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数学5.3.1(2) 平行线的性质 课件(27张)+教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下数学5.3.1(2) 平行线的性质 课件(27张)+教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2-21 09:15:12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5.3.1(2)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内容总览
教学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课堂练习
04
课堂总结
05
作业布置
06
目录
教材分析
平行线性质是几何中几个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平行线之间的各种角度的关系,它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性质的运用,能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新知导入
思考: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思考:如何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如何实现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是什么?
新知讲解
一、平行线性质的综合运用
【例1】
如图,直线 AB∥CD,OG 是∠EOB 的平分线,∠EFD=70°,则∠BOG 的度数是(  ).
  A.70° B.20°
  C.35° D.40°
解:∵AB∥CD,∴∠EOB=∠EFD=70°,
又OG 平分∠EOB,
∴∠BOG= ∠EOB= ×70°=35°
C
新知讲解
一、平行线性质的综合运用
【例1】
(1)在确定两角之间数量关系或求角度的问题中,如果有平行线,那么先考虑平行线的性质;
(2)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时,一定要弄清楚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
如图,直线 AB∥CD,OG 是∠EOB 的平分线,∠EFD=70°,则∠BOG 的度数是(  ).
  A.70° B.20°
  C.35° D.40°
C
注意:
新知讲解
一、平行线性质的综合运用
【例2】
如图,CD⊥AB 于点 D,点 F 是 BC上任意一点,FE⊥AB 于点 E,∠1=∠2,∠3=62°,求∠BCA的度数.
解:∵CD⊥AB,FE⊥AB,∴∠BEF=∠BDC=90°.
∴FE∥CD,∴∠2=∠BCD.
∵∠1=∠2,∴∠1=∠BCD.
∴DG∥BC.
∴∠BCA=∠3=62°
新知讲解
一、平行线性质的综合运用
【例2】
如图,CD⊥AB 于点 D,点 F 是 BC上任意一点,FE⊥AB 于点 E,∠1=∠2,∠3=62°,求∠BCA的度数.
遇到平行线的条件时就要联想到角的相等或互补; 遇到角的相等或互补时就要联想到两直线平行;
遇到垂直的条件时就要联想到垂直的性质.
新知讲解
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例3】
如图,已知∠1=∠2,∠D=50°,求∠B的度数.
解:∵∠1=∠2(已知),∠2=∠DHE(对顶角相等),
∴∠1=∠DHE(等量代换).
∴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D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D=50°(已知),
∴∠B=180°-∠D=180°-50°=130°.
新知讲解
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例3】
如图,已知∠1=∠2,∠D=50°,求∠B的度数.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选择
(1)由角的关系得到平行,用的是平行线的判定.
(2)由两直线平行得到角的关系,用的是平行线的性质.
新知讲解
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判定:已知角的关系得到平行的关系。 推平行,用判定
性质:已知平行的关系得角的关系。 知平行,用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不同?
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所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是 。
互逆的
新知讲解
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例4】
如图,已知AB∥CD,DA平分∠CDE,∠A =∠AGB.BC和DE平行吗 为什么

解:BC∥DE.理由如下:
∵AB∥CD (已知),∴∠A=∠AD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A平分∠CDE(已知),∴∠ADC=∠ADE(角平分线的定义).
∴∠A=∠ADE(等量代换).
又∠A=∠AGB(已知),
∴∠AGB=∠ADE(等量代换).
∴BC∥D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典例分析
例5:
如图,在△ABC 中,D 是 AB 上一点,E 是 AC 上一点, ∠ADE = 60°,∠B = 60°,∠AED = 40°.
(1)DE 与 BC 平行吗?为什么?
(2)∠C 是多少度?为什么?
解:(1)∵∠ADE = ∠B,
∴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DE∥BC,
∴∠C = ∠AED = 4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直线EF分别与直线AB,CD相交于点G,H,已知∠1=∠2=70°,GM平分∠HGB交直线CD于点M,则∠3=( ).
A.50° B.55° C.60° D.62°
B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2. 如图,AB//CD//EF,∠A=54°,∠C= 26°,则∠AFC=_______.
