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专项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读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感悟。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画出选文的中心句。
围绕中心句,作者从 觉、 觉和嗅觉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描写。选文的构段方式是 。(A.总分B.总分总 C.分总)
2.从“万不得已”和“必定”可以看出 。
3.从选文看,守岁就是 。除夕守岁有两层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从这个习俗中可以看到珍惜时间和 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感悟。
北京的春节(片段)
①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②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③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④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片段的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
3.文中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在整篇文章中是属于详写还是略写,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感悟。
《腊八粥》(节选)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⑦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搅和”的“和”读音相同的是 ( )
A.暖和
B.和气
C.和面
D.和风细雨
2.(1)选文通过对八儿的 、动作、 描写,表现出八儿 的孩童形象。如果我们给选文拟个题目,我会用 来概括。
(2)“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 。
3.对“那我饿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八儿并不是真的饿了。
B.八儿真的饿了。
C.“那”字写出了八儿无计可施的心态。
D.这句话写出了八儿的天真和孩子气。
四、阅读《腊八粥》选段,完成练习。
①“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备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②“是呀!孥孥说得对。”
③“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④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⑤“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1.选文主要写了如下内容: 、 。
2.选文写八儿猜想锅中的一切,目的是 。
3.“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这句话反映了八儿 的心理,还反映了八儿 的特点。
4.“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这“锅中的一切”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展开想象,模仿作者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写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1.这是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三个 句构成了一组 句,概括地介绍了藏戏的三大特点: 、 、 。
2.把第三个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陈述句相比,文章用这样的句子开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寒 食
,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
1.补全古诗。
2.解释下列词语。
(1)春城: (2)御柳: (3)汉宫:
3.《寒食》的作者是 代的 。这是一首 (讽刺 怀古)诗。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 。
4.诗的前两句用 、 两物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后两句用 、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现在人们常用此诗中的“ ”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5.下面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C.诗的后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6.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两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禁火,受到皇帝宠爱的臣子却可以得到恩赐的燃烛,诗人这是在对腐败的政治现象进行委婉的讽刺。
B.有些地方禁火,有些地方传蜡烛,诗人这是在解释不同地方的寒食节有着不同的习俗。
8.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写的内容和节日有关,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节日的诗句,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补充诗句。
2.诗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 ;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 。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3.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
4.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 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解释词语。
中庭:__________________ 地白: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 、 、 的角度来写月夜。“地白”从 来写;“冷”从 来写;“树栖鸦”从 来写。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除夕真热闹 视觉 听觉 A 2.人们非常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 3.除夕夜不睡觉 尊老敬老
二、1.除夕真热闹。 2.比赛不为争名次,只为在观众面前表演。 3.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4.男人们、女人们、小贩们,男人们去拜年、女人们接待客人、小贩们摆摊。 5.略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1.A 2.语言 心理 迫不及待 盼粥 八儿问妈妈什么时候才能吃上美味可口的腊八粥 3.B
四、1.八儿想多吃粥 八儿猜想粥中一切的变化 2.从侧面烘托出八儿迫切地想吃腊八粥的心理。 3.得寸进尺想多吃粥 天真可爱 4.赤小豆被煮的开了花,散发出浓浓的豆香;花生仁被煮的大了两倍,翻滚着,香喷喷的;枣子被煮成紫色,大了一倍,打着旋儿,面甜面甜的。
五、1.反问 排比 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2.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3.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作为开头,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六、1.春城无处不飞花 轻烟散入五侯家 2.暮春时的长安城 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这里指唐朝皇宫。 3.唐 韩翃 讽刺 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官宦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4.花 柳 汉宫 五侯 春城无处不飞花 5.C 6.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7.A 8.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七、1.札札弄机杼 清且浅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4.动作、神态
八、1.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庭中,庭院中
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的样子 2.视觉 听觉 触觉 视觉 触觉 听觉 3.前两句写幽静清凉的中秋夜景,写出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情人的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