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进一步探索。本章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迅速提高,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将数学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及特征。 2、能熟练识别出图形中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3、总结出对顶角的性质。 4、能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熟练应用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准确辨认出复杂图形中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 观察图片,思考立交桥中的直线,存在的位置关系 学生活动1: 学生观察图片,使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活动意图说明: 数学与实际相结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快速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以此引出本节课课题。环节二:新知讲解教师活动2: 相交线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相交线。 如图,相交线的几何描述为:直线AB、CD相交于点O 提问:两直线相交,除了形成两条相交线,还形成什么呢? 2.观察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 3.观察剪刀的形状,可抽象成什么几何图形?请你在纸上画出来。 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邻补角和对顶角 1.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如图),∠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发现:∠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2互补)。 结论: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定义: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注意:必须是两角,单独一个角不构成邻补角关系。 如图,∠1和∠3又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发现:∠1和∠3有一个公共点O, ∠1的两边分别是∠3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结论: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定义:有一个公共端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注意:必须是两角,单独一个角不构成对顶角关系。学生活动2: 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定义 学生思考,根据以往经验,可知除了相交线,还形成了四个夹角。 学生积极思考,并动手画图 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并思考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选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学生总结活动意图说明: 在本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可提高学生参与度以及动手能力,能够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环节三:新知讲解教师活动3: 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 如图,∠1和∠2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思路点拨:用量角器测量或几何推导证明 ∵∠1与∠2互为邻补角 ∴∠1+∠2=180° ∴ ∠1与∠2互补 结论:邻补角互补 ①.如图,∠1和∠3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②.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会保持吗? ∠1=∠3 ②.关系不变 猜想:对顶角相等 证明:解: ∵ 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 ∴ ∠1+∠2=180°(邻补角定义) ∠3+∠2=180°(邻补角定义) ∴ ∠1=∠3(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理可得 ∠2=∠4 性质:对顶角相等学生活动3: 学生独立思考答题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活动意图说明: 本活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可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四:典例分析教师活动4: 例1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得 ∠2=180°-∠1=180°-40°=140°; 由对顶角相等,得 ∠3=∠1=40°, ∠4=∠2=140°。学生活动4: 学生完成此题的证明,加深对顶角性质的理解。活动意图说明: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加深记忆。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 下面四个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B) A. B. C. D. 2.如图所示,已知点O是直线CD上的一点,∠AOC=30°,OB平分∠AOD,则∠BOD的度数是(A) A. 75° B. 65° C. 55° D. 45 3.已知∠1和∠2是对顶角,∠1与∠3是邻补角,则∠2+∠3= 180° 4. 如图,直线AB、CD交于O,若∠AOD比∠AOC大40°,则∠BOD=70°; 若∠AOD=2∠AOC,则∠BOD= 60°。 选做题: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OE⊥CD于O,OD平分∠AOF,∠AOE=55°,求∠BOF的度数。 解: ∵OE⊥CD,∠AOE=55°, ∴∠AOD=90°-∠AOE=35°, ∵OD平分∠AOF, ∴∠DOF=∠AOD=35° ∵直线AB、CD相交于点O, ∴∠BOC=∠AOD=35°, ∴∠BOF=180°-∠BOC-∠DOF=110° 【综合拓展类作业】 6. 如图,建筑工人经常要测量两堵围墙所成的∠AOB,但人不能进入围墙,聪明的你帮助工人师傅想想办法吧. 要求:写出测量方案,给出∠AOB的表达式. 