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汉武帝统治时期,不断征伐四夷,仅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南地后,便“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此外,汉武帝还赏赐无度、极尽奢靡,以致出现倾尽府库也难以填补“兵甲之财、转漕之费”的情况。这些现象( )
A.标志着西汉王朝的由盛转衰 B.客观上推动了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
C.是当时边疆危机加剧的表现 D.反映了当时国家经济调控能力较弱
2.下列一组史料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的相关历史信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上述史料因类型不同价值也不同 B.近代经济发展是人民抗争的根源
C.抗争取胜使清政府收回国家主权 D.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呈多元化
3.辛亥革命时期,闽籍华侨“踊跃输将,惟恐不力”,“辄毁家捐资以为赞助且历久不息。”武昌起义胜利后,闽籍华侨徐赞周一月内筹集捐款10万缅盾汇回国内支持新政权。福建省光复前后,闽籍华侨捐款“不下二百万元”。上述材料( )
A.表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彰显出华侨爱国兴国的强烈责任感
C.显示出闽籍华侨革命积极性最高涨
D.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充足的物质保障
4.下表所示为现代中国有关“劳动教育”的若干表述,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劳动教育( )
提出者 表述内容
毛泽东(1958年)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
邓小平(1978年) 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习近平(2018年)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A.满足了社会的劳动力需求 B.根据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调整
C.忽视了对意识形态的塑造 D.始终滞后于科学知识的传授
5.虽然罗马公民人数激增,居民住房形势日益严峻,但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却将复合式公寓的高度限制在21米(五层)以下。后来因为罗马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尼禄发布政令,规定公寓高度不能超过18米。据此推断该时期的罗马( )
A.人口压力得到缓解 B.城市建筑水平落后
C.积极推动城市扩张 D.注重城市规划管理
6.自7世纪起,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伴随着唐朝的灭亡,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也趋于饱和,从10世纪起,日本出现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称为“国风文化”。日本从“唐风时代”到“国风文化”说明了日本( )
A.实行了政治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融合了中国的佛道思想,神道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C.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本土文化也得到发展
D.借鉴了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圈重要组成部分
7.1804年海地作为拉美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很快就完成了从奴隶制为主的殖民地向共和制的转化,然而独立后的海地却长期陷入动乱。独立后的巴西虽经过一系列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但进步缓慢。据此可知,拉美国家( )
A.普遍采用改良手段实现民族独立 B.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是社会发展
C.民族独立后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 D.移植了原殖民宗主国的生产方式
8.1751年6月,法国《百科全书》第I卷正式出版,延绵二三十年之久,到1772年,最后几卷图录才出版,最终形成一套庞大辞书,共28卷,包括科学、神学、哲学等。1768~1832年,它还出现了许多补充版、再版和扩充版。这体现了( )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相结合
C.民主理念得到普通民众认同 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变革
9.1906年3月,清廷明确将“国文”正式确定为讲授汉文汉语的课程名称,并强调“国文一科与伦理、历史、地理相为表里,与各科亦均有关系,汉文不通,则各科无从指授,仅通外国文,而不能通译国文亦属无用,且非爱戴本国之心,故国文教员尤宜注重”。这一举措( )
A.旨在抵制列强的文化侵略 B.促进了国家转型的实现
C.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自强运动的兴起
10.光绪五年(1879年),直隶突降暴雨,义赈人士严作霖、经元善等人携款前来赈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永定河水灾发生,直隶总督袁世凯也传谕天津商会劝募赈款,散放急赈,“以补官款之不及”。光绪末年,义赈甚至成为官赈的仿照对象,与官赈形成体制内的合作。这表明晚清( )
A.社会救济机制走向完备 B.赈济注重依靠社会力量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救荒方略沿袭古代社会
11.近代开埠之前,上海周边农村最著名的农家手工业当推手工棉纺织。但20世纪以后,无以为生的农民逐渐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以毛巾、织袜、花边、轧花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这一变化表明( )
A.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 B.个体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
C.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手工业被动卷入世界市场
12.1912—1926年间,民国政府交通部负责修建的公路总里程数是晚清40年间修建公路总里程数的12倍之多,并且转变了以往以水运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使运输方式向铁路、海运过渡。同时,财政部也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政府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B.收回利权运动成效显著
C.列强侵略程度进一步加深 D.交通运输走在世界前列
13.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其最理想的收割时间是麦穗成熟的前一天和当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河南、山东草帽辫(原料是麦秆,即小麦生产的手工副产品)产区的农民常常会宁愿少收小麦而提前四五天收割以获得编草帽辫用的优质麦秆。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农民生产观念的改变 B.农业现代化趋势明显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北方农业日趋衰落
14.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和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 )
A.清政府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清政府注重天朝上国尊严的维护
C.清政府产生了近代维权意识 D.清政府鼓励华工出国
15.李鸿章认为:“无论中国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见,即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中术四元之学,阐明于道光十年前后,而西人代数之新法,近日译出于上海,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这一主张( )
A.证明了西学源于中国的正确性 B.打破了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
