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章。
2.借助注释理解故事内容。
3.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文章。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看图猜故事(出示图片)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同学们这两个故事我们都很了解,那么你认为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爱动脑筋,爱思考。
除了曹冲、司马光之外,古代聪明机智,爱动脑筋的孩子还有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王戎就是其中之一。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王戎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吧
齐读题目(板书: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谁能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生:王戎不去摘道路旁的李子。
那么他为什么不去摘道路旁的李子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二、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请看老师的提示,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斜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现在读起来就通顺多了,不信你试试。(自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这篇短文共有几句?(指名答)
(4)那我们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读得准确、通顺吗?(指名读)
2.翻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这个故事的意思大家一定很清楚了。我们来试试吧!
指名读第一句,根据注释,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2)逐句翻译原文。
(3)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子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齐读译文)
(板书:看到李子: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4)理解了文意,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3.填一填:同学们读得这么流利。你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让我们来填一填:
王戎( )
王戎( ),尝与( )游。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此必( )。”取之,( )。
4.背一背:谁能把它背下来?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5.说一说:
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指名答)
(因为树长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3)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指名答)
(板书:独立思考 爱动脑筋)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王戎小朋友吧!
(出示课件:王戎,你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板书:观察、聪明、动脑)
师小结:是呀,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习惯,正因如此,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之一,而且做了尚书令、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这样大的官。让我的宰相这样大的官们带着对王戎的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则古文吧!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播放三个简短有意思的动画片:《庾公不卖马》《割席绝交》《陈太丘与友期》。
3.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五、总结全课
师:今天你从王戎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板书内容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独立思考 爱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