解:反向延长射线OA,得出射线OC,测量∠BOC的度数,∠AOB=180°- ∠BOC.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按语句画图:点P在直线a上,也在直线b上,但不在直线c上,直线a,b,c两两相交正确的是(A) A. B. C. D. 2. 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则∠1+∠2+∠3=( C ) A. 90° B.120° C. 180° D.140°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D+∠BOC=240°,则∠BOD=60°. 4.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COE,∠COE∶∠EOD=4∶5,则∠BOD的度数是40° 选做题: 5.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F、OD分别是∠AOE、∠BOE的平分线. (1)若∠DOE=28°,求∠AOD的度数; (2)请写出射线OD与OF之间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1)∵OD是∠BOE的平分线. ∴∠BOD=∠DOE= ∠BOE=28°, ∴∠AOD=180°﹣∠BOD=180°﹣28°=152°; (2)OD⊥OF,理由如下: ∵OF、OD分别是∠AOE、∠BOE的平分线. ∴∠AOF=∠EOF=∠AOE,∠BOD=∠DOE=∠BOE, ∴∠DOF=∠EOF+∠DOE= (∠AOE+∠BOE)=×180°=90°, 即OD⊥OF. 【综合拓展类作业】 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C=120°,OE平分∠BOC. (1)求∠BOE的度数; (2)若OF把∠AOE分成两个角,且∠AOF:∠EOF=2:3,判断OA是否平分∠DOF?并说明理由. 解(1) ∵∠AOC=120°, ∴∠BOC=180°﹣120°=60°, ∵OE平分∠BOC, ∴∠BOE=∠BOC=×60°=30°; (2)OA平分∠DOF,理由如下: ∵∠BOE=30°, ∴∠AOE=180°﹣30°=150°, ∵∠AOF:∠EOF=2:3, ∴∠AOF=60°,∠EOF=90°, ∵∠AOD=∠BOC=60°, ∴∠AOD=∠AOF, ∴OA平分∠DOF.
教学反思 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是不同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自学、谈收获体会,教师只点拨难点,同样能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汲取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自主学习不是教师引导学生圈套式地学,而是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设计并通过不断反思和修正来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5.1.1相交线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内容总览
教学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课堂练习
04
课堂总结
05
作业布置
06
目录
教材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进一步探索。本章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及特征。
2、能熟练识别出图形中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3、总结出对顶角的性质。
4、能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新知导入
观察图片,思考立交桥中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线
相交线
新知讲解
一、相交线
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相交线。
O
C
2
1
4
3
A
D
B
如图,相交线的几何描述为:直线AB、CD相交于点O
【提问】
两直线相交,除了形成两条相交线,还形成什么呢?
新知讲解
观察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
新知讲解
观察剪刀的形状,可抽象成什么几何图形?请你在纸上画出来。
A
B
O
C
D
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C
2
1
4
3
O
C
A
D
B
新知讲解
二、邻补角和对顶角
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如图),∠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O
C
2
1
4
3
A
D
B
【发现】
∠1和∠2有一条
它们的另一边
公共边OC
互为反向延长线
(∠1和∠2互补)
【结论】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新知讲解
邻补角
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O
C
2
1
4
3
A
D
B
图中还有其他的邻补角吗?
注意:
必须是两角,单独一个角不构成邻补角关系。
新知讲解
二、邻补角和对顶角
如图,∠1和∠3又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O
C
2
1
4
3
A
D
B
【发现】
∠1和∠3有一个
∠1的两边分别是∠3两边的
公共顶点O
反向延长线
【结论】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新知讲解
对顶角
有一个公共端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O
C
2
1
4
3
A
D
B
图中还有其他的对顶角吗?
注意:
必须是两角,单独一个角不构成对顶角关系。
新知讲解
三、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
如图,∠1和∠2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O
C
2
1
4
3
A
D
B
∵∠1与∠2互为邻补角
∴∠1+∠2=180°
∴ ∠1与∠2互补
【结论】
邻补角互补
思路点拨:用量角器测量或几何推导证明
新知讲解
三、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
①.如图,∠1和∠3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②.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会保持吗?
O
C
2
1
4
3
A
D
B
①.∠1=∠3 ②.关系不变
思路点拨:用量角器测量或几何推导证明
【猜想】
对顶角相等
如何证明呢
新知讲解
O
C
2
1
4
3
A
D
B
已知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求证∠1=∠3,∠2=∠4?