C.体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 D.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
16.“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浪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
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B.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
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逃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但是智者学派所做的工作是人类历史上致力于社会分析的最初尝试,具有理性认识的新意。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由于他们成功地把人的视线从天上拉回人本身,希腊才完成了自黑暗以来的第一次启蒙。
——杨冬梅《智者运动的实质及时代精神》
材料二:西塞罗是罗马伟大的法学家和政治家。他深受斯多亚哲学家观点的影响。像斯多亚哲学家一样,他倾向于确定自然和自然理性,并设想理性是宇宙的主宰力量。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智者在强调人类理性方面的表现,概括智者运动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的原因。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请概述罗马人对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下表为英美国家在社区治理中的行为
19世纪末到1930年 大萧条时期到二战前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社区治理主题 社区睦邻运动 社区救助 社区发展 社区复兴
国家行为 基本没有 有限介入 积极干预 后撤
主要行动主体 社区组织 美国:国家救济 英国:社会自助 国家+社区发展公司 非政府组织+国家
国家行为哲学 古典自由主义 美国:向凯恩斯主义求助 英国:仍以自由主义为主 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
社会哲学传统 自由主义
——摘编自吴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以英美国家的百年实践为例》
根据材料,围绕“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美国宪法是由信奉基督新教的白人锻造出来的。因此,其文化底色具有着浓厚的盎格鲁—撒克逊保守主义精神;但是,美国的立国根基又决定了其自由平等的精神。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自建国以来,美国长期存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之争。下表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和文化变化的一些现象和史实。
时间 现象/史实 备注
20世纪20年代 美国爵士乐的迅速流行 黑人民歌和欧洲白人音乐传统融合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 奇卡诺学生运动 继黑人民权运动后,美国墨西哥人争取民族自由、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
1965—1990年代 联邦政府“肯定性行动计划” 消除对黑人等少数族群的种族和性别歧视
1968—1994年 联邦政府颁布《双语教育法》及系列修正案 让学生“尽快习得英语”的同时,也尊重并保持文化和语言多样性
——摘编自余志森《“熔炉”、“拼盘”还是“葵花” ——对美国多元文化的再思考》
围绕“美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世界现代史,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可得出汉武帝对外征战造成国库空虚,加剧了国家财政危机,为巩固其统治汉武帝采取了盐铁官营政策,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处于西汉的兴盛时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对匈奴的作战,使边疆危机日益缓解,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财政危机的出现,没有涉及国家的经济调控能力,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关天培的奏折反映中国政府反抗外来侵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黄花岗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武装起义,目的是资产阶级推翻洋人的朝廷——清王朝;这组材料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呈现多元化的特点,D项正确。上述史料都是文字史料,不能体现史料类型不同价值也不同,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经济发展是人民抗争的根源,排除B项;材料中的抗争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失败了,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闽籍华侨长期为辛亥革命及其新政权提供大量捐款,有的甚至“毁家捐资”,彰显出华侨爱国兴国的强烈责任感,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不同时期,中国的劳动教育内容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劳动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劳动教育“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反映了新中国的劳动教育根据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调整,B项正确。劳动教育只是教育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劳动力需求是多方面的,排除A项;据材料“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可知,劳动教育没有忽视对意识形态的塑造,排除C项;据材料“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可知,劳动强调劳动与知识的结合,并非始终滞后于科学知识的传授,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罗马政府对居民住宅公寓的高度进行了限制。表明罗马注重城市规划管理,D项正确。材料提到罗马居民住房形势严峻,因此人口压力没有得到缓解,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罗马居民公寓高度,不能由此得出城市建筑水平,排除B项;材料提到罗马居民住房高度,而没有提到罗马政府推动城市扩张,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唐风时代”说明日本吸收了中华文化,“国风文化”说明日本发展出了本土特色文化,C项正确。A项指的是“大化改新”,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国风文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日本文化吸收了中华文化,又发展出本土特色文化,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从材料“1804年海地作为拉美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很快就完成了从奴隶制为主的殖民地向共和制的转化,然而独立后的海地却长期陷入动乱。独立后的巴西虽经过一系列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但进步缓慢”和所学知识可知,很多拉美国家独立以后在社会转型方面都出现了失误,发展比较缓慢,说明这些国家面临的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获得民族独立,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在获得民族独立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不充分,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在被志敏期间移植了宗主国的生产方式,但民族独立后,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共28卷,包括科学、神学、哲学等”,可知《百科全书》涵盖面广,不仅涉及人文学科,还包括自然科学,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相结合,B项正确。