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李清照词两首(共10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李清照词两首(共10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05 19:1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4张PPT。李清照词两首学习导入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用以表现女子的生活和情感。但作者多为男性,故所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是代替女子们说话。
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我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
李清照的创作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有过安逸、美好的家庭生活,也有着国破、家亡、夫死、寡居的不幸人生。故李清照的创作有前后两个时期,生活与心态不同,韵味与格调也就有别。 李清照早期词作,韵调优美,限于闺情之类。后期词作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 李清照的词创意出奇,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评清照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三瘦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
(1084~约1155)
生于官宦之家
长成书香才女
婚姻门当户对
夫妇志同道合
靖康耻阻幸福
南渡夫逝孀居
半世飘零悲死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一、人物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二、生平事迹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 ,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
  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láng]?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三、思想内容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
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
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孤独,惆怅
四、艺术特色1、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2、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3、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
  《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 4、讲求韵律美
  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人化。以是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总结: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武陵春》等。 情景关系理论运用情景关系理论解读诗歌鉴赏现状 因为我们对古人的诗歌创作理论缺少最基本的了解,所以:
第一,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读;
第二,也不知道怎样才算读懂了。诗歌理论介绍:古人认为:“诗言志。”
志,是指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所有的诗词都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没有纯写景的诗词。好诗文的标准:思想感情怎样表达才是好文章?
古人说“诗贵隐”。
隐,委婉含蓄的意思。
也就是说,思想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委婉委含蓄地表达的原因:为什么思想感情非得委婉委含蓄地表达呢?
“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意思是,像思想感情这类抽象的东西画也画不出来,写也写不出来,那只好写与它有关的东西来间接地、委婉地展示它们。 委婉含蓄 的方法“山之高大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生机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用烟笼雾锁、云蒸霞蔚来体现山的高大,用草木发芽,万卉争荣来体现春的生机。
于是“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把烟霞、草树描绘得越清晰、越逼真,山的高大与春的生机就会体现得越充分。窍门指津既然诗中的风景或场景是为了传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所以,诗人一定会在风景或场景中设计一些情景结合的点。这些点要么象征或暗示了人的身份、地位、处境或居住环境,要么暗示了人的样貌、神态、表情、动作和心理。
我们将通过寻找情景结合点来解读这两首词。醉花阴李清照 释 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北宋末期的词人 )《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橱: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
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
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
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字词积累 词意梳理 薄雾弥漫,浓云笼罩,心有愁思感觉白天太漫长,瑞脑在铜兽香炉中早已烧尽。又到重阳佳节了,洁白的瓷枕,轻薄的纱帐,独自一人,半夜秋凉刚刚透入。 独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莫说不忧愁,秋风卷起珠帘,闺中人比菊花更显清瘦。 情景结合处:薄雾、浓云、永昼、瑞脑、金兽、重阳、玉枕、纱厨、
东篱把酒、暗香盈袖、帘卷人瘦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薄雾浓云愁永昼——写外景,客观环境引起少妇的愁思。
瑞脑销金兽——写内景,少妇在愁思中对客观景物的感受。
薄雾浓云的阴沉天气,勾引起这位少妇的愁思,觉得昼长难捱,闺阁的铜香炉里,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自己的愁思未消,倒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
这里,作者十分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暗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出少妇寂寞、无聊的心情。萧瑟西风,已觉凄凉,再加以“薄雾浓云”,就更凄清惨淡了。这样的环境气氛,对于一位丈夫不在身边的闺中少妇,引起她浓浓的离情别绪。 “愁永昼”——很耐人寻味,在它里面体现了这位少妇的极端苦闷。一般来说,人总是感到光阴易逝的,而她反觉昼长,无非是因愁之极才会有昼长难捱之感。这是写少妇的内心活动。下一句也就从这方面来展开。
“瑞脑消金兽”——本是香气辟邪,然而它并没有引起步妇的兴奋,反而感到香消愁未消。 总之,不管是写“薄雾浓云”,抑或是“瑞脑销金兽”,都是为了衬托少妇之愁。
这样,物态人情,两相映衬,就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
与“玉炉香,红蜡泪,遍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境界相似,但温作感情浅露,蕴藉不够,不及李作的深沉凝炼。
佳节又重阳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又”——暗示日子过得很快,分离的时间已经不短,又是一年了。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玉枕”两句——夜里的情况,和前二句写白昼的相呼应。本来玉枕、纱厨往昔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自己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其内心的痛苦可知。
“半夜凉初透”——真实地反映了九月秋凉的特点,也真实地反映了少妇独拥寒衾的鲜明感觉。“凉”字,不仅仅是指气候的“凉” ,更多的是指少妇孤单的凄凉。表现了: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小结上片: 上片写深闺少妇无论白天黑夜都陷入了思夫的苦闷之中,处处显示出她凄凉寂寞的心情。 下片转入写她在重阳节的活动,但这些活动也紧紧地和她的离愁联结在一起的。东篱把酒、暗香盈袖。这两句写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这里的“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渊明《饮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酒”,即端起酒杯。“暗香”,作幽香讲。‘‘盈袖”,是满衣袖,这里作满身讲。
