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核舟记 课件 (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核舟记 课件 (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0:22: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9张PPT)
第11课 核舟记
魏学洢
01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03
感受核舟之美,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难点)
课时目标
02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和写作顺序,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重点)
导 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舟上刻了5个人、8扇窗,还有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对联、题名、篆文等,生动地表现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不得不令人赞叹称奇。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就让我们跟随魏学洢走进《核舟记》一探究竟。
知人论世
【一】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宦官魏忠贤,被捕下狱后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未做官。
走近作者
魏学洢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探寻背景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认识文体
初读感知
【二】
朗读课文
听名家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读标题
从题目中,你读到哪些信息?
答案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即用桃核雕刻的船。“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和文体。
初读思考
读正文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做。这里指雕刻
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树木
介词,用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讲解课文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大苏,即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jī),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嘉鱼东北。云,句末语气词。
译文: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
箬篷覆之。
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轩敞,高而宽敞。为,判断动词,是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一说,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这里的“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可,大约。许,表示约数
译文: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相望,相对
译文: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用颜料等涂上。
《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赤壁赋》里的句子。徐,慢慢地。兴,起
译文:关上窗户,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高高的帽子。峨,高
连词,表并列
判断动词,是

宋代名僧,苏轼的朋友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苏轼的朋友。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指手卷的右端
指手卷的左端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如,像。语,说话
拿着
译文: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不相类似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指东坡的左膝和鲁直的右膝。比,靠近
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极像弥勒佛。极,非常。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抬头仰望。矫,举
译文: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弯曲
靠着
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代词,他的
又叫“佛珠”或“数(shù)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译文: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撑船的人
形状像椎的发髻。椎,敲击的器具,一端较大或呈球形
同“横”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端,端正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译文:位于左边的那个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今江苏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天启壬戌年,即公元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1627)
译文: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清楚明白
篆字图章
朱红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译文: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挑选
长而窄
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
船头
船尾
船背
技艺高超
理清结构
基础梳理
【三】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1)多髯( )
(2)袒胸( )
(3)衣褶( )
(4)楫( )
(5)椎髻( )
rán
(6)壬戌( )
(7)篆章( )
(8)罔( )
(9)贻余( )
(10)糁之( )
tǎn
zhě

chuí

zhuàn
wǎng

sǎn
读一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
(2)能以径寸之木:_____
(3)高可二黍许:_____
(4)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_
(5)雕栏相望焉:_________
(6)佛印绝类弥勒:_____
(7)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
(8)钩画了了:_________
(9)诎右臂支船:_____
(10)其船背稍夷:___
奇妙
直径
大约
高起而宽敞
左右相对
极像
分明的样子
清楚明白
弯曲

记一记
(1)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___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形容词,奇妙
(2)可
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
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__
(3)为
为宫室、器皿: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_______
名词,零数、余数
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动词,表判断,是
4.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2)高可二黍许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靠近
比较
大约
可以
5.特殊句式。
(1)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题名其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为”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相比者两膝”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析读课文
【四】
1.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奇巧”二字?
答案 雕刻材料尺寸小;雕刻内容丰富;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雕刻材料的微小
雕刻内容的丰富
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阅读第一部分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 引出全文说明介绍的对象,指明雕刻作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以具体的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
3.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核舟,表现出雕刻者怎样的特点?
阅读第二部分
以具体的数字说明核舟体积之小,既照应上文的“径寸”二字,又衬托出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整体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表明窗户是可以活动的,表现雕刻技艺的“奇巧”。
船舱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李永强
李永强
李永强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
写人的神情动作,表现雕刻技艺的精湛。
李永强
李永强
李永强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通过写字体的小、笔画的细、色彩的协调,意在突出核舟的精妙纤巧,以及雕刻者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船背
4.作者具体描写核舟上对联的内容有何作用?
答案 作者具体描写核舟上刻的对联内容,表明其字迹清晰可见,表现了雕工的精细。同时,对联的内容与“大苏泛赤壁”的情景相契合,暗示了核舟的内容主题,足见雕刻者构思的巧妙,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
答案 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时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这些词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佛印的超脱尘世之态栩栩如生,他的洒脱神态反映出雕刻技术的高超。
细节描写
突出了雕刻者雕工的精细。
6.作者在刻画佛印时,采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7.作者在刻画两个舟子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 细节描写。写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闲散神态;写左边的舟子,突出他专心烧茶的平静神态。这些细节描写使两舟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进一步反映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8.作者通过描述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 (1)两个舟子神情各异,右边的“若啸呼状”,显得悠闲自在;左边的“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共同营造出一种愉悦、轻松、活泼、自乐的氛围。加上描写舟楫的“横卧”,更加展现出一种“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舟子”的放任自流的情形。
(2)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景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
8.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答案 首先,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被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的缘故。
其次,中部的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总之,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所以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李永强
李永强
李永强
阅读第三部分
9.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答案 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10.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①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如船体“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和篆字图章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
②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核舟上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苏轼是黄庭坚的前辈,所以他是“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是苏轼门生兼友人,所以与苏轼共处时,他是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表现出来的是“如有所语”。佛印是僧人,洒脱不群。两个舟子,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
③于精细微小处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如八扇窗是“左右各四”,既有数量之美,又有对称之韵。雕刻着花纹的栏杆也是对称的。窗上的对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内容相对。
赏析手法
【五】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答案 (1)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2)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作对比,使人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拓展延伸
【六】
本文题目中有“记”字,是否说明其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
答案 (1)本文不是记叙文。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领会到神奇的雕刻技巧。
(2)本文与《桃花源记》不是一种文体。从写作对象来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表达方式来看,《桃花源记》多用记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不/因势象形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当堂检测

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元甫/刻。
本文通过对王叔远所刻核舟“大苏泛赤壁”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小 结
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晚练。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