启蒙运动不包括科学和神学,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百科全书》的内容,未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百科全书》属于综合性书籍,无法说明科学技术与思想的关系,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国文”“爱戴本国之心”等可知,这一举措重视国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国人的家国情怀,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重视“国文”,重视培养国家意识,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以失败告终,未能实现国家转型,排除B项;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义赈人士携款赈灾,到地方高官传谕商会劝募赈款,再到“义赈甚至成为官赈的仿照对象,与官赈形成体制内的合作”,这一过程说明晚清社会赈济体系对社会力量的依赖程度很高,故B项正确。由材料现象无法得出晚清社会救济机制完备这一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所述义赈人士不一定是民族资产阶级,且义赈行为并不直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故排除C项;材料侧重表明晚清社会救济体系的转型,并非救灾方略沿袭古代社会,故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开埠后,上海周边农民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表明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演变,是在农村,无法促进城市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经济结构是指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材料说的是农民从事收益更高的新兴农家手工业,与经济结构无关,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手工业就被卷入世界市场了,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交通部”“12倍”“财政部”“税收优惠政策”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政府的支持下,交通运输业取得一定发展,税收有一定的优惠,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探讨利权问题,B项误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是民国政府的行为,而非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当时中国的交通运输并未走在世界前列,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河南、山东等地以麦秆为原料的草帽辫收益要超过小麦,这使得当地农民不再追求小麦产量而是追求麦秆的附加值,反映出农民生产观念的改变,A项正确。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小农经济尚未解体,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河南、山东的小麦种植情况,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农业状况,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可知,清政府向英法提出了保护华工权利的主张,这表明清政府初步产生了近代维权意识,C项正确。“清政府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王朝维护“天朝上国”理念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清政府鼓励华工出国的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可知李鸿章认为西方的算术之学源于中国,该观点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D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观点无法论证西学源于中国的观点是正确的,排除A项;李鸿章认为西学源于中国,说明其未打破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学中源”思想,并非“中体西用”思想,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浪潮中“下南洋”指的是中国向东南亚地区的移民,据材料“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可知,移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移民对东南亚地区开放产生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下南洋”的原因,不能体现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排除B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1)原因:唯物史观、发展史观的影响;科学的治史方法的引进;大量社会和经济的史料发现与整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关注社会。
(2)原则:具有清晰而又灵活的时空观念;坚持以生产力为着眼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掌握并辨析客观的历史事实,充分重视人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得出唯物史观、发展史观的影响;根据材料“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得出科学的治史方法的引进;根据材料“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得出大量社会和经济的史料发现与整理;根据材料“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得出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关注社会。
第(2)题基本原则,从时空观念分析,得出具有清晰而又灵活的时空观念;从发展的眼光分析,得出坚持以生产力为着眼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从重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分析,得出掌握并辨析客观的历史事实,充分重视人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18.答案:(1)表现: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或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影响:人类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或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原因:继承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进一步发展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为古罗马国家奠定了一种政治法律哲学基础。
贡献: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古代政治文明。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表现,智者在强调人类理性方面的表现,根据“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并联系所学可知,他们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第二小问影响,智者运动的主要影响可以根据“希腊才完成了自黑暗以来的第一次启蒙”并联系所学,从是人类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等方面来回答。
第(2)题,第一小问原因,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的原因,根据“像斯多亚哲学家一样,他倾向于确定自然和自然理性,并设想理性是宇宙的主宰力量”并联系所学可知,他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进一步发展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为古罗马国家奠定了一种政治法律哲学基础。第二小问贡献,罗马人对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应当联系所学从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古代政治文明等方面来回答。