这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花圃里赏花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习俗,人们在重阳节那天,或是头插茉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或是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词中这两句是含有无限辛酸的滋味的。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在“逢佳节”而“倍思亲”。
毫无疑问,她之所以“东篱把酒”无非是因寂寞无聊,想借此以排遣。然而,尽管“有暗香盈袖”,可是这并不能驱遣心中的抑郁而带来喜悦,反而勾起一种更深远的寂寞情怀而已——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这两句的真正含义。 帘卷人瘦一、以帘外黄花与帘内玉人相比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意极美;
二、因黄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
三、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总结: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 “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呼应 以“愁”字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莫道”句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并与上片“愁”字呼应,使上下片由浅入深,浑然一体。声声慢李清照字词积累乍暖还寒:时暖时寒。
将息:养息。
怎生得黑:怎样捱到天黑。
次地:光景,情形。词意梳理 四下里张望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独处家中若有所失东寻西觅,凄凉惨痛悲戚,痛彻肺腑,天气忽热忽冷让人难以养息。害怕孤独喝下几杯薄酒取暖,怎能够抵挡住临晚深秋寒意。正在伤心,抬头瞥见大雁飞过,这传信大雁实在是曾经相识。 满地是衰败零落的黄色菊花,眼下饱经忧患哪朵可供采摘?独自守着寒窗怎样捱到天黑?捱到黄昏却偏偏下起绵绵细雨,雨珠点点滴滴洒落梧桐叶上,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能说尽! 《声声慢》词,是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人骗等不幸遭遇,内心郁结无法排遣,写下的血泪文字。可谓忧患余生,呜咽满纸。 整体解读 《声声慢》原曲《胜胜慢》,押平声韵,调子也较徐缓。李清照创造性地将其改为押入声韵,并多用叠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切。以随心肆意笔墨写生离死别之情,成千古绝响。 情景结合处: 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雨 梧桐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1、酒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结论:过雁象征离愁3、雁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二、代指书信、音信。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四、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五、壮写景物高远寥廓。
总之,雁这一极具张力的意象,以其丰富、深邃、独特的个性,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雁文化,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雁”意象总结:4、黄花如今有谁堪摘:有两重含义。现在无人摘,但过去再憔悴也有人摘。如今痛失爱侣,爱侣难觅,满腹伤情。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5、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雨,作为自然界的阴晴变化现象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一个广阔辽远而又厚重深沉的审美想象空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词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层出不穷,成蔚然大观之势
仅《全唐诗》中的雨意象就有七千多处。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246次,比晴的36次多了六倍;李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73次,而晴只有10次。
可以说,雨中滴洒着古人生命的血液,也激发了文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诗情。不论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浪漫主义诗人;不管他是豪放派词家,还是婉约派词家。雨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充当了重要的抒情角色。
一、雨的愁苦意象
1、借雨诉相思
2、借雨写离愁
3、借雨写愁绪之长
4、借雨写政治环境的险恶
5、借雨写生活环境之艰难
二、雨的欢乐意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雨古诗词中的“雨”经过诗人情感的点染、融合后,往往成为带有作者感彩的意象。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论苦雨,还是喜雨,其实都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赋予了自然界中无生命的雨更多飞扬灵动的色彩。6、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意象内涵: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象征人品性的高洁。
二、?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寄寓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
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比喻爱情。
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象征丧偶。
五、人生愁恨何能免——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
古典诗词的意象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我们在解读“梧桐”这一意象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在整首诗词里并结合其它意象,把握整体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这一具有丰富审美文化内蕴的传统意象。 探究问题
作者用四字一组的叠词开篇言情,好处是什么?探究情景设计: 如果有人在一秒钟之内,分别敲你的门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你有什么感受?四字一组的叠词作用与哪种敲门声的作用相类似? 四字叠词作用: 四字叠词,有一种急促感、压迫感。预示有大事发生。而且已经发生,不可抗拒。放在开篇,既在内容与情感上统领全篇,又渲染了压迫、紧急的气氛,预示着具有强大力量的事已经或正在发生。是命运敲门的声音。 小结理解理论,掌握方向,找准情点,大胆想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们必须都是哈姆雷特。
本词中描写了怎样的李清照?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
??????????? ????????????书画的研究,渡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
???????????? ?????????????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
???????????? ????????????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怎一个愁字了得亡国之恨(国愁)沦落之苦(家愁)孀居之悲(情愁)薄雾、浓云、玉枕、纱厨、酒、西风、
黄花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家庭幸福生活安逸(前期)
国破家亡夫死
(晚期)闺怨离愁
悼亡之愁
思家之苦
亡国之恨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
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
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一般愁字别样情 半世漂泊感生平
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句便工
课堂小节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李清照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易安体与其他宋词名家相比,其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抒情主体的不同,充满一种纯净而高雅的女性意识。唐宋词诸多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男性词人塑造的,而在易安体中,女性成了抒情主体,词中的女性形象就是女词人自己。她向整个社会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的欢乐、忧愁、痛苦和追求,描绘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步履艰难的一生。 李清照词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