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党费》 课件(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 《党费》 课件(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19: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第8课 党费
1.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
2.掌握用人物对话、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情感及主旨,评价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献身的伟大革命精神
1.作者介绍:
  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人。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2.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1.速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被逼上山,斗争形势严峻。
第二部分:初到八里坳,初识黄新。
第三部分:再到八里坳,敌人得信搜查。
第四部分:“我” 带孩子及党费安全回山里;魏政委登记。
黄新为掩护“我”被敌人带走,并留下一筐咸菜作为党费,把孩子托付给“我”。
开端
发展
再发展
高潮
结尾
2.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1)小说选取了一筐咸菜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构思新颖独特。
(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概括黄新的性格特点并从文中找到具体依据。
接上关系后她对择菜群众的疏散,对窝棚破洞的交代,显出她干练的组织才能和高度的警惕性。
领受任务,表明她坚持地下斗争的坚定态度。
给“我”吃窝窝咸菜,表现她女性的细心和关怀。
临别时用两块银洋缴党费的细节,显出她对党的拳拳忠心。
再次会面时,她对女儿的哄词,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
和“我”接头时关于咸菜作党费的陈述,发生异常时的应变措施和对“我”的叮咛,都闪射出她的智慧和机敏。
在“我”可能暴露被抓的关键时刻,一个在残酷的斗争年代义无反顾、为革命献身的女烈士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
2.小说围绕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试做具体说明。
黄新打开党证,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缴党费,既点明题目,又说明黄新对党的忠诚,在白色恐怖下,她的心依然与党证上印着的镰刀斧头一样鲜红。
她那饿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女儿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这两个“瞅了瞅”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儿”,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小说在最后也没有一般化地描写黄新被捕的场面,而是用一系列细节描绘了她在敌人逼近窝棚时的应急准备:利索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儿,从容地交代八角坳党组织的情况,慢条斯理地为女儿梳理头发……这位女共产党员临危不惧的品质以及与亲人、同志永别时的复杂感情就这样跃然纸上。
3.本文的细节描写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多处前后照应,找出来并说说这样描写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证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交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如果没有前面的交代,后面的情节发展就会显得很突兀,在紧张的气氛中补写环境,也很不和谐,会冲淡紧张的氛围,减弱艺术效果。而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会使读者内心的悬念得到解决,小说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
黄新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黄新作为一名党员,几乎把所有都献给了党,送丈夫当红军,在和组织失去联系的时候依然全力开展活动。她对党是绝对忠心的。她和所有的人一样都有痛苦,但是她的痛苦又和其他人不一样,她的痛苦是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当她见到“我”时,其高兴程度不必细说便已清楚。为了山上的同志能有吃食,黄新费尽心思。在一帮子人的合作努力下,终于凑了些咸菜,准备等“我”一到便送上山。
4.小说主人公黄新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她连 “一根腌豆角”都不舍得给自己的孩子吃,却把全部家底拿来缴党费。你是如何看待小说主人公黄新的?
黄新也是一名具有大爱的妈妈。黄新思念长征路上的亲人时所哼的小调,她在生离死别关头亲吻女儿的动作,她托“我”把孩子带上山时所用的柔和的语调,无不蕴含着她对亲人真挚深厚的感情。然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她又懂得:“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她能把夫妻、母女之情,融汇于对革命的感情之中——送郎当红军,把娃交给党,自己则慷慨捐躯。
作者从一个普通的革命妇女身上,发掘出蕴藏在她心里的伟大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军民鱼水之情上,而且体现在黄新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上,是一种大义凛然的爱憎、一种庄严豪迈的党性与人性交织的革命情感。作者借《党费》是要发掘革命前辈的精神内涵,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5.有人说,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写英雄人物时只有给他增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是否有违艺术的真实?
不违背
王愿坚笔下的正面人物,形象十分年满。作者没有写出他们所谓“一刹那间的动摇”,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真实写出了英雄本色,写出了他们心灵的崇高。作者在这里是把真、善、美统一了起来。正是生活中的真实,造就了艺术的真实。作者没有拘泥于真人真事,没有单纯地罗列人物的各种言行,而是有生活化的概括,有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塑造出动人的人物形象,从而借小说创作,发掘并升华革命的精神内涵,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示例:
6.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在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后来指她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最后指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7.《党费》这篇小说对于我们如今的广大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党费》中的共产党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那个时期的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的精神——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可以奉献自己的一生。与本文类似的故事在革命的年代里时有发生,那些共产党员们看到的不是自己在漫漫的黑夜中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令人恐惧的现状,而是革命的未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过的阳光下幸福的生活。这个信仰支撑着他们将党组织作为自己有限的生命的无限的延续。
“缴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这种信仰的具体体现,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大多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缴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缴了“党费”。
《党费》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作者用感人的艺术魅力和饱满的革命激情,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女共产党员的用自制的咸菜交党费的故事。本文篇幅不长,就把黄新这位平凡的农村妇女、普通的共产党员形象刻画得生动感人、栩栩如生。用强烈的色彩,激荡的感情把一个坚定的、勇敢的、忠于党的女共产党员形象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