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探索宇宙》单元备课(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探索宇宙》单元备课(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21 20:1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备课
第 三单元
单元(主题) 《探索宇宙》 (一)本单元以培养学生“模型意识与模型建构”跨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导向。 (二)理论依据 数学、科学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培养模型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主要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学生能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主要指对数学模型的普适性有初步的感悟,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大量问题与数学有关,用数学模型解决一类问题。模型意识有助于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形成模型观念的基础。素养导向,促进跨学科理解和素养培育。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核心概念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 : 9.5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9.6太空探索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9.5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内容要求: 比较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大小,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描述太阳系八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知道宇宙中有很多恒星,通过观察或借助软件识别织女星、牛郎星等亮星,学会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星座,了解划分星座的意义。 9.6太空探索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了解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的历史,知道太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 了解天文观测和利用航天器探测宇宙的历史,关注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事业的进展。 学业要求: 能说出太阳系的基本结构,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进展。 能运用太阳系的简单模型,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等天体有规律的运动与相关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关系,解释相关自然现象的成因。 能科学认识星座划分的意义,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关注我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进展,激发探索太空的好奇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关于地球与宇宙领域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在低年级,学生已经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在中年级,学生又知道了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了解了月球表面的概况。在五年级,学生知道了地球自东向西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本单元将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认识太阳系天体间的位置及相对运动关系;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知道银河系是宇宙中无数的星系之一,意识到地球是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需要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初步建立科考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本单元希望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地球与宇宙的相关观念。 本单元由4课组成,包括第8课、第9课、第10课、第11课。 第8课是《太阳、地球和月球》。本课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日一地一月”系统入手,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距离,并制作“日一地一月”系统模型。拓展与应用部分介绍了月食、日食的现象和成因,希望学生能够将这些天文现象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联系起来,初步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第9课是《太阳系》。本课从“日一地一月”系统扩展到整个太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并在数学计 算的基础上制作太阳系模型。 第10课是《认识星空》。本课从太阳系进一步扩展到目之所及的星空,学习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即学会选择观测星空的时间、地点,知道全天划分为88个星座;学习辨认常见的几个星座,并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第11课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认识对象从人类能直接看到的星空扩展到眼睛看不见但借助工具能探测到的更广阔的空间。在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梳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之后,向学生描述了到目前为止人类所认识的宇宙,使学生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拓展与应用部分简单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了解了地形的形状、太阳和月球表面概况。 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从以下入手: 1.在内容上:按照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顺序,逐步认识日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结构组成,最后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2.在科学思维上:运用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建构模型等方法,发展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探究宇观系统的结构组成,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在科学态度上: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认识到地球是目前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宇宙中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1.描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 2.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3.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 4.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岑星座,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5.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女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二)科学思维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发展模型建构、归纳推理、创新等思维。 (三)探究实践 1.能对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运动关系提出猜想;能获取关于太阳、地球、月球运动 关系的信息,并用文字、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能对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距离进行计算,并依据计算数据制作日地月相对大小和相对距离的模型。 2.能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太阳系行星的资料,用绘图、制作模型等方法表现太阳系行星的 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建构太阳系模型;能对建构太阳系模型的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并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 3.能从星空的组成、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初步学会选择合适 的时间、地点,借助天文望远镜、活动星图等工具观测星空的方法。 4.能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人类探索宇宙的信息,并能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四)态度责任 1.具有对天体之间的位置和运动关系、宇宙的层次结构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参与观星活动。 2.能基于证据解释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运动关系、相对大小和相对距离。 3.能参与多人合作的模拟实验、建构模型等探究活动,愿意沟通交流,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能考虑小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5.了解空间探测技术、航天技夸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认识到地球是目前人们知必备有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教学重点 1.描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 2.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3.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 4.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岑星座,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5.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女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难点 1.能对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运动关系提出猜想;能获取关于太阳、地球、月球运动 关系的信息,并用文字、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能对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距离进行计算,并依据计算数据制作日地月相对大小和相对距离的模型。 2.能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太阳系行星的资料,用绘图、制作模型等方法表现太阳系行星的 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建构太阳系模型;能对建构太阳系模型的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并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 3.能从星空的组成、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初步学会选择合适 的时间、地点,借助天文望远镜、活动星图等工具观测星空的方法。 4.能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人类探索宇宙的信息,并能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
自古以就在不断探索着宇宙。宇宙是无限的,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是无限的(第11课) 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 而太阳系也只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第11课) 观察星座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星空,大熊座、猎户座等就是 北天和南天星空中的代表星座;可以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第10课)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太阳系中,有8颗行星, 此外,还有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第9课) 月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地球运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带着月球一起 绕着太阳公转。月球和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第8课)
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
把下面的天体系统按照从小到大的范围排序。 太阳系 B.银河系 C.宇宙 D.地月系 我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A.宇宙中有许许多多星系 B.太阳系是宇宙中一个很大的家族 C.宇宙就是整个太阳系 D.宇宙及时整个银河系 在下面的星座图中圈出北斗七星,并根据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关系,找到并圈出北极星。