解: ∵ 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
∴ ∠1+∠2=180°(邻补角定义)
∠3+∠2=180°(邻补角定义)
∴ ∠1=∠3(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理可得 ∠2=∠4
【结论】
对顶角相等
对顶角性质
典例分析
例1:
2
1
4
3
a
b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得
∠2=180°-∠1=180°-40°=140°;
由对顶角相等,得
∠3=∠1=40°,
∠4=∠2=140°。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 下面四个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A. B. C. D.
B
如图所示,已知点O是直线CD上的一点,∠AOC=30°,OB平分∠AOD,则∠BOD的度数是( )
A. 75° B. 65° C. 55° D. 45°
A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已知∠1和∠2是对顶角,∠1与∠3是邻补角,则∠2+∠3=
4. 如图,直线AB、CD交于O,若∠AOD比∠AOC大40°,则∠BOD= ; 若∠AOD=2∠AOC,则∠BOD= 。
180°
70°
60°
O
C
A
D
B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5.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OE⊥CD于O,OD平分∠AOF,∠AOE=55°,求∠BOF的度数。
解: ∵OE⊥CD,∠AOE=55°,
∴∠AOD=90°-∠AOE=35°,
∵OD平分∠AOF,
∴∠DOF=∠AOD=35°
∵直线AB、CD相交于点O,
∴∠BOC=∠AOD=35°,
∴∠BOF=180°-∠BOC-∠DOF=110°
课堂练习
【综合实践类作业】
6. 如图,建筑工人经常要测量两堵围墙所成的∠AOB,但人不能进入围墙,聪明的你帮助工人师傅想想办法吧.
要求:写出测量方案,给出∠AOB的表达式.
C
解:反向延长射线OA,得出射线OC,
测量∠BOC的度数,∠AOB=180°-∠BOC.
课堂总结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邻补角 1.有公共顶点 2.有一条公共边 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邻补角互补 1.都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2.都有一个公共顶点 3.都是成对出现 1.有无公共边
2.两条直线相交时,邻补角有四对,对顶角只有两对。
对顶角 1.有公共顶点 2.没有公共边 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对顶角相等
两个和等于180°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反过来,相等的两个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板书设计
5.1.1 相交线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
平行
邻补角
对顶角
性质:邻补角
定义
性质:对顶角
定义
互补
相等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1.按语句画图:点P在直线a上,也在直线b上,但不在直线c上,直线a,b,c两两相交正确的是( )
A. B. C. D.
A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2. 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则∠1+∠2+∠3=( )
A. 90° B.120°
C. 180° D.140°
C
1
2
3
A
B
C
D
E
F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D+∠BOC=240°,则∠BOD=________.
O
C
A
D
B
60°
4.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COE,∠COE∶∠EOD=4∶5,则∠BOD的度数是_______.
40°
O
C
E
D
B
A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5.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F、OD分别是∠AOE、∠BOE的平分线.
(1)若∠DOE=28°,求∠AOD的度数;
解(1)∵OD是∠BOE的平分线.
∴∠BOD=∠DOE= ∠BOE=28°,
∴∠AOD=180°﹣∠BOD=180°﹣28°=152°;
C
A
B
D
E
F
O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解(2)OD⊥OF,理由如下:
∵OF、OD分别是∠AOE、∠BOE的平分线.
∴∠AOF=∠EOF= ∠AOE,∠BOD=∠DOE= ∠BOE,
∴∠DOF=∠EOF+∠DOE= (∠AOE+∠BOE)= ×180°=90°,
即OD⊥OF.
(2)请写出射线OD与OF之间有什么特殊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C
A
B
D
E
F
O
作业布置
【综合实践类作业】
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C=120°,OE平分∠BOC.
(1)求∠BOE的度数;
(2)若OF把∠AOE分成两个角,且∠AOF:∠EOF=2:3,判断OA是否平分∠DOF?并说明理由.