28°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3. 已知:如图,∠1+∠B=∠C.试说明BD∥CE.
解:如图,作射线AP,使AP∥BD,∴∠PAB=∠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B=∠C(已知),
∴∠1+∠PAB=∠C(等量代换),
即∠PAC=∠C.
∴AP∥C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又AP∥BD,
∴BD∥CE(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P
课堂练习
【综合实践类作业】
4. 一个大门栏杆的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BA垂直于地面AE于点A,CD平行于地面AE.若∠BCD =150°则∠ABC=_______.
解:如图,过点B作BG//CD,
∴∠BCD+∠CBG=180°
∴∠CBG=180°-∠BCD=180°-150°=30°
∵BA⊥AE,
∴∠BAE=90°
∵CD//AE,BG//CD,
∴BG//AE
∴∠ABG+∠BAE= 180°
∴∠ABG= 180°-∠BAE= 90°
∴∠ABC=∠ABG+∠CBG=90°+30°=120°.
课堂总结
1.平行线性质的综合应用
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推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性质
板书设计
5.3.1(2)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性质的综合应用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1.如图,直线a//b,将一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b上,若∠1 =50°,则∠2的度数是( )
A.20° B.30°
C.40° D.50°
C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2. 如图是超市购物车的侧面示意图,扶手AB与车底CD平行,∠1=100°, ∠2=48°,则∠3的度数是( )
A.52° B.48° C.42° D.62°
A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3.如图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刀,刀柄是一个直角梯形(挖去一个半圆),刀片上下是平行的,转动刀片时会形成∠1, ∠2,则∠1+∠2=______.
90°
解:如图,过点О作 OP// AB,则∠1=∠AOP.
又 AB//CD,∴OP//CD,
∴∠2 =∠POC,
∴∠AOP+∠POC= 90°,
∴∠1+ ∠2=90°.
作业布置
【综合实践类作业】
4. 如图,MN,EF 表示两面互相平行的镜子,一束光线AB 照射到镜面 MN上,反射光线为 BC,此时∠1=∠2;光线 BC经过镜面 EF 反射后的光线为 CD,此时∠3=∠4.试判断 AB 与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作业布置
【综合实践类作业】
解:AB∥CD.理由如下:
∵MN∥EF,∴∠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2,∠2=∠3,∠3=∠4,∴∠1+∠2=∠3+∠4.
∵∠1+∠ABC+∠2=180°,∠3+∠BCD+∠4=180°,
∴∠ABC=∠BCD.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5.3.1(2)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平行线性质是几何中几个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平行线之间的各种角度的关系,它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习者分析 学生现阶段动手能力强,善于互相交流,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较为活跃。所以本节课在各个环节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性质的运用,能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线性质的运用,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 提问: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思考:如何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如何实现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活动1: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活动意图说明: 利用复习导入引出课题,为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做好铺垫,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环节二:新知讲解教师活动2: 一、平行线性质的综合运用 例1如图,直线 AB∥CD,OG 是∠EOB 的平分线,∠EFD=70°,则∠BOG 的度数是(C ).   A.70° B.20°   C.35° D.40° 解:∵AB∥CD,∴∠EOB=∠EFD=70°, 又OG 平分∠EOB, ∴∠BOG= ∠EOB= ×70°=35° 注意:(1)在确定两角之间数量关系或求角度的问题中,如果有平行线,那么先考虑平行线的性质; (2)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时,一定要弄清楚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 例2如图,CD⊥AB 于点 D,点 F 是 BC上任意一点,FE⊥AB 于点 E,∠1=∠2,∠3=62°,求∠BCA的度数. 解:∵CD⊥AB,FE⊥AB,∴∠BEF=∠BDC=90°. ∴FE∥CD,∴∠2=∠BCD. ∵∠1=∠2,∴∠1=∠BCD. ∴DG∥BC. ∴∠BCA=∠3=62° 注意:遇到平行线的条件时就要联想到角的相等或互补; 遇到角的相等或互补时就要联想到两直线平行; 遇到垂直的条件时就要联想到垂直的性质.学生活动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选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活动意图说明: 利用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逐步进行简单推理.进一步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能力.且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环节三:新知讲解教师活动3: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例3如图,已知∠1=∠2,∠D=50°,求∠B的度数 解:∵∠1=∠2(已知),∠2=∠DHE(对顶角相等), ∴∠1=∠DHE(等量代换). ∴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D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D=50°(已知), ∴∠B=180°-∠D=180°-50°=130°. 注意: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选择 (1)由角的关系得到平行,用的是平行线的判定. (2)由两直线平行得到角的关系,用的是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不同? 判定:已知角的关系得到平行的关系。 推平行,用判定 性质:已知平行的关系得角的关系。 知平行,用性质 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所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是互逆的。 例4如图,已知AB∥CD,DA平分∠CDE,∠A =∠AGB.BC和DE平行吗? 为什么? 解:BC∥DE.