促进消化”的海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2.1.2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是《合理饮食,平衡营养》的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消化,探究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在馒头在口腔内消化的过程中起的作用,馒头在口腔内发生的变化。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本节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做铺垫,所以本节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哪些,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也缺乏一些生活经验,如在保持水温恒定这一点上可能不知道如何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生命观念:阐述消化的概念。 科学思维、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形成吃东西要细嚼慢咽、维持口腔卫生的意识和习惯。
4.教学评价 学科知识评价量表 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50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7:探究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的作用(15分)任务8:实验探究牙齿和舌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牙齿和舌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15分)阐述消化的概念(10分)形成吃东西要细嚼慢咽、维持口腔卫生的意识和习惯(10分)
小组合作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小组内学生分工明确(10分)小组内学生的参与程度(10分)认真倾听、互助互学(10分)合作交流中能解决问题(10分)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10分)总分(50分)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第6组总评价 备注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新知导入
出示景海鹏和陈东在太空享用的第一顿美餐,并提出问题: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 问题:馒头在口腔内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与什么有关? 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 越嚼越甜,唾液?牙齿?舌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
任务7:探究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教师提示: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没有甜味,遇碘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37℃)作用下分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1)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实施实验: (5)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经过探究,我们知道了:唾液是由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少量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馒头越嚼越甜。 引出化学性消化的概念:唾液淀粉酶是一种消化液。这种在消化液的参与下,食物被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的形式,食物成分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化学性消化。 小组合作,自主完成。 (1)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甜味的糖? (2)做出假设:唾液淀粉酶使淀粉转变成甜味的糖。 (3)设计实验: 材料用具:馒头,唾液,清水,试管,烧杯,碘液,37℃温水、刀片等。 步骤: a.收集唾液,用清水将口腔漱净,把舌尖抵在下门齿的下方或上门齿的上方,让唾液沿下唇流人小烧杯中备用 b.将馒头用刀片细细地切碎,然后取等量的碎屑分别装入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甲、乙。 c.向甲试管内加入2mL清水,向乙试管内加人2mL制备好的唾液搅拌。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5~10min后取出,冷却。 d.分别向两支试管内滴加 2 滴碘液观察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4)实施实验: 甲: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 现象:不变蓝。 乙: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 现象:变蓝。 原因:甲试管内不变蓝是因为淀粉在适宜的条件下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乙试管内变蓝是因为乙试管中没有唾液,就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没有被分解,淀粉遇碘变蓝。 结论:唾液淀粉酶可以分解馒头中的淀粉,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 阐述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给予学生一定的信息,锻炼学生对新信息的迁移能力,巩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论,提升学生分析归纳的理性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让学生爱上学习。 让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认识到什么是化学性消化。
任务8:探究牙齿和舌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口腔中除了唾液腺外,还有牙齿和舌,牙齿和舌对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起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牙齿和舌对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起的作用。 (1)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实施实验: (5)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补充完善实验。 e.用解剖针将1号试管中的馒头块搅碎再观察馒头渣的颜色有何变化。 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实验结果。 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1. 本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2.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 如果两只试管的颜色都变蓝了,原因 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 a.馒头渣颗粒小,能充分接触唾液,淀粉可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不变蓝。馒头块表面可接触到唾液,表面的淀粉被分解,滴加碘液后表面不变蓝b.馒头块内部的淀粉接触不到唾液,没有被分解,用解剖针将馒头块搅碎,振荡后淀粉露出,馒头块的大部分变蓝。 c.将馒头块切成馒头渣模拟了牙齿对馒头的咀嚼,用解剖针将馒头块搅碎、震荡,模拟了舌的搅拌。 引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像牙齿和舌这样将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食物成分的分子结构未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物理性消化。 向学生解释,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都是消化,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过程。 (1)提出问题:牙齿和舌对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起什么作用? (2)做出假设:牙齿切碎馒头,舌搅拌。 (3)设计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唾液,试管,试管架,解剖针,烧杯,37℃温水、刀片等。步骤: a.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为1号和2号,分别加人唾过牙液2mL。 b.将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约 0.8 cm 见方)的两块一块放人试管1中,另一块切成馒头渣放入试管 2中搅拌。 c.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在盛有 37℃温水的烧杯中5min 后取出,冷却 d.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 1~2滴碘液,振荡后观察馒头渣和馒头块的颜色是否变化。 (4)实施实验: 试管加入物质温度实验现象解释原因A馒头块+ 2mL唾液37℃ 部分变蓝 部分淀粉未被消化分解 B馒头渣+ 2mL唾液37℃ 未变蓝 淀粉被消化分解
e.现象:有大部分馒头变蓝,原来在外面的馒头不变蓝。 思考并讨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1.馒头体积的大小。 2.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 3.可能是馒头碎屑没有与唾液充分混合。 (5)得出结论: 牙齿的咀嚼,能把食物从大块变成小块,增大了食物与唾液的接触面积; 舌的搅拌,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因此,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利于牙齿的消化。 阐述消化的概念。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对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锻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实验设计的能力。 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实验结果,锻炼学生提取信息、数据建模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班级氛围。 引导学生分析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通过自己的嘴说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从直观现象中理解物理性消化,层层深入,更加深刻地理解消化的概念。
拓展升华
经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说“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除了细嚼慢咽外,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牙齿。介绍牙齿的结构: 牙釉质损伤后不能再生,所以要注意保护,不能用牙咬很硬的东西,也不要将牙当成钳子、起子用。 介绍龋齿:龋齿俗称蛀牙。如果口腔不洁,食物碎屑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就会破坏牙釉质,导致龋齿。 预防龋齿,要避免口中长时间含食糖块,要少吃粘牙的甜食,适量补氟,养成早晚认真刷牙的习惯。 食物咀嚼不充分,就会直接影响食物的消化。所以,吃东西时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从实例中让学生形成吃东西要细嚼慢咽、维持口腔卫生的意识和习惯。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6.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所学内容,制作一份宣传“保护口腔卫生,促进消化”的海报。
8.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采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从直观现象中引出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区分这两个概念,并且层层深入,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消化。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搭建了实验设计的模型,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大前提下,完成了对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的探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本节课的课程最后,介绍了牙齿的结构,牙齿对于消化非常重要,对青少年来说,保护好自己的牙齿更是至关重要,所以在课程最后,帮助学生形成成吃东西要细嚼慢咽、维持口腔卫生的意识和习惯。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第一章 合理膳食,平衡营养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年级
