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四单元 探索求知道路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结构图解3.重点聚焦
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生甲: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生乙: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生丙: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4.难点突破
师: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生: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5.素材积累
关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
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译文】 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
【感悟】 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如果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所成就。(zhào) (xī) (lún) (rú) (páng) (mò) (liáng) (yì)A 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D5.作者说“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请你用“格物致知”精神探究下面的问题。
(1)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请从地理学角度,说说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是由于纬度或海拔高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的原因。
植物生长靠光合作用,为争取到更多的阳光总是忌阴趋阳。中美顶尖学子对比
萧淑珍①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邀请中美两国高中生参与交流。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多是即将被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整个节目中的两个环节,让人印象深刻。②谈到各人的价值取向,主持人分别给出智慧、权力、真理、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一致选择真理和智慧。他们解释说:“如果我拥有智慧,掌握了真理,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美”,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人选择财富,有人选择权力。
③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的主题,忽视了如何实现的过程,不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官本位观念,在他们的脑海里早已根深蒂固,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过分热衷,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学生们的选择,清楚地反映出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劣根性。④接着,主持人要求制订针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
⑤我们的孩子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从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吟咏茶马古道,而且,有人弹古筝,有人弹钢琴,有人吹箫,三个女生大合唱,一会儿又是一个人深情背诵诗词,最后是大合唱。针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是组织大家去非洲旅游,外出组织募捐,或是去非洲建希望小学。
⑥有一个留美的华裔作家提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你的援助计划必须打动我。我还要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捐出去的每分钱,是不是真正发挥了作用。”⑦中国学生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上来。
⑧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况。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那些预算竟然精确到几元几分。每个人分工明确,叉融成一个整体,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⑨与美国学生的A.________、________不同,从双方的表现来看,中国学生基本上与社会实际脱钩,眼光局限,而且欠缺B.________,除了才艺展现,就是书本上的知识。
⑩
果真如此,我们到哪里寻找既有理想,又能做事的公民?a.当中国学生应该展现理想和精神的时候,他们在追逐金钱和权力;b.当中国学生该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吟诗,不着边际地漂浮。6.读完全文,你认为第⑩段画横线的a、b两句分别指的是什么事情?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a.中国顶尖学生在选择价值取向时,绝大多数人选择权力与财富。
b.中国顶尖学生在制订援非计划时脱离实际,弄些虚浮的才艺展示。
7.试就文中中美学生的不同表现,在第⑨段的横线处加入你合适的评价词语。
A. B.
8.揣摩第③段画横线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美国学生用奋斗与努力的过程,追求人生中最关键最本质的目标,来使人生完美。可我们的学生急功近利,短视可笑,只要结果,不要过程,更不明白人生中什么最为可贵,让人担忧。成熟、干练整体意识9.你认为造成中国这些顶尖学生如此状况的原因何在?试结合文段与现实分析。
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劣根性使然;封建传统的官本位观念,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社会上拜金热潮的深深影响;教育的失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理想教育的缺失或落空,重视理论知识却忽视实践能力(或教育脱离实际,虚浮无用)。
10.读了此文后,把你的感言和建议写在下面。(★)
读完全文,我深感震惊,我为那些优秀学生悲哀,我为国家的未来忧愁,梁启超先生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强烈希望我们青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我们的教育务实求本,这样我们国家终能胜于欧洲,雄于地球。阅读范题 见第49页,第10题
技法点拨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想与建议。回答此题必须扣住作者在文中要阐述的观点来答,即中国学生应该追求理想,脚踏实地,中国的教育应该求真务实。
智慧锦囊 议论文阅读感悟的难点在于对文中的材料进行阐释、解说或再表达,常见的考查内容有:
1.作品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作者表达的观点。
2.个性解读:针对选文内容,探究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3.迁移拓展: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及迁移运用。这类题目,考查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发现和分析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能力(启示型、理解型、探究型),观点表达能力等。首先要读懂文章,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对于作者采用的论据要认真体会,通过其感情倾向,进而把握其态度。启示或联系实际要紧紧扣住作者的观点来展开,内容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符合生活实际,不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