理由如下: ∵AB∥CD (已知),∴∠A=∠AD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A平分∠CDE(已知),∴∠ADC=∠ADE(角平分线的定义). ∴∠A=∠ADE(等量代换). 又∠A=∠AGB(已知), ∴∠AGB=∠ADE(等量代换). ∴BC∥D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学生活动3: 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答问题 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由学生发言进行多媒体展示,教师补充,进行课堂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演讲和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可以锻炼演讲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环节四:典例分析教师活动4: 例5:如图,在△ABC 中,D 是 AB 上一点,E 是 AC 上一点, ∠ADE = 60°,∠B = 60°,∠AED = 40°. (1)DE 与 BC 平行吗?为什么? (2)∠C 是多少度?为什么? 解:(1)∵∠ADE = ∠B, ∴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DE∥BC, ∴∠C = ∠AED = 4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学生活动4: 学生利用对平行线的性质与定理的掌握完成此题的解答。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直线EF分别与直线AB,CD相交于点G,H,已知∠1=∠2=70°,GM平分∠HGB交直线CD于点M,则∠3=( B ). A.50° B.55° C.60° D.62° 2.如图,AB//CD//EF,∠A=54°,∠C= 26°,则∠AFC=__28°__. 选做题: 已知:如图,∠1+∠B=∠C.试说明BD∥CE. 解:如图,作射线AP,使AP∥BD,∴∠PAB=∠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B=∠C(已知), ∴∠1+∠PAB=∠C(等量代换), 即∠PAC=∠C. ∴AP∥C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又AP∥BD, ∴BD∥CE(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综合拓展类作业】 4.一个大门栏杆的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BA垂直于地面AE于点A,CD平行于地面AE.若∠BCD =10°则∠ABC=_______. 解:如图,过点B作BG//CD, ∴∠BCD+∠CBG=180° ∴∠CBG=180°-∠BCD=180°-150°=30° ∵BA⊥AE, ∴∠BAE=90° ∵CD//AE,BG//CD, ∴BG//AE ∴∠ABG+∠BAE= 180° ∴∠ABG= 180°-∠BAE= 90° ∴∠ABC=∠ABG+∠CBG=90°+30°=120°.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直线a//b,将一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b上,若∠1 =50°,则∠2的度数是( C ) A.20° B.30° C.40° D.50° 2.如图是超市购物车的侧面示意图,扶手AB与车底CD平行,∠1=100°, ∠2=48°,则∠3的度数是( A ) A.52° B.48° C.42° D.62° 选做题: 3.如图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刀,刀柄是一个直角梯形(挖去一个半圆),刀片上下是平行的,转动刀片时会形成∠1, ∠2,则∠1+∠2=___90°___. 解:如图,过点О作 OP// AB,则∠1=∠AOP. 又 AB//CD,∴OP//CD, ∴∠2 =∠POC, ∴∠AOP+∠POC= 90°, ∴∠1+ ∠2=90°. 【综合拓展类作业】 4.如图,MN,EF 表示两面互相平行的镜子,一束光线AB 照射到镜面 MN上,反射光线为 BC,此时∠1=∠2;光线 BC经过镜面 EF 反射后的光线为 CD,此时∠3=∠4.试判断 AB 与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AB∥CD.理由如下: ∵MN∥EF,∴∠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2,∠2=∠3,∠3=∠4,∴∠1+∠2=∠3+∠4. ∵∠1+∠ABC+∠2=180°,∠3+∠BCD+∠4=180°, ∴∠ABC=∠BCD.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刚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还不牢固,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显得不确定,教师可以给出适当的鼓励性语言,增加学生的信心并使学生有兴趣继续学习下去。教学的目标便是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所以教师在重点内容的分析后,要注意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掌握学生的不足,从而便于后续知识的开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七 设计者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册、章 下册第五单元
课标要求 1.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能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4.掌握基本事实: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6.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7.理解平行线的概念;8.掌握平行线基本事实Ⅰ: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9.掌握平行线基本事实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1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Ⅰ: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12.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Ⅱ: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13.能用尺规作图: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 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14.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15.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数学思维要合乎逻辑,知道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述证明的过程;16.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17.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18.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9.运用图形的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内容分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构成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本章重点学习两条直线的垂直和平行关系,以及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是之前学习直线、线段角的知识延续,又是以后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迅速提高,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要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形成勤动手、勤动脑、勤交流的气氛。