单元 第二单元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单元中的第五大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属于新课标中的第五大概念:概念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从属于这个大概念的第一个重要概念:5.1 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思维导图或用文本框绘制)本单元以生活中常吃的食物为主线,先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实现合理膳食。接下来以食物在人体内的变化为线索,探究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和产物、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在体内如何转化,同时注意食品安全等。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教材和教辅。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和理解水平合理利用教材和教辅。自然资源。生活中资源丰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取合适的食品包装袋等让学生探究。网络资源。网络中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科普视频、纪录片等资源丰富,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本单元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什么是合理膳食,并将此理念应用于生活之中。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能力。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阐述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学会在生活中注意食品安全。本单元教学难点:有机物中含有能量以及无机盐、维生素缺乏症的名称及症状。计算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消化系统新名词的理解。
2022新课标要求 使用课标原话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单元中的第五大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中的一个章节。(1)2022年新课标整体要求: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系统、器官等不同的结构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2)2022年新课标内容要求:5.1.1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和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5.1.2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5.1.3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5.1.4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5.1.5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良好的饮食、卫生等习惯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3)2022年新课标学业要求:①描述消化系统的构成及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②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的问题。③运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消化与吸收、均衡膳食等知识,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
单元学情 (1)七年级的学生对于食物很熟悉,但对于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不是很了解;知道食物能提供给人体能量,但不知道食物是如何转化为能量的。(2)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单元目标 内容目标:说出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及功能。根据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即消化系统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转运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阐述食物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食谱。学业目标:1.描述消化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2.运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消化与吸收、均衡膳食等知识,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3.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说出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及功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科学思维: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分析功能并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食谱;根据资料,分析口腔、小肠内食物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3.探究实践:设计实验,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尝试制作小肠结构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4.态度责任:认同健康食品对人体的意义,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同时关注食品安全。
达成评价表 人体消化系统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节评价要点教师评价食物一、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学生课堂状态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效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第一节 食物 二、怎样实现合理膳食学生课堂状态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效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一、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学生课堂状态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效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二、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学生课堂状态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效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学生课堂状态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效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第四节 食品安全学生课堂状态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效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优秀 □良好 □一般 □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
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
2.1.1食物(2课时) 第1课时 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任务1:初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5分钟) 探查学生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原有认识。初步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分析视频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让学生认识到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
任务2: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功能(20分钟) 根据资料分析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功能,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形成“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和维生素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的概念,培养推理分析能力。
任务3:实验探究哪种蔬菜水果中含有较多维生素C(15分钟) 巩固探究能力,了解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形成合理搭配食物的意识。
第2课时 怎样实现合理膳食 任务4:实验探究花生种子中含有的能量(10分钟) 直观认识到食物中含有能量。
任务5:根据“部分食物一般营养成分表”计算某同学一天摄入各营养成分的含量,并判断是否合理(15分钟) 从数据的角度认识到合理搭配食物的重要性,形成“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的概念。
任务6:给航天员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15分钟) 形成合理搭配营养食谱的能力。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2课时) 第1课时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任务7:探究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直观认识唾液在淀粉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任务8:实验探究牙齿和舌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分析认识牙齿和舌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第2课时 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 任务9:认识消化系统的组成 了解食物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过的场所,形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概念。
任务10:资料分析胃肠等的消化作用 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到胃肠等器官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阐释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1课时) 任务11:初识吸收的概念和场所 理解吸收的过程及各营养成分在哪里吸收,形成“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的概念。
任务12: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通过实物或模型,分析并直观感受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培养理性思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深化认识,培养建模思维。
任务13:阐述营养物质的利用和残渣的排出 通过分析文字资料,认识到人体是如何利用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并提取信息,将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转化用式子列出来,培养学生组织信息的能力。
第四节 食品安全(1课时) 任务14:了解食品安全常识 学会在生活中质量安全的食品。
任务15:实验探究食品酸碱度,防止食物中毒 通过用Ph试纸测定食品是否腐败变质让学生知道如何防止食物中毒,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