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隆中对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3.隆中对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05 17:1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六单元 走进历史人物   23.隆中对  1.走近作者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信】
谓为信然(确实。)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然】
谓为信然(代词,这样。)
然志犹未已(连词,但是。) 3.主题解说
本文主要记叙了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的一番晤对,既纵论天下错综复杂形势,又分论各派势力的未来发展,既着眼于刘备的实际,又制定出了建国立业的策略,从而表现了诸葛亮治国安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5.难点突破
师:诸葛亮为达到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生: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6.学法点津
文言句子四字翻译法:“留”“删”“补”“调”。
①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②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如:句首的发语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③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④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7.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度,估量。德,德行。
民殷国富:人民充实,国家富足。
思贤如渴:比喻希望得到有才能的人就像口渴需要水一样急切。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文】 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感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并身体力行,也可以把自己造就为杰出的人才。(lǒng) (yǐng) (xié) (yí) (bǐng) (tuí) (wǎng) (miǎn) (kuài) (zhāng) (xù) (dān) (shēn) (zhòu) (chāng)(jué) (duó)“信”通“伸”,伸张 “已”通“以”失败 放肆凶猛 而且 压抑、抑制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名词作状语,箪,用箪盛壶,用壶装形容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名词作状语,亲自 D 7.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们不承认这件事。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指诸葛亮)只可以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我并不考虑自己的德行与力量如何,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
(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和诸葛亮的情谊就一天比一天深厚。8.填空。
(1)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 ”,最终的策略目标是 ,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
外交方面的方针是“ ”,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
一路是“ ”,
另一路是“ ”。
(2)“时人莫小池中水,何妨浅处有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被称作“卧龙”,而刘禹锡的《陋室铭》
也有“ ”的诗句。跨有荆、益“成霸业”“兴汉室”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水不在深,有龙则灵9.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下面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1)吟三国华章。阅读下面语段,填写诗文。
昔魏武挥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其志宏阔如宇;武侯临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 ”,其情沛然如注;孙权劝学,蒙曰:“ ,即更刮目相待”,其事流芳千古。太守出猎,狂书“,亲射虎,看孙郎”,托古以言志;英雄梦回,忽作“马作的卢飞快, ”,用典以抒怀;书生论史,偏说“ ,铜雀春深锁二乔”,借题以讽今;诗仙饯别,且吟“ ,中间小谢又清发”,激赏建安文风;稼轩登临,笑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总论三国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多少事,都在诗文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奉命于危难之间士别三日弓如霹雳弦惊东风不与周郎便蓬莱文章建安骨生子当如孙仲谋(2)说三国俗语。三国人物和故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的口头俗语,如“说曹操,曹操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能再说出两个吗?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3)品三国人物。在荆州这个群雄角逐的大舞台上,各路豪杰俊秀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文韬武略、胆识才智和思想品格,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荆州举办“三国文化节”,要选择一位三国人物作为“形象大使”,你认为选谁最合适?说出你的理由。
能够抓住刘备之信、关羽之忠、张飞之猛、诸葛之智等三国人物的主要性格,以及他们与荆州的密切关系来阐述,言而有据,言而有序,言之成理即可。AD1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将军(指刘备)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他。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③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意对即可)13.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围绕“隆中对”的“对”前、“对”中、“对”后依次写来,且详略十分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点拨:先论述“必要性”,再论述“可能性”)B14.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根据文意,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能用原文中的词)。
①孙权:____
②益州:
15.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担当“成霸业,兴汉室”重任的自身条件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16.刘备的一个“善”字意味深长,请写出“善”的内涵。
“善”是对诸葛亮对策的高度评价;对诸葛亮的由衷敬佩;请诸葛亮出山的坚定决心;对兴汉事业的必胜信念。联(合)夺(取,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节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④建:提出。⑤吴会:吴国。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C.身使孙权/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D.江南悉平/悉如外人
(点拨:A.拜访/看见 B.计谋/鞭打 C.出使/派遣 D.都)
1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大破其军 乘胜克捷。D//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
(2)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益州平定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20.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
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
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