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第四单元 探索求知道路 15.短文两篇1.走近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当代作家。著有《燕山夜话》等。
2.主题解说
《谈读书》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
《不求甚解》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确主张。4.学法点津
议论文中的论据
①准确判断论据类型。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②清晰表述论据的作用。答题格式可表述为:用……论据,证明了……(一般是此论据所在段落的论点),有……效果(典型、有力、充分、有说服力等字眼)。
③准确概括事实论据。事实论据的概括同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一样,即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叙述时要倾向于论点)
④调动积累补写论据。所补论据从逻辑上与论点一致,能有力地证明论点;论据要真实,表述要准确,不能张冠李戴;事实论据的运用要简明扼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
【译文】 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感悟】 我们要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要读一些人文科学的书,也要读些自然科学的书。(xiá) (jié) (jiáo) (zhì) (chǎn) (筹) (滥) (疵) (豁) B C 4.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①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就是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③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第____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2)第____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将“就是”改为“就要”,去掉“的过程”②③在“青少年时期”后添加“有没有”或“能否”。5.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观点:
论证方法: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6.仔细观察右面这幅漫画,完成下面题目。(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在这个网络时代里,传统阅读终究敌不过网络阅读,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络阅读,不喜欢传统阅读。
(2)你喜欢哪种阅读方式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网络阅读,因为网络阅读方便快捷、内容广泛、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示例二:我喜欢传统阅读,因为传统阅读是一种反复咀嚼的精细阅读,能让我们深层次理解阅读内容。7.(2014,杭州)请你根据要求,在校园开展的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1)下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时长”中各得出一条结论。①2013年较2012年,人均阅读量有所增加或纸质书阅读量高于电子书阅读量。
②2013年较2012年,手机阅读时间增加,而纸质阅读时间减少或人均手机阅读时间长于纸质阅读时间。(2)阅读量应当关注,阅读内容也值得重视。你的班级将举行一次“我们该读什么书”的专题讨论会,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开展讨论。请你准备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认同毕淑敏的阅读观,因为阅读名著更能提升素养,启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思考。认同汪曾祺的阅读观,因为阅读杂书可以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广泛认识世界。 (3)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10.文章是怎样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含义的?你认为四个“难道”句式相对于一般句式有怎样的优势?
由形到神揭示白杨树的不平凡,最后点明象征意义,水到渠成;四个“难道”(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达到了高潮。 阅历与读书(2014,河南)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9.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0.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11.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第②段。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中考作文“豹尾”五法
一、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收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
二、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再如《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睛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又如《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四、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句、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如《每逢佳节》一文结尾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结尾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五、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微笑着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