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包身工》 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 《包身工》 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19:1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第7课 包身工
1.了解文中交代的背景材料,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根据时代背景,理解造成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原因
3.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1.作者介绍: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在戏剧界发起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积极参与“左联”的筹建工作,成为我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夏衍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话剧创作方面。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曾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作品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和《法西斯细菌》等。
2.写作背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3.文化常识: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是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文艺通讯、速写、特写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报告文学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起床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从四点过一刻写到五点钟之后,从起床写到上工的情景。中间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插叙指出日本纱厂通过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发展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1.读课文第三段,概括本段的内容,并简要分析。
写早晨起床的情景
用一系列细节展现包身工起床的情形:
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描绘出包身工的群像。
“七尺”“十二尺”“十六七个”写出她们住处的“狭小”拥挤;
“汗臭”“粪臭”“湿气”写她们住宿环境的恶劣;
“打呵欠”说明女孩们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
“叹气”说明她们不得已,无可奈何;
“寻”“穿错”“胡乱地踏”说明住处的拥挤、狭窄,起床时的紧张、忙乱;
“半裸体”“公然”表明她们精神已经麻木,已经失去了少女害羞和自尊的天性。
2.读包身工吃饭的场面的文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一窝蜂地抢”表现的是饥不择食的惶急,是人多粥少的恐惧;
细节描写
“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表现了包身工食不果腹的辛酸;
“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则写出了她们乞丐般的生活;
老板娘“刮”“锅焦、残粥”,“冲”“清水”,用手“搅拌”,“气哄哄地放”等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板娘视包身工如同“生物”的极端可恶。
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孩子们的可怜,衬托出了那些黑心老板的可恨,透露出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
3.“芦柴棒”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文中几次提到“芦柴棒”?作者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芦柴棒”运用借代手法,以身体特征代指人。
第一次,由除老板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文中三次提到“芦柴棒”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作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剥削者为了不减少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虐待和侮辱的缩影。作者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文章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4.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生活时成功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①“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本文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吃早饭、上工的场景,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②“点”上的描写,主要是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比如文中提到三次的“芦柴棒”。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文章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点面结合”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5.读文章第35段,概括包身工的遭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两粥一饭”: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受压迫的惨重
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①运用了比拟手法,“饲养”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6.“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运用联想对比手法,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7.“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精美的菜肴。从小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其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的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慈祥”褒词贬用,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是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8.“如何理解东洋婆和拿莫温对小福子“合理的惩戒”“文明的惩罚”及其表达效果
“合理”与“文明”褒词贬用,是反语。包身工原本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无论什么样的“惩戒”都是不“合理”的。所谓的“合理的惩戒”,只不过是从“格外着力”的殴打变成头顶皮带盘心子靠墙站着,使惩戒手段变得没有那么暴力和血腥而已;至于“文明”,东洋婆“揪”“扯”的动作,让一个幼弱的女孩顶着重重的皮带盘心子靠墙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最终还不免于带工老板的殴打,哪里有一点点“文明”可言!
效果:表现了工厂所有者和拿莫温对包身工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折磨和摧残,揭露出他们极端凶残、毫无人性的本质。
运用排比手法。“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9.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 黎明象征着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
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11.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作者哪几方面的感情
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能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帮凶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的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外,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抨击和鞭笞。
③一种复杂的悲哀之情。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12.《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选择典型人物。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
选择典型细节。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早晨吃粥的情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
选择典型场面。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
选择典型数据。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速扩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
12.《包身工》自发表距今已80多年了,包身工制度在中国被废除也已经70多年了。对于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人说是为了让年轻人记住一段历史,一段国家贫弱、国民苦难的历史明确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有人说可以发挥警钟的作用,警醒人们,防止包身工制度死灰复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请简要说明理由。
赞成第一种观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全面废除了包身工制度。包身工制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段不可能再度重来的历史。我们今天学习《包身工》,其意义在于了解什么是旧社会,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了解什么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经济侵略;了解一个丧失了独立主权和自由的民族会有怎样的苦难;了解在一个腐败、落后的中国,愚弱的国民是怎样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的。《包身工》记述的苦难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史,就是中国亿万农民、工人苦难家族史的一部分。记住这段历史,也就是记住了我们的责任—热爱党,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永远远离积贫积弱、受人欺侮、遭人践踏的苦难。
同意第二种观点。
包身工制度作为一种罪恶制度,早在70多年前,便在中国消失了,而且是永远地消失了。但是,非法、地下、变相的“包身工”却并没有完全绝迹,且隐隐有死灰复燃之势。据2001年9月10日《工人日报》报道,武汉市劳动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一家私营企业长期使用不满14岁的儿童做工,这些孩子每天早晨六点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工作时间更长,还没有公休日。2001年,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业发现了相同情况,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某从7月26日至8月5日的10天中,加班达87.5小时!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员工工资每月只发放一半。
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囹圄”,不仅身上分文皆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学习《包身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被取缔,但我们仍然不能大意,要警钟长鸣,防止变相包身工制度死灰复燃。
本文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买办势力推行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