解(1)∵∠AOC=120°,
∴∠BOC=180°﹣120°=60°,
∵OE平分∠BOC,
∴∠BOE= ∠BOC= ×60°=30°;
作业布置
解.(2)OA平分∠DOF,理由如下:
∵∠BOE=30°,
∴∠AOE=180°﹣30°=150°,
∵∠AOF:∠EOF=2:3,
∴∠AOF=60°,∠EOF=90°,
∵∠AOD=∠BOC=60°,
∴∠AOD=∠AOF,
∴OA平分∠DOF.
【综合实践类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七 设计者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册、章 下册第五单元
课标要求 1.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能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4.掌握基本事实: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6.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7.理解平行线的概念;8.掌握平行线基本事实Ⅰ: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9.掌握平行线基本事实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1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Ⅰ: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12.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Ⅱ: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13.能用尺规作图: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 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14.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15.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数学思维要合乎逻辑,知道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述证明的过程;16.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17.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18.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9.运用图形的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内容分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构成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本章重点学习两条直线的垂直和平行关系,以及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是之前学习直线、线段角的知识延续,又是以后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迅速提高,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要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形成勤动手、勤动脑、勤交流的气氛。
单元目标 (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邻补角、对顶角、垂线(段)概念。2.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识别几种角。3.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行、解决简单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性质及垂线概念。平行线的判定、性质应用。教学难点:对垂线性质的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辨认。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知识结构框架 (二)课时安排课时编号单元主要内容课时数5.1相交线45.2平行线及其判定35.3平行线的性质35.4平移2
达成评价 课题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评价任务5.1 相交线1.理解对顶角、邻补角、垂线、垂线段等的概念2.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3.掌握对顶角的性质特点4.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垂线的基本事实学生通过理解相关概念,掌握对顶角与邻补角特征,能进行识别,通过相关性质的掌握能综合运用于练习和实际问题。任务1:学生能将余角、补角、角平分线等知识综合,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综合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任务2:(1)学生能将垂线的性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2)学生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或直尺过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学生弄清垂线段、垂线段长及点到直线距离的关系。任务3: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 平行线及其判定1.理解平行线概念,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2.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学生通过理解相关概念,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并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解题。任务1: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任务2:会用三种基本方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并尝试着进行简单的推理;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3 平行线的性质1.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意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学生通过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可运用其进行解题。懂得证明的必要性,会进行简单证明。任务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实际问题中相关的角度或者判断相关角之间的关系。任务2: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会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补足“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任务3:知道命题的有真有假,能够进行判断真假。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会判定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5.4 平移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应用。3.运用图形的平移进行图案设计。学生通过理解平移的概念、基本特征,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任务1:理解“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等平移变换的基本特征。能够按照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任务2: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体会平行线的应用。
《第五章》单元教学设计
任务1:通过例子引出相交线、邻补角和内错角的概念
5.1.1相交线
任务2:例题求证对顶角的性质
任务3: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任务1:探究俩木条夹角引出垂直、垂线、垂足的概念
5.1.2(1)垂线
任务2: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垂线的画法及基本事实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任务2:度量点与直线的各条线段引出“垂线段最短”
5.1.2(2)垂线
任务3:例题解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
任务1:探究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总结“三线八角”
任务2:探究夹角的关系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通过三根木条的位置变化总结平行线定义及表示
任务2:动手操作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公理及推论
5.2.1平行线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通过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引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2.2(1)平行线的判定
任务2:通过例题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通过做例题掌握平行线的综合运用
任务2:例题解析
5.2.2(1)平行线的判定
任务3:做例题理解“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任务1:根据“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的关系归纳“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3.1(1)平行线的性质
任务2: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做例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
任务2:总结“角之间的关系判定平行性质角之间的关系”
5.3.1(2)平行线的性质
任务3:例题解析
5.3.2命题、定理、证明
任务1:探究例题归纳命题的定义与结构
任务2:通过找不同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掌握平移的概念
任务2:做例题归纳平移的性质
5.4(1)平移
任务3:例题解析
任务1:熟练掌握平移的性质的实际运用
任务2:动手左图掌握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5.4(2)平移
任务3:例题解析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