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05 17:2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二单元 承传人文思想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1.走近作者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主题解说
这篇演讲词通过对先贤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及其世纪性贡献的高度评价,对其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表达了对伟人的崇高礼赞与怀念,以及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4. 难点突破
师: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生甲:思想上的贡献。著书立说、创作作品,“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生乙:行动上的贡献。勇敢地为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进行斗争。
生丙:“一个新的纪元”是对启蒙运动的意义的高度评论。从伏尔泰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5.素材积累
伏尔泰名言
①人类最宝贵的财产——自由。
②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③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④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苏轼
【译文】 古时候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出一般世人的本领,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感悟】 成就大事业,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学习也是如此,一定要有毅力,有信心,要坚持不懈。(yǔn) (邃) (悯) (ruì)(nà) (恪) (誉) (恕) (jiù) (chānɡ) 弥留之际 媚上欺下 恪尽职守 肃然起敬 A 4.(2014,长沙)下列词语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长沙地铁2号线的投入使用,使长沙人的未来与地铁密不可分。
B.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C.湖南省图书馆开通24小时自助服务,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200余人次。
D.长沙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我爱星城”的活动,得到市民很多的响应。
(点拨:A项“随着……,使……”介词掩盖主语;C项“约”与“余”重复啰嗦;D项语序不当,先“策划”再“开展”。)B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694年11月21日,伏尔泰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
 ②但是,伏尔泰希望做个诗人,为捍卫真理而“面临一切,对抗一切”。
 ③伏尔泰中学毕业后,父亲曾送他进了法科学校,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法官。
 ④因此,他很少上学听课,却经常写一些讽刺即景诗。
 ⑤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攻击宫廷的淫乱生活而被捕入狱。后来由于一个贵族的陷害,他被逐出了法国,流亡到英国。
 A.①③②④⑤       B.②⑤③①④
 C.⑤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⑤②A6.请仿照下列形式,为伏尔泰写一句墓志铭。
生甲:伏尔泰,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一个播种火种的巨人。
生乙:思想与行动的巨人——伏尔泰。
我的创意:示例一:睡在这里的是一个正义勇敢的思想先驱。示例二:这里长眠着一位伟大的斗士与智者,笔是这位斗士的武器,微笑是这位智者的法宝。
7.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1)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赞扬了伏尔泰一个人进行战斗的意义所在,简单凝练,而且耐人寻味。
(2)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支笔。
运用设问,指出伏尔泰战斗的武器是一支笔——猛如雷电的一支笔,高度赞扬了以笔为武器的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勇敢、刚毅。8.(2014,齐齐哈尔)结合材料,综合探究。
【材料一】 如今的中国已超越欧盟、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1月10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首次位列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材料二】 继辽宁舰下水、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2013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发布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
【材料三】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嫦娥三号”发射升空;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材料四】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地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1)仔细探究这四则材料,请你提炼信息。(至少三条)
示例:①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②我国国防建设得到强化。③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领先世界。④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⑤国力增强是为了改善民生。
(2)某些国家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假如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面对中外记者你将如何回应这种论调?
示例:各位记者,客观上我们中国的综合国力确实显著增强,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国防事业等都领先世界,但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对内是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对外一直坚持奉行和平共处、和平发展的原则,渲染“中国威胁论”的人纯属别有用心!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2014,潍坊)
赵畅
①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读书兴趣浓厚,犹太人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才造就了如此令人羡慕的读书风景。
②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④读书绝无止境。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什么都不知道。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您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⑤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5月06日 有删改)9.“压舱石”指的是
10.请概述本文的三个分论点。
①读书要读经典。②读经典要专心致志,善于思考。③要让经典不断充实大脑。
11.第③段除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还运用了比喻论证法,形象地论证了阅读经典所需的阅读方法,说理生动,说服力强。
12.下列哪个材料可以用作第④段的道理论据?为什么?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②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第②个。因为于谦诗句的意思是书卷像多情老友,无论何种情况都与之亲近。经典(作品)阅读范题 见第20页,第11题
技法点拨 本题考查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本段为了论证“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把读好书比作矿工干工作,显然是用了比喻论证,起到形象说理的作用,容易让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
智慧锦囊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纽带。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其作用用语言表述为: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2.道理论证。是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其作用用语言表述为: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比喻论证。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其作用用语言表述为: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读者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其作用用语言表述为: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