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鲁迅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3.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写作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朗读正音、解词礼尚(shàng 崇尚,重视)往来??????
自诩(xǔ 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 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 烤肉)
脑髓(suǐ)
冠冕(miǎn 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譬(pì)如 孱(càn)头
蹩进(bié 躲躲闪闪的走进)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在哪段提出的?明确:是在第五段提出的,“我只想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第七段是解释中心论点含义,第九段是总结,重申论点。)思考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对立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越彻底,“立”得越牢固。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研读第一部分:
弄清“送去主义”的表现、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嘲讽情感的词句体会。“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嘲讽和鄙视。 ◎ “送去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本质:是一种媚外求荣的卑劣行径。
作者用与尼采作类比的论证方法,指出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会导致资源枯竭,经济衰败,主权丧失,我们的子孙后代会面临沦为乞丐、亡国灭种的结局,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抛来”和“抛给”“送来”有何区别?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送来:“抛给”冠冕的说法,国民党的口吻,往自己脸上贴金。一部分的结构提纲批判送去主义① 揭示来源举出表现“闭关主义”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② 揭出实质——媚外求荣指出危害之一:资源枯竭,主权丧失
沦为乞丐指出危害之二:不是“抛来”是“抛给”③④ 物 人进步对照表一对照表一对照表一对照表一研读第二部分: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思考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从结构上: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提出中心论点——要实行“拿来主义”。◎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面对送来,我们是被动接受。
“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主动去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运用脑髓”指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能辨别精华与糟粕;
“自己来拿”指独立自主地选择。 大宅子喻什么?文化遗产孱头昏蛋废物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全文结构对比论证喻证小结:
对待文化遗产,应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好处?比喻论证作用: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第十段集中回答了哪五个问题?1、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2、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何在?
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③语言犀利、幽默。拓展探究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能举出实例吗?鲁迅名言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提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居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5句话82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存成算。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正如唐弢在《琐忆》中所说:“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他的非凡的观察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者对于体裁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既从写作的内容和意图出发,又要考虑体裁形式的特点和功能,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感触,需要及时抒发己见,但又力求表达的形象生动,发人深思,便往往采用杂文这一形式。杂文篇幅短小,写法灵活,或设喻取譬,或借题发挥,由小见大。所以鲁迅把它当作匕首和投枪,在后期大量创作。问题(2)★“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文 化 遗 产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拿来”!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鱼 翅 鸦 片 姨 太 太烟枪烟灯喻文化精华喻益害并存喻文化糟粕喻封建文化“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比喻说理: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而锋芒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