19.答案:示例1:论题:国家在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阐述:随着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国家开始有限介入社区治理,承担进行社会救济的重要角色。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对社区治理的干预增强。自20世纪80年代起,虽然国家行为在社区治理中有所弱化,但国家仍是社区“合作治理”中时隐时现的行动主体。
综上所述,国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始终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作用是有限的,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
示例2:论题: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主要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阐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前,西方一直奉行古典自由主义,国家基本不参与社区治理,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社区组织。经济大危机到二战前,美国虽然求助于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救济,但英国仍奉行自由主义,实行社区自助。二战后英美国家虽然加强了国家对社区治理的干预,但社区发展公司依然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社会治理中开始撤退,新自由主义兴起。
综上,近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示例3:论题:经济危机影响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行为的变化。
阐述: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英美国家开始求助于凯恩斯主义,通过国家救济加强对社区治理的干预;二战后,国家对社区治理干预不断加强,促进了社区发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国家在社区治理中开始撤退,削减福利,减少救济,将社区治理让位于非政府组织。
综上,西方国家总是将社区治理当作国家纾难的临时性安排,而不是像中国那样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心,这是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可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在社区治理中的行为,经历了由基本不参与社区治理到有限介入社区治理,再到对社区治理的干预增强这一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行为在社区治理中有所弱化,但国家仍是社区治理中的行动主体。由此可拟定论题为:国家在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内容分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前、经济危机爆发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时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个时期,结合每一时期的具体原因分析西方国家在社区治理中的行为,进而阐述西方国家在近现代西方国家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最后,概括总结即可。或者根据材料中国家行为哲学“古典自由主义”“美国:向凯恩斯主义求助”“英国:仍以自由主义为主”“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可拟定论题: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主要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或者根据材料中各时期英美国家在社区治理中的行为,可拟定论题:经济危机影响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行为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美国家应对两次经济危机而对社区治理行为进行改革等方面予以论述。
20.答案:示例
现象: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阐述:美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及对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的理想追求共同构成了美国主流文化。但作为移民国家,日益多样化的族群结构及多元文化与美国传统主流文化形成了矛盾和冲突。美国爵士乐的产生与普及,反映了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美国政府面对少数族群的权利诉求也积极出台政策和法律,以减少族群和文化间的歧视与隔阂。在捍卫美国主流文化价值同时,也促进了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美国政府尊重并维护多元文化,是在维护主流文化,尤其是在维护民族国家统一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多元是统一下的多元,而不是超越国家与民族的多元,是对少数族群与非主流文化的“认同”与“归化”,这有利于缓解多族群和多样文化的冲突和分裂,增强文化认同,维护美国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并不是对立而是一致的,统一性与多元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文化的斑斓色彩。
解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围绕“美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提炼材料中的现象,如:根据材料“文化底色具有着浓厚的盎格鲁—撒克逊保守主义精神;但是美国的立国根基又决定了其自由平等的精神。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自建国以来,美国长期存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之争”可知,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其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这些文化需要统一于美国的立国根基,据此,可以提炼现象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
其次,围绕提炼的信息“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族群结构多元化、多元文化、传统主流文化的角度进行详细的描述,如:美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及对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的理想追求共同构成了美国主流文化。但作为移民国家,日益多样化的族群结构及多元文化与美国传统主流文化形成了矛盾和冲突。美国爵士乐的产生与普及,反映了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美国政府面对少数族群的权利诉求也积极出台政策和法律,以减少族群和文化间的歧视与隔阂。在捍卫美国主流文化价值同时,也促进了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美国政府尊重并维护多元文化,是在维护主流文化,尤其是在维护民族国家统一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多元是统一下的多元,而不是超越国家与民族的多元,是对少数族群与非主流文化的“认同”与“归化”,这有利于缓解多族群和多样文化的冲突和分裂,增强文化认同,维护美国社会稳定。
最后,对提炼的现象进行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信息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多元文化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并不是对立而是一致的,统一性与多元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文化的斑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