单元目标 (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邻补角、对顶角、垂线(段)概念。2.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识别几种角。3.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行、解决简单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性质及垂线概念。平行线的判定、性质应用。教学难点:对垂线性质的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辨认。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知识结构框架 (二)课时安排课时编号单元主要内容课时数5.1相交线45.2平行线及其判定35.3平行线的性质35.4平移2
达成评价 课题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评价任务5.1 相交线1.理解对顶角、邻补角、垂线、垂线段等的概念2.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3.掌握对顶角的性质特点4.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垂线的基本事实学生通过理解相关概念,掌握对顶角与邻补角特征,能进行识别,通过相关性质的掌握能综合运用于练习和实际问题。任务1:学生能将余角、补角、角平分线等知识综合,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综合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任务2:(1)学生能将垂线的性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2)学生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或直尺过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学生弄清垂线段、垂线段长及点到直线距离的关系。任务3: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 平行线及其判定1.理解平行线概念,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2.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学生通过理解相关概念,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并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解题。任务1: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任务2:会用三种基本方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并尝试着进行简单的推理;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3 平行线的性质1.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意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学生通过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可运用其进行解题。懂得证明的必要性,会进行简单证明。任务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实际问题中相关的角度或者判断相关角之间的关系。任务2: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会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补足“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任务3:知道命题的有真有假,能够进行判断真假。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会判定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5.4 平移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应用。3.运用图形的平移进行图案设计。学生通过理解平移的概念、基本特征,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任务1:理解“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等平移变换的基本特征。能够按照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任务2: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体会平行线的应用。
《第五章》单元教学设计
任务1:通过例子引出相交线、邻补角和内错角的概念
5.1.1相交线
任务2:例题求证对顶角的性质
任务3: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任务1:探究俩木条夹角引出垂直、垂线、垂足的概念
5.1.2(1)垂线
任务2: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垂线的画法及基本事实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任务2:度量点与直线的各条线段引出“垂线段最短”
5.1.2(2)垂线
任务3:例题解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
任务1:探究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总结“三线八角”
任务2:探究夹角的关系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通过三根木条的位置变化总结平行线定义及表示
任务2:动手操作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公理及推论
5.2.1平行线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通过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引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2.2(1)平行线的判定
任务2:通过例题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通过做例题掌握平行线的综合运用
任务2:例题解析
5.2.2(1)平行线的判定
任务3:做例题理解“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任务1:根据“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的关系归纳“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3.1(1)平行线的性质
任务2: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做例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
任务2:总结“角之间的关系判定平行性质角之间的关系”
5.3.1(2)平行线的性质
任务3:例题解析
5.3.2命题、定理、证明
任务1:探究例题归纳命题的定义与结构
任务2:通过找不同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掌握平移的概念
任务2:做例题归纳平移的性质
5.4(1)平移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熟练掌握平移的性质的实际运用
任务2:动手左图掌握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5.4(2)平移
任务